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排水设施养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6&rec=44&run=13

德国侵占时期, 随着青岛市排水设施的逐步建设,奠定了养护工作的基础,主要包
括对排水设施的检查, 下水道的透通、疏通、冲洗,明沟、暗渠、出水口的清理,垃圾
污物的运除,下水道构筑物如检查井铁盖、座和雨水斗盖、座的保养、修缮、更换等。
管道的透通,使用钢条、竹片、通管连杆等工具用人工透通。用此法尚不能透通时,则
挖开堵塞处的管道,以清除堵塞物。雨水斗、检查井中的泥沙清理,将带有漏水孔的铁
桶放在雨水斗内, 清理时将桶取出倒出积物,再将空桶放置斗内,后改用长杆活头挖子
进行掏挖; 对检查井则及时巡回检查,及时维修和更换盖、座等。明沟、暗渠的清理,
采用锨、镐等工具清理,断面较大的暗渠、各种出水口一般也采用人工清理,断面较小
的暗渠则用手摇绞车疏通清理。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设下水道工区管辖市南、市北的下水管道,暗渠以及四个排水
泵站。由于财力紧缺,对于排水设施的养护,只是以维持为主。1925年用于下水道之排
泄、疏通、掏挖、洗涤等工料费仅2.13万元。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先后在市南区、市北区增设了排
水管道,接入原排水管网。市政部门加强了对排水设施的经常性养护和维修,保证设施
完好, 管道、沟渠畅通。对管道的疏通,开始采用手摇疏通车疏通的方法,即将带有刷
具的钢丝绳送入管道,在绳两端检查井口各安装一台手摇绞车连接钢丝绳,通过来回摇
动绞车使污泥进入检查井然后挖出。对于容易淤滞沉淀的管段, 倒虹吸管或中下游较
大的管道,也采用水冲洗疏通,在检查井中用长柄塞子把上下游管口堵住,向井中注水,
待水位升到需用高度时,把下游管道口的塞子突然拔开,利用水流将下游管道中的淤泥
冲掉。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排水设施严重失修失养。1945年,所有雨水、污水及混合管
道总长为170公里,检查井3000多个,出水口50余处,大都淤塞、残缺或损毁,管道淤塞、
污水冒溢随处可见,急于疏通的管道约94公里、需掏挖的雨水斗约5000个,检查井、出
水口都需全部修整,原有排水泵站4个,设备大都损坏,电机也运转不灵。特别是雨水斗
盖、座,检查井盖、座损坏及丢失共2000余个,因为无力补换,任其敞口,既易流入秽物
沙石,且给行人带来不安全因素。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初期, 市政部门组织力量对市政排水设施进行养护。
1945年10月至1946年9月,疏通下水管道6145米,掏挖雨水斗33808个,透通污水管697处,
排泄污水约30万吨, 掏挖污泥约3000吨,掏挖检查井3837个,检查检查井约5万个,补换
检查井13个, 修理检查井12个,雨水斗换补盖102个、补换座79个,清理淤沙约2万立方
米, 移运污泥约2万立方米。1947年又疏通管道12783米,清理管道6176米,清理雨水斗
29956个,疏通检查井59148个,掏挖污泥3785立方米,清除粪污1000698吨。但排水设施
淤塞残缺和损毁现象仍很严重。
青岛解放后,1949年6月3日人民政府即组织人力抢修遭到严重破坏的排水设施,仅
用三个月时间就疏通排水管道3.5公里, 掏挖雨水斗8700多个,清理明沟、暗渠运出污
泥淤沙4万多立方米, 并赶在雨季到来之前疏浚了淤塞严重的昌乐河,使城市排水情况
明显好转。1950年,人民政府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对市内十多年未清理的明沟、暗
渠进行彻底的清理, 将堵塞已久的菏泽路、西江路、成武路等处的混合管道出口予以
延长,并先后疏通了海泊河、四方河、水清沟河、仲家洼河、张村河等主要河流,共运
出污泥淤土9.3万立方米。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了加强对排水设施的养护,于1953年对解放前形成的下水
道工区进行了整编,成立了两个下水道工区,分别负责市南、市北的下水道和台东下水
道的养护。之后,随着市政工程设施养护工作的发展,下水道工区和道路工区一起按行
政区划组成了养护工区,各工区内均设有下水道养护组,保证了排水和防洪设施养护工
作的正常进行。对明沟的养护, 着重于清理淤泥, 改善周围环境, 特别是将一些明显
“脏乱差”的明沟改筑为暗渠。1953年下半年,配合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彻底改造了
大港纬一路的一条明沟。这条明沟位于市北区的居民区内,长约600米,终年污水长流,
垃圾遍布。每逢夏日,蚊蝇成堆,臭气熏人,被称为青岛的“龙须沟”,严重地影响到环
境卫生和居民的健康。人民政府于同年9月动员附近居民和摊贩搬迁,并立即开工改造,
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 即将这条明沟改造成暗渠。并在暗渠上复土,栽种了花草,建
成了街心花园,成为广大群众洁净的休息娱乐场所。下水道养护,仍按传统方式进行。
1954年排泄污水3409643吨,挖污泥270余万吨,挖雨水斗61200个,检查检查井108144个,
洗涤下水道1683处, 疏通下水道117367米。 投入的下水道养护维修费用亦不断增加,
1956年为15.78万元,1957年达21.9万元。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大跃进”重在发展工业,放松了市政设施养护。特别
是市政设施养护人员本来就不足,1958年下放到各区管理后,大部分被调出从事化工、
水泥生产和其他基本建设,养护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同时,养护维修资金来源不
固定, 材料、配件供应无保证;使市政工程的养护维修工作近于停顿,排水设施遭到不
同程度的破坏,路面沙土、废物被雨水冲入排水管道,造成堵塞,明沟河道也淤塞严重,
每逢雨季经常成灾。三年自然灾害期间, 经济困难, 市政建设和设施养护均遭削弱。
1961年仅养护管道26.81公里,维修费用19.6万元。
三年经济调整时期,市政设施养护有了固定的资金来源,市政工程设施在进行全面
的技术普查鉴定后, 根据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制订了养护维修计划,并调整了
劳动组织,充实了养护队伍,全面推行了分片包干的养护方法,实行“五定”(即定任务、
定人员、定材料、定工具、定质量)的岗位责任制,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逐步建立起正常的养护秩序,市政工程设施完好率普遍提高。到1963年底,下水道和防
洪设施完好率分别达到76.4%和79.3%。1965年在改革动力疏通车的基础上, 根据北京
市的下水道木桶疏通法,结合青岛市的具体情况,研究成功了“水压疏通法”。其特点
是工具轻巧灵活,操作简便,既加快了疏通速度,又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工效约4倍,还
节省了工具费用。
“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地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农田。1968~1975年,利用青岛市
排水设施建设的有限专用资金建成两个污水灌溉系统, 排水设施的维修也受到严重影
响,甚至一度停顿,使排水设施完好率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政部门加强了养护工作,各养护工区坚持分片包干
的方法, 经常进行管道的检查和疏通,并及时维修损坏的设施,先后清理恢复了海岸各
类出水口20多个。对市内主要河流海泊河、李村河、水清沟河、板桥坊河等进行了较
彻底的疏通,清除淤泥6万多立方米。同时,养护设备和技术亦得到更新,1987年开始使
用高压射水车通透管道, 既提高了效率,也减轻了劳动强度,排水设施的完好率保持在
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