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9&rec=1&run=13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三面环海,一面与内陆腹地相连,具有优越的交通运
输条件。但在青岛建置之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交通十分落后。海上运输主要在
胶州湾的塔埠头、青岛口、女姑口、沧口、沙子口一带有山东沿海和江、淮、闽、浙
等地的民船,从事着当地一些土特产品的贸易往来,陆上交通运输既无铁路,也未形
成正式的公路,青岛周围的即墨、胶县以及各集镇之间虽有道路相连,但多为邮递公
文、传送行旅、商品交换的驿道和官马大道,交通运输始终没有脱离人畜力车的传统
落后方式。 从1891年青岛建置开始,在近100年的时间里,青岛的交通事业先后经历
了德、日侵占和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艰难、坎坷、曲折发展历程,也
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迅速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青岛的交通事业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
展, 并已初步形成以港口为枢纽,公、铁、水、管、空5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协调
发展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
1891年6月14日, 清政府议决胶澳设防。至德国侵占青岛,青岛仅有通往崂山、
即墨等地的骡马车道4条,共37.5公里;独轮车道6条,共30.5公里。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为了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需要,开始在青岛兴建港口、
铁路。随着青岛港和胶济铁路的建成,德、日、英、美等国的轮船相继涌入青岛港,
将由胶济铁路运到青岛的煤炭、矿石、土特产品等物资装船运往国外,大肆掠夺中国
资源。同时,向中国倾销“洋货”,牟取暴利,胶济铁路和航运主权沦于德殖民统治
者和外国列强之手。随之,德国殖民统治者将汽车引入青岛,并在市内、市外修筑道
路,从而进一步把持公路运输权力。
1914年11月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继续利用胶济铁路和港口掠夺中国资源并向
山东各地倾销日货。到1921年,货物发送量已达197.1万吨,为1913年发送量的2.1倍。
与此同时,日本殖民统治者不断扩张海上航运势力,先后有“日本邮船会社”、“大
阪商船会社”、“大连汽船会社”和“日清汽船会社”等15家航运公司在青岛经营海
上运输。 这一时期,英、德、美等国的轮船公司由青岛至北美的航线有7条,营运船
舶69艘,共54.8万载重吨;通欧洲的航线8条,有营运船舶75艘,共53.43万载重吨;
至国内沿海航线有11条, 营运船舶62艘, 总吨达11.27万吨, 其中中国船舶19艘、
19750吨。
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 1923年1月,以4000万日元从日本人手中赎回胶济铁路。
在这之后的15年中,青岛先后处在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下。这一时期,青
岛的交通运输特别是海上运输和公路运输都有较快的发展。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
府轮船招商局在青岛建立办事处。至30年代,青岛的沿海运输船行已达32个,有营运
船舶52艘, 总计6.1万载重吨。30年代中期,青岛的民营汽车行也发展到30多家,拥
有客货营运车150多辆。 长途汽车客运的线路主要有青岛至平度沙河、即墨城、即墨
金口、莱阳、栖霞、潍县等;公路货运量也有较大增长,但是公路运输所占的比重仍
很小。 这一时期,铁路的年客货发送量趋于平稳,大体维持在300~400万人和200~
300万吨之间。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对整个青岛的铁路运输、海上航运和公路运输实行全
方位控制,并通过胶济铁路和青岛港掠夺中国资源、运送军用物资、扩大战争、支撑
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1942年,胶济铁路货物的发送量达到500万吨以上,海上
货运量达300万吨。 这一时期,日本在青岛建立了华北交通株式会社青岛自动车事务
所, 下设8个自动车营业所,大量日本汽车进入青岛,基本垄断了青岛的公路客货运
输。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使青岛的铁路、公路客货运输通阻无
常, 胶济铁路近于瘫痪。至解放前夕,公路总通车里程不足800公里,并且全部是标
准低、路况差的等外公路。同时,轮船招商局青岛分局的全部船只随国民党撤离,各
大船行的大部分船只也被国民党军队强行征用去台湾和香港,整个交通运输陷入全面
瘫痪和半瘫痪的状态。
1949年6月青岛解放, 交通事业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
时期,交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发动人民群众奋力抢修由于战争
破坏和连年失修的胶济铁路和公路设施,全面恢复交通运输,确保了人民生活必需品
和生产物资的需要。
“一五”期间,铁路建设投资6 637.82万元,建成蓝(村)烟(台)铁路,其中
青岛境内71.6公里; 新建公路110.6公里;新增运输船舶25艘、3280吨位。至1957年
铁路旅客发送量突破1000万人,货物发送量达716.8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84.6%和
67.1%;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149万人和548万吨,比1952年增长2.04倍和37.3%;海上
客运量13.3万人,货运量118万吨,分别比1952年增长0.9倍和2.29倍。1958~1965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交通运输波动较大。“大跃进”时期,交
通运输大搞“放卫星”,铁路货物运输欠载亏吨,公路运输大搞汽车列车化,车辆超
负荷运输,损坏严重,公路建设也修建了一些标准低、质量差的道路,造成大量人力
物力的浪费。60年代初,交通运输“滑坡”。1962年,公路客货运量分别比1957年下
降5.4%和4.4%, 海上货运下降17.8%。1963~1965年,进行了三年国民经济调整,交
