第二节 货源及供应方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0&rec=105&run=13

建国前青岛港对外轮的供应一度仅起拾遗补缺的作用。供应初期,品种数量极少,
基本上以蔬菜为主。青岛港对外轮的蔬菜供应,始于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首次
上船的菜商是青岛市场内的义顺利号。初时,除日本兵船由日商承包外,其他外国军
舰均系本船司管人员下船自行采购。当时,经营蔬菜的坐商也仅义顺利一家,以后也
寥窟无几。由于菜商不会外语,使外轮采购困难很大。专营外国教会买卖的义顺利乘
机派会外语的副经理主动上船与军需人员联系,商定采取合同形式,每月按船所需蔬
菜(大头菜、卷心菜、土豆、胡萝卜)水果数量及时送货,取得船方收据后,每日到
英商汇丰银行结算。当时,虽然船上水果、蔬菜质量要求高,但价格比市场高1~2倍。
另外, 在上船送菜时,还代购牛肉、鸡蛋、面包等食品,牟利多者高达50%。当时蔬
菜坐商只此一家,利权独揽,无人与义顺利相争。后来,因上船做生意者逐渐增多,
使船方无法应付,只得把所需商品采取投标承包的方式购买,随之也就出现了投标商。
投标商将经营的项目报表上船,船方根据需要放标,投标商就将各项标投给各营业户,
由他们持上船证明按需送货上船。
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期,专供商船的菜商除义顺利外,还有金昌利、永昌福、四
和成、顺成永、江南牛肉庄等。由于来港商船的员工伙食司管人员均为华人,菜商无
需精通外语,即可上船联系业务。虽也采取招标形式,但能利用关系招揽主顾。商船
所需食品、蔬菜等质量要求并不高,但在送菜时经常要为船员代购些当地土特产品,
且不能从中牟利,否则生产就有中断之危。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往来船
只大减。航运商只有日本经营的大连汽船公司和政记公司两家船行,青岛菜商上船业
务也随之趋向萧条。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上船洗衣、行商者一时又兴隆起来。因家数太多,入港上船
不便管理,港务局采取了限制的方法。1946年4月8日,青岛市港务局让31家申请者抽
签, 中者发证明。当时,中签者有和丰号、同顺号、谦顺号、协昌洋服店、信兴昌5
家。后补中签者有恒昌福、源茂盛2家。洗衣商有鸿聚昌、濯缨洗衣局、明记洗衣局、
中美洗衣局、 恒顺洗衣局5家,在供应外轮物资、维修工具的生意行中,信誉高的当
数中山路的祥泰行、辽宁路的政泰。当时还严格规定,凡是上船的洗衣商、不得兼营
其他商品,否则没收证明,中断上船行商。
1949年6月, 人民政府北洋区海运局接管了招商局管理联营经营外轮供应的一切
业务。1952年,青岛外轮代理公司接近了部分业务。当时的供应方式有两种:一是由
船方提出委托外轮代理公司到市场采购,对船方收款按市场零售价加2%的手续费;一
是由船方司管人员到市场自行采购。 这种供应方式一直持续到1956年7月。此后,按
照各外贸专业公司确定的价格原则(稍高于香港的到岸价格,一般较国内市场价为低)
供应经营范围内的各项商品,原则上由外贸部门进货,内贸部门起补缺作用。此原则
一直沿用至今。外贸部门包括食品、土产、纺织公司等专业公司,内贸部门包括粮食
局、蔬菜公司等局、公司。凡国际航行船舶海员,持有银行的外币兑换单或外轮代理
公司出具的证明,能证明其所持人民币确系有外汇来源的均可供应。由于经营的商品
物美价廉, 颇受海员欢迎。 1958年仅10个月营业额就达5000余美元 (折合人民币
13366元) 。船用各种物料及伙食、日用品等的供应,有外轮代理公司受船方委托代
购和船方自行采购两种形式。因供应时间的短促和供应不定时的特殊性,都是到市场
和有关单位作临时安排,贷源有时不能得到保证,满足不了外轮的要求。1958年青岛
市外轮服务公司成立,除了日用品由船员自行采购外,其他物料的供应均由青岛市外
轮服务公司承担,按国家、省、市下达的计划采购。
50年代,燃料供应主要是煤炭和燃油。这项业务在当时基本上应付外轮急需,所
以数量很少。煤炭来自青岛煤建公司,煤源来自阜新、淄博、抚顺等处。统在码头上
以人工或机械装船。外国轮船需在青岛港补给煤时由代理公司办理手续供应。燃油供
应以青岛石油公司储油所为主。该公司储油所驻孟庄路3号,每月各类油销售为5万余
吨,以航、港及海运部门船耗为主,外轮占比重很少。船需补给燃油时,则泊青岛港
四号码头,接上储油所的地下油管输入。淡水供应。20世纪初,青岛港建成的一、二、
四、五号码头均设有自来水栓,以补给船舶所需淡水。后亦有船送水。1932年《青岛
市港务局办事细则》即记有“淡水运送”的业务。50~60年代,青岛港一、二、三、
四、五、六码头共设自来水栓69个,基本上处于停用状态,急需供水时,由船舶的水
管与水栓连接供应。锚地船舶急需淡水时,用港湾拖轮临时加水,但拖轮水柜太小,
不能满足需要。
1972年4月1日,中国船舶燃料供应总公司青岛分公司成立,由公司的人员联系对
船舶供油。 当年,青岛港配备了1000吨级油轮1艘。但是,这种供油方式相当被动,
由于青岛石油公司储油量少, 经营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1973年1月11日希腊籍“波
里非莫斯”轮向青岛港申请供油,由于20#重柴油供应不上,造成该轮近5小时停电、
停水作业。 塞浦路斯“耶曼罗斯”轮1973年1月3日申请供油,1月10日仍未供上。为
此, 1973年青岛港又配备3条1000吨级油轮,担负大连——青岛港的运油、储油、供
油业务,使燃油供不应求的状况有所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