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路工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6&rec=3&run=13

青岛建置初期,青岛的道路为通骡马的土路和乡村人行小道,市区范围内仅有四条
可通骡马车的道路:一、由老衙门经四方、水清沟,到达沧口,约12.5公里;二、由老衙
门经贮水山麓岔出, 过河西,到达李村,约10公里;三、由老衙门经贮水山麓岔出,至河
西, 由河西岔出,经韩哥庄,到达张村,约9公里;四、由张村经宅科、小崂山、姜哥庄,
到达沙子口,约6公里。
德国侵占青岛后,为把青岛建成其扩大侵略的军事基地和经济掠夺的口岸,在筑码
头、修铁路、建造住宅和各种公共建筑的同时, 在前海海滨的欧人居住区以总督府大
楼为中心, 以市内的德县路、保定路、大沽路三路为横线,以馆陶路、中山路为纵线,
修建城市道路。广西路、太平路、中山路南段、沂水路等,也都在这一时期相继建成。
这些道路宽度都在20米左右,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开,并铺装了沥青路面。随后在华人居
住的大鲍岛、台西镇、台东镇等地修建了一些道路,这些道路路面较窄,一般宽6~7米,
多是土路,不能与欧人居住区的道路相比。
德国侵占时期共有75条道路, 多以德国皇族和德国地名命名,均用德文书写,共修
建市内道路80.65公里、乡村道路210多公里,总计约300公里。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除修复和养护日德交战时被破坏的道路外,新建的道路不多。
新建道路多集中在市北和台东一带,道路采用大小石子和沙子铺基。
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 市内已有道路230多条,修建了市
区通往四方、沧口、李村的公路线, 同时将市内的一些繁华路段和高级住宅区内的道
路铺设了沥青路面,增设了路灯。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大部分道路失修失养,沥青路面“诸多残破”。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道路的建设和管理无人过问,遭受的破坏更为严重。
许多道路路面坑洼残破,有的垃圾堆积,甚至堵塞不通,一派衰败破落的景象。
青岛解放后, 党和人民政府提出了城市建设“为国防、为生产、为人民服务”的
方针,市人民政府城市管理部门开展了对道路的管理和建设。改善了路况,改善了居民
区、工业区、疗养区的道路环境,为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化大革命”时期, 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和冲击,青岛市的道路建设发展缓慢,
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要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道路建设受到重视。在普遍加强对道路养护维修的基
础上, 集中力量,按照城市发展规划,新建了山东路、南京路、江西路、郧阳路等13条
道路。拓宽了威海路, 先后翻建了遵义路、四流北路、四流南路、辽宁路、热河路、
延安路、小阳路、小白干路和其他一些主要道路。截至1990年底, 青岛市区统管道路
总长481公里,是1949年的1.98倍;道路总面积479万平方米,是1949年的2.3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