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群测群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8&rec=20&run=13

1974年11月16日,山东省地震局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的中国科学院《关于华北及
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根据华北及渤海地区1974~1975年可能发生地震的预测,
要求加强对地震工作的领导,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积极发展群测群防
网,大搞群众运动。青岛地区在各县、人民公社,各企业、部队、机关、学校相继建
立起多处群众测报点、宏观哨等。特别是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7月28
日唐山7.8级地震后,群测群防活动达到高潮,群众测报点近330个,观测员达3560人。
各群测点主要利用地下水、动物异常习性、土地应力、土地磁、土地电、地倾斜、地
声、地温和连通管等做宏观前兆观察观测。进行这些土仪器和土观测方法,大部分是
各学校自发成立的研究小组和观测点制造和研究的。青岛第二中学、第三中学、第十
三中学、第十六中学还相继成立了简易地震仪器研制组、土地电资料分析研究组等,
对简易仪器的改进、创新及技术性能规律和排除干扰因素进行研究。一些县、公社也
就地取材,自发组织观测小组和设置简易仪器设备 (少部分是由山东省地震局、青岛
市地震办购置配发的)。
因群测群防网的建设急速增长,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1983年,根据国务院
决定调整整顿群测点的指示和国家地震局泉州会议对群测群防工作的具体要求,青岛
市对群测群防网点进行清理整顿,尤其是对群测网点的简易观测手段,进行由“三土”
(土地电、土地磁、土应力)向“三水”(水位、水化、水温)的转化。
截至1992年底, 青岛市通过整顿保留了地下水位观测点11个、水温观测点5个、
深井地电阻率观测点1个、地电阻率观测点3个、动物观测点14个、地应力观测点3个,
电磁波观测点3个、地震宣传点1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