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震震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8&rec=14&run=13

历史地震与烈度 《山东省地震目录》和《中国地震目录》等资料记载,公元前
70~1992年,青岛及其邻区共有Ms> 4.75级地震70次,Ms>2级地震近万次。其中,震
中距青岛市区320公里以内的Ms>6级地震8次,前5次属于沂沭地震带,2次属于蓬莱—
—威海地震带,1次在南黄海。距青岛市区最近的4次地震: 一是1932年南黄海千里岩
6.25级地震,震中距113公里; 二是公元前70年诸城~昌乐7级地震,震中距120公里;
三是1829年临朐6.25级地震,震中距175公里; 四是1548年渤海海峡7级地震,震中距
为196公里。 最大的地震为1668年郯城8.5级地震,距青岛市区230公里,对青岛市的
影响烈度为8度。
青岛市区周围100公里范围内, 没有直接发生过6级和6级以上地震。周围80公里
范围内,没有发生过5级地震。周围50公里内,1506年即墨以东(36°18′N~120°42
′E)发生一次4.75级地震。市区现代地震活动较微弱,小震的分布具有随机性,与断
裂构造无明显的关系。 近场区2~3级地震也较少,近20年只有8次地震,最大震级为
1979年2月7日胶州湾3.2级地震,距市区约23公里。
1992年1月23日, 市区东南的南黄海发生5.3级地震,震中距市区117公里,市区
震感强烈, 影响烈度为5度。此外,整个胶东地区及苏北沿海普遍有感,多数人梦中
惊醒,感到强烈震动,门窗器皿明显响动,家具摇晃,狗叫鸡鸣,有地声,行人感到
地动。
波及地震与震害 青岛地区处在文登——胶南隆起南、北侧两大深断裂带上,历
史上多有小震和波及地震,且有造成财产破坏和人口伤亡的记录。
一、《汉书》记载: 西汉宣帝本始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公元前70年6月1日),“地
震,或山崩水出”,“北海、琅邪地震,坏祖宗庙城郭,杀六千余人”。
二、《元史》记载: 元顺帝至正六年二月(1346年),“山东地震七天乃止,其中
有即墨尤甚”。民国《莱阳县志》记载: “自1046年莱西历史上曾发生过有感地震69
次,其中1408年(明永乐六年)自正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末,不到一年时间发生地震51
次,但从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仅大地颤动,房屋倒塌”。
三、《正德实录》记载: 明武宗正德元年八月十日(1506年9月7日),鳌山卫地震
“有声如雷,越二日而止,城垛坏”。这次地震震中: 即墨东部(北纬36°3′,东经
120°7′)。震级烈度:4.75级,震中烈度:6度。
四、《正德实录》记载: 明武宗正德元年九月十九日(1506年10月5日) ,鳌山卫
“自初旬(8月28日)、辛卯(10月1日)地累震,至是日有震,声如雷”。
五、《嘉靖实录》记载: 明嘉靖二年六月二十日(1523年8月1日),“即墨地震。
夜,地震有声”。
六、明嘉靖三年正月一日(1524年2月4日) ,河南许昌张潘店东发生6级地震,胶
州、即墨有感。
七、《嘉靖实录》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十二日(1553年9月19日),“即墨地
震,声如雷”。
八、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1597年10月6日) ,渤海(北纬38°5′,
东经120°)发生7级地震,即墨有感。
九、康熙《胶州志》记载: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15日),胶州“戌时地
震,雷雨飘扬,电霆闪烁,屋宇倾倒,一时数次,坏民舍、城垛、庙阁、衙舍千余处,
城内外压死九十余人,官民移住席幄,不敢屋居,昼夜警戒。咸云一时如千军万马之
奔腾,海啸龙吟之变异。后远郊查勘,地有长罅,涌水出沙”。乾隆《即墨县志》记
载:“地震时,即墨城荡如漂舟,声如殷雷,城郭屋宇崩颓无算,压死六百五十三人”。
《客舍偶闻》记载:“即墨县申:六月霪雨连绵,平地波涛汛涨,田禾淹没,民地泥涂。
十七夜二更,天雨未停,地震复至,地势如酒醉人形,城垣犹天崩地裂,城垛衙宇、
文庙监仓俱倒,民房倒塌无数”。《客舍偶闻》还记载,灵山卫千总张名禄报告,灵
山卫“兵民房屋十塌八九,城墙垛口荡平,四门城楼无存”。道光《平度州志》记载:
平度州“六月地震,声如雷。或裂涌黑沙,城郭有坠者。七月、八月复震”。《客舍
偶闻》记载:“平度州申:戌时西北起声,响如雷,东南而去,摧塌民房无数,城垣劈
裂。地尽水出,臭浊不一”。道光《平度州志》还记载了康熙七年八月十八日 (1668
