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控制测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7&rec=75&run=13

1898~1899年,德国人采用13.5厘米经纬仪、平板仪和测角仪,先后对阴岛、塔
埠头、 黄岛、 海西、 竹岔岛等地进行三角测量。 并选定一条基线, 基线长度为
952.0456米(架设在海泊河干涸的河床上) ,经过8次往返测量,求得其基线平均误差
为7.52毫米,相对误差为1∶127 000。在此基线上进行三角测量,将当时设在馆陶路
1号院内的小天文台立标杆定为坐标零点(测量起始点),布设110个三角测点组建成三
角网。并以青岛“大港高程系”平均海水面作为高程起算零点,对由40多个水准点组
成的水准网进行联测,依此,对青岛地域进行地形测量。
1941年,伪青岛特别市财政局为筹备青岛市域测量和土地清丈工作,组织土地清
丈测量队,对市区、李村、沧口、九水、阴岛、海西六大测区进行地形测量。完成市
内1∶2500比例尺和乡区1∶5000比例尺地形测量,全以小三角网和干导线两种方法进
行控制测量。市辖区域为1 120平方公里。在东镇一带选定一条长为1.15公里的基线。
经第一次扩大后约为1.4公里, 其方位依观象台子午仪测定。在第一、第二测区共布
设三角测点31个(标志分别为铁、石桩),在台西小学附近搭有三角测量高台,贮水山、
信号山等处并设置觇标。 水平角采用方向观测法,以左右旋回测量6次求取平均值。
水准测量仍以德国侵占时水准点为基准,向各图根点推测。市内第一测区,因受通视
条件影响,采用精密的干支导线联接三角点进行测量。市内共测成图根点1590点,导
线长18.9公里, 干导线边长60~400米,支导线较短。方位角为测北方位与采用复觇
法施测的各边方位角,水准测量采用直接测高法沿18.9公里导线施测,局部地段使用
间接法测量; 导线角闭塞差用平差法计算。待各导线图根点其纵横间距平差计算后,
经展点分幅为1∶10 000底图,再缩编成1∶20 000比例尺的青岛市内干导线定点图。
1951年,由于尚未建立城市控制网,采用自由坐标系,依磁北定向,图根控制采
用“鱼鳞式”导线,进行1∶1 000比例尺的测图。高程控制仍沿袭德国人采用的“大
港高程系” 。直至1955年上半年,共完成143.2平方公里的1∶1 000比例尺的地
形测图,市区范围基本测完。
1953~1954年,总参测绘局在青岛市郊区布有全国性的各级控制点 (其中有二等
基本锁点、二等补充网点、三、四等三角点) 和水准点,其中有国家(青岛)水准原点
网和一、二等水准点。
1957~1958年,青岛市城建局测量队自市中心向四周布设了以二等三角网为首级
网,以下用三、四等三角网加密布设扦网和折点为主。采用全面分级布网方案,并利
用了部分国家二、 三等三角点点位。同时设了“张村河”、“流亭北”2条基线。并
连接“1954年北京坐标系”(以东经120°为中央子午线,按3°带成果),用“水清沟”
和“城阳”两个国家二等点的坐标作为青岛市独立网的起始数据,组成青岛市独立坐
标系统,控制市区面积为700平方公里。二等平面控制网由16个主网点(其中11点系利
用总参测绘局之点位)和经过一次扩大后的两个基线网组成,由4个中心系图形构成。
主网内有各呈南北和东西向的基线2条,网内有33条主网边,最短边长2.4公里,最长
边长10.1公里。 网内最小角度30°,最大89°,增加对角线后最小角度7°。基线网
采用正菱形扩大网,其相对误差1/31万~1/37万。
在二等网控制下,又分别加密三等(20个)、四等(29个)三角点。其图形大部为前
后方交会点,少数布成网形。在此基础上,还采用Ⅰ级(5″) 小三角点的加密手段,
以加强平面控制。三等扦点必须在三个已知点以上的双向观测中,其要求与规范中三
等扦点规定相同。平差则按间接平差法进行。四等扦点则尽量避免单向交会,至少需
由2~3个二等点或三等点进行相向交会,平差方法与三等扦点相同。经勘察于测区北
端设流亭北基线(大北曲东北),南面设张村河基线(张村河南岸)两条基线,其间距约
为20公里。流亭北基线全长3 504米,计分146尺段,基线两端点高差为10.9米,24米
跨距间最大高差1.20米, 平均每跨距高差为0.1米,节点设于由南向北76米段处,全
程通视良好。 基线长度相对精度为1∶149万。张村河基线全长仅1 992米,计分83米
段, 基线两端点高差为3.25米, 24米跨距间最大高差为0.9米, 平均跨距间高差为
0.04米,节点设于由东向西40米段处。基线长度相对精度为1∶146万。两条基线均使
用3根24米铟钢线状基线尺, 同时往返测量。基线网则采用威尔特经纬仪,以组合法
进行测量。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的水准网为德国侵占时期以大港验潮站为起始布设的“大港
高程系”。至1958年,仅存有水准原点54个,且聚集于市区内,工业较发达的四方、
沧口及郊区均未设点。1954年10月,由总参测绘局在青岛观象山上建立了“国家水准
原点”,同时利用一等水准路线的有利条件,于1958年起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停用“大港高程系”。并对两个高程系统进行联测,求得近似高差值。市区水准网的
布设系按《1955年城市测量规范草案》规定,并参考总参测绘局水准测量细则和在青
岛新设的全国性水准原点网进行。全市以国家二等水准网(点)作为高程首级控制的基
础,再逐级以三、四等水准点加密布网。市区所设二等水准网点共43个(其中4个总参
一等点为起算点) 。按《1955年城市测量规范(草案)》布成网形,用威尔特精密水准
仪进行往返观测及平差计算。平差结果:每公里偶然误差为±0.66毫米(误差范围为±
2毫米),每公里系统误差为±0.11毫米;(误差范围为±0.4毫米)。青岛市三等水准点
(18个),都布成结点形,用威尔特精密水准仪往返观测,用结点法和逐次接近法进行
平差,每公里高程中误差为1.45毫米(误差范围为±4.0毫米)。四等水准点166个,其
中有40个为德国侵占时期布设,多是单线联测,用威尔特单程观测,按比例配赋,其
观测闭合差最大为12毫米根K。 1979年4月,成立由3名测量人员组成的测量标志管理
组,第一次对全市各类测量标志进行普查、维修等工作。普查的三角点91个;水准点:
二等点87个(包括市郊),三等点14个,四等点155个。三、四等干导线埋石点357个中,
有18个已丢失。此次未对小三角点作系统调查。另外,还定期对观象山原点网、沙子
口备用原点网进行清扫和维修保养等。同时还办理了三角点、水准点的委托保管等协
议事项。 1985年4月,改组测量标志管理组后,于10月对全市测量标志进行了第二次
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