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监测手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8&rec=19&run=13

地震观测 青岛地区的地震观测,19世纪末就开始筹措。1905年后设置地震仪、
地磁仪,1909年9月正式建立地震台,用一台摆锤重200公斤的水平双分向维歇尔特地
震仪记录地震。 该台最早的地震预报是发生在1909年1月23日崂山地区的一次有感地
震,这是青岛使用现代仪器记录地震的开端。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青岛
观象台划归日本海军临时要港部管辖,地震记录中断。1922年,中国收回胶州湾租界
地行政权, 划为胶澳商埠,青岛观象台亦同时接收。1926年9月,地震台以一台摆锤
重80公斤的水平双分向维歇尔特地震仪恢复地震观测。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地震
记录曾中断。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初期,青岛观象台由国民政府海军接管,1945
年12月交给青岛市政府。1946年8月20日恢复地震观测。
青岛解放前夕,地震仪停记。青岛解放后观象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接管,地
震记录未恢复。1956年,有关地震资料、设备等移交中国科学院。其间,地震工作主
要由临时地震机构负责,70年代才开始地震监测,1981年在地震办公室设立地方地震
台,特别是1989年专业地震台建立后,青岛地区的地震监测逐步得到发展,其监测预
报水平和地震速报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凡在青岛地区或周边地区、南黄海海域2
级以上地震,均能在半小时之内迅速确定出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对于一
定范围内发生的不同震级的地震,如在震中距100~200公里2.0级; 200~400公里3.0
级地震,400~600公里3.5级地震,1000公里以上4.0级地震,都能向省地震局做出震
情速报。胶南、即墨、平度、莱西、胶州地震办公室,则利用地应力、电磁波、地电
阻率等手段观测地方地震。全市已基本上形成监测全区地震活动的地震监测网。
地下水观测 青岛地区利用地下水进行测震观测,是海城地震后发展起来的。群
众性浅井水位观测网,在当时的观测中也发挥了作用,为地震预报提供一定的观测数
据和资料。1983~1984年,根据国家地震局的统一部署,对观测网点进行调整清理。
同时,对全市24个反应灵敏度差的浅水井进行整顿,保留了部分布局合理、干扰小且
属于承压性质的深水井和温泉井,继续利用地下水进行地震预报。青岛市崂山区畜牧
公司观测井是保留下来的重要井点之一,该井建立后经国家地震局验收合格,被纳入
山东省的重点水井网,并定名为“鲁16号井”,由山东省地震局和青岛市地震办公室
实行两级管理。其他保留水井还有潜艇学院、即墨市前东城、青岛第三中学观测井等。
鲁16号井和潜艇学院观测井的地下水观测,在山东省的地震资料评比中多次获嘉奖,
为成功预报地震,提供了比较有价值的观测资料和数据。至1992年底,青岛地区保留
和选建的11个水井(1个温泉井) ,已经形成地下水动态观测网,配合测震观测对地下
水动态进行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