年9月23日)平度州“复震”。
十、乾隆《即墨县志》和道光《平度州志》分别记载: 康熙十一年(1672年),平
度州“五月,地屡震”、即墨“五月地震”。
十一、《中国地震目录》记载: 道光九年十月二十三日(1829年11月19日),益都
发生6.25级地震。“此地震有感面积较大”,“平度州、胶州、即墨……自是昼夜十
余震,或一月数震,或数月一震,至次年方止”。道光《胶州志》记载: “有地震,
狼食人”。
十二、清咸丰二年十一月六日(1852年12月16日) ,黄海(北纬33°5′,东经122
°)发生6.75级地震。《平度县志》记载:“王家庄(今万家一带)秋禾被淹,冬地震,
大寒,井水结冰”。“1853年正月,天气昏暗,雨灰,有火药味,二月有彗星出现,
3月5日发地震”。
十三、光绪十四年五月四日(1888年6月13日)发生7.5级地震,震中在渤海湾。胶
州出现大雨、大冰雹,伤麦无数。《平度县志》也记载:“1888年7月大雨,河水皆溢,
庄稼、房舍俱受损坏,城东阁外一带受灾尤重。是年地震,大疫流行”。
十四、1932年8月22日19时12分42秒,黄海 (北纬36°1′,东经121°6′) 发生
6.25级地震,青岛市强烈有感。
十五、1948年5月23日17时13分18秒,黄海(北纬37°7′,东经121°8′) 发生6
级地震,青岛有感。
十六、1964年3月8日,河北邢台6.8级地震、7.2级地震波及莱西地区。《莱西县
志》记载:“沟湾积水急剧波动,房屋震颤落尘。”
十七、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27秒,河北省宁晋东南发生7.2级地震,震中烈度
10度,胶县、胶南县有感。
十八、1969年7月18日13时24分50秒,渤海 (北纬38°2′,东经119°4′) 发生
7.4级地震,震源深度35公里。北京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震害考察后记述:“青岛地区
受波及震害也比较严重。”同日21时33分和19日9时52分,青岛地区再次分别受到6.1
级、 5.5级两次余震影响。这次地震震级较高,震中在渤海湾,震源较深,渤海湾东
南端最大烈度7度。 平度、莱西,胶县、即墨、崂山有感。青岛市区,部分地下水管
造成断裂,4个发电站因跳闸停电;挂钟停摆,个别住房震后出现1~3毫米的裂纹。还
有的工厂地震时水管脱断等。平度县,北部大田、清扬、旧店三个公社破坏严重,房
屋倒塌31间, 余者多有裂缝,并有地裂缝。黄山水库距渤海震中153公里,影响烈度
为6度。地震后水库沙壳塌坡,面积达1 304平方米。莱西县,地震波及全县,并伴有
隆隆声,地面颤动,房屋摇晃,倒塌55间,倒墙约300处、倒烟囱30余个。人惊出屋,
墙倒塌伤41人。
十九、《山东省内陆ML≥3.0级地震目录》记载:1972年8月13日2时33分26秒发生
地震,地震位置为:北纬36°35′,东经120°15′。震中:即墨。震级:3.1级。
二十、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6秒,辽宁省海城发生7.3级地震,波及青岛全市,
莱西县房屋有动感。
二十一、 1976年7月28日3时45分54秒,唐山7.8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波及青
岛市和崂山县等,影响较大。楼房、床铺摇晃厉害,门窗晃动有声、有的杯、碗、瓶
晃倒,鸡窜出窝乱飞、乱咬。许多群众惊慌不安地跑到楼下躲到院子里,一部分地区
搭起防震棚, 有的露宿在外,不敢入屋。平度县受影响也较深。由于地震,7月30日
全县连降暴雨7个小时,33亩农田被淹。莱西县在地震时,全县有感,部分房瓦脱落,
残墙倒塌,人皆惶惶,多露宿野外。唐山地震后,灾区紧急转来青岛治疗的大批伤员,
其伤惨状越发使人惴惴不安。同时,地震后因地壳应力调整,出现大面积宏观异常,
人心十分恐慌。有些人对地震部门的一举一动,诸如例行野外监测作业、例行会商会
以及在烈度7级区内按规定制定方针方案、 实施建筑物抗震加固等非临震措施十分敏
感,作种种谈论猜测。对这类问题以及一些无稽谣传,虽经地震工作部门解答、辟谣,
仍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掌握“内紧外松”的原则,不相信无震。有些单位以所谓“立足
有震、立足早震、立足大震”为指导思想,宁愿来一场空防震,造成某些防震的过头
行动,加重社会的恐震心理。在一段时间里,大批人口住进防震棚,带来一系列的经
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二十二、《山东省内陆ML≥3.0级地震目录》记载:1985年12月25日4时22分6.7秒
发生地震,地震位置: 北纬36°37′,东经120°13′。震中:即墨县移风乡。震级:3
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