通运输又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1965年铁路客货发送量达到1 424万人和1257.5万吨,
分别比1957年增长35.1%75.43%;海上客货运输量为19万人和126万吨,分别比1957年
增长30.09%和7.3%;公路客货运输量完成230万人和690万吨,增长54.36%和25.9%。
1966~1968年,交通运输一度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影响。1970年后,交
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努力使交通运输生产走上正常。1973年东营—黄岛输油管线正式
开工建设, 翌年9月建成投产。该管线由东营胜利油田起,经惠民、潍坊至青岛市黄
岛区止, 全长248公里。管线建成后,胜利油田生产的原油经广绕、寿光、潍县、昌
邑、 胶县5座热泵站输送到黄岛油库,再由管道将油库的原油输至油码头装船外运,
当年实现输油量270.8万吨。 1977年,青岛远洋运输公司成立,共有船舶21艘、62万
载重吨,使青岛的海运事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78年的30年间,青岛的交通事业虽有较大发展,但是
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比仍处于滞后状态。1978年,铁、公、水总客货运量分别达到
2309万人和5006万吨, 分别比1949年增长5.6倍和7.78倍, 年均递增分别为6.97%和
8.07%,明显低于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2.37%、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10.9%的速度。
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的交通事业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进
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至1986年底,铁路运输部门共投资8.63亿元,建成胶济铁
路复线一期工程和部分二期工程, 开通济南至蓝村段双线。双线里程为339.2公里,
结束了胶济铁路单线运行的历史,运输能力比1978年提高近一倍。这一时期,公路建
设累计投资4亿元,拓宽改造干线公路及重要县(区) 公路1140公里,其中改造一级公
路41.2公里,二级公路232.1公里,全市总通车里程达2668公里,比1978年增加281公
里。同时,由于认真贯彻交通部提出的“放宽搞活运输,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一
起干,国营、集体、个人以及各种运输工具一起上”的方针,提倡多家经营,鼓励竞
争,充分调动了全社会办交通运输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交通运输集中过多、统得过
死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形式,打破了封闭式的运输经济格局,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交通运输的新局面,运输市场繁荣活跃。至1986年底,全市共
有各类营运机动车7965辆, 比1978年增长9.5倍, 公路客货量分别完成1972万人和
4741万吨,为1978年的7.2倍和3.04倍。公路客运在铁路、海运3种主要运输方式中所
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11.87%上升为1986年的42.63%,公路客运量所占的比重由1978
年的31.18%提高至1986年的53%。 这一时期,海运事业也取得长足发展,青岛远洋运
输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散装国际海运专业公司, 共拥有2~12万吨级的远洋散
装货轮50艘, 运输航线遍布四大洋五大洲,可直达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
国际贸易港口。1986年完成货运量895万吨,货运周转量536.8亿吨海里,比刚成立时
的1977年分别增长16.1倍和21.9倍。为改善青岛经济开发区的海上交通条件,1985年,
青岛市还与山东省交通厅共同投资2200万元,修建了青岛—黄岛轮渡,并于1986年12
月建成通航,平均每天可渡汽车300~500辆,旅客4000人左右。1985年,中国第一条
自动化密闭输油管道—东黄线复线开工建设, 1986年7月一期工程竣工投产。至1988
年, 共投资3.09亿元,建成9座微波站和15套热媒加热炉,填补了中国长输油管道采
用微机控制间接加热的空白,输油工艺技术达到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1988年东黄线
输油量1389.7万吨,周转量340914万吨公里。为适应全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1985年5月对青岛流亭机场进行扩建。 1985年11月跑道扩建竣工后,边扩建边复航,
改建后的机场可以降落除波音747外的各种大中型客机。 1986年,民航运输完成客运
量7.76万人次,货运量1297吨。青岛市交通战线的广大职工,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
为开创交通运输事业的新局面努力拼搏,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青岛远洋运输公
司船员严力宾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1989年11月18日,正在香港岁修的青远公司
武胜海轮因船厂工人操作不慎引起大火,严力宾挺身而出,在扑灭大火中光荣牺牲。
严力宾的英雄行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杨尚昆、
李鹏分别为严力宾题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向严力宾同志学习。
改革开放的8年, 是青岛市交通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但是由于交通建设投
资大,周期长,以及建设资金不足的制约,交通事业的规模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
展的需要,“八五”和今后10年,青岛的交通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
将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深化改革,为实现本世纪末和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