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地测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7&rec=74&run=13

德国侵占时期,曾建立“大港高程系”,对胶州湾及其沿岸进行了较详细的测量。
采用验潮的方法确定平均海水面, 开始以此平均海水面作为高程起算零点。验潮站零
点与永久性水准点的高差是7.855米, 基准点设在青岛海关大楼的基石上,由供测量
用的40多个水准点,建成了“大港高程系”。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
1954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在青岛市区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准原点网(青岛水准原点网)。自此以后,中国高程系统才逐渐得到统一。同时,总参
测绘局在青岛观象山设置水准原点1座, 另在青岛市区内建立附点2个,参考点3个,
组成中点多边形(原点和附点为玛瑙标志,参考点为墙角铜质标志)。
1955年5月, 总参测绘局大地一队完成了对该网进行精密水准的观测,联测了华
东1—2—212、1—2—213两个水准点和青岛验潮站工作水准面(点),并支测到Ⅰ号参
考点, 其支测线路共计11测段, 长22公里。其外业观测成果,符合一等精度要求。
1956年,总参测绘局与水利部组成中国东南部地区精密水准网平差委员会,对保存有
一年以上潮汐观测资料的坎门、吴淞、青岛、葫芦岛和大连五个验潮站进行全面了解
和实地考察,认为青岛验潮站基本符合要求。在1957年召开的中国大地测量法式会上,
选定青岛验潮站为中国基本验潮站。 同意采用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7年的潮汐资
料推求的平均海水面(距验潮站工作水准面3.61米)作为中国高程系统起算基准面,并
决定将青岛验潮站测定的平均海水面命名为“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 (1956年黄海
高程系)。经推测青岛水准原点高出“黄海平均海水面”的高程为72.2893米。此后,
即以此点高程作为全国高程的计算依据。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为起始面起算的国家
高程系统,称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
青岛市在有了国家水准原点及Ⅰ等水准路线的有利条件下,建立了市区及近郊Ⅱ、
Ⅲ、 Ⅳ等水准网, 并联测了市区各高程系统间的差值。确立青岛市从1958年起启用
“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停止使用青岛“大港高程系”。
1971年,总参谋部济南军区作战部对沙子口备用水准原点网进行详细勘察、定点。
选定青岛市崂山县沙子口镇附近。全部施工任务由青岛警备区和济南军区第十三测绘
大队负责,于1972年完成。沙子口备用原点网由一个原点、两个附点(均为玛瑙标志)、
三个参考点(不锈钢标志)组成中点多边形。依据1963年国家测绘总局和军委总参测绘
局合编《一、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细则》一等水准测量的有关规定,使用蔡司004
水准仪、铟瓦水准标尺两对,对沙子口备用水准原点网分青岛原点网中的青岛水准原
点及原一号参考点,按一等水准精度进行联测,同时还联测了沙子口备用验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