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桥涵工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6&rec=14&run=13

德国侵占时期,德国殖民当局出于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需要,对青岛市政建设作
了较全面的规划, 在修建城市道路的过程中,开始建造桥梁。至1914年,在市区内共建
造桥梁38座。由于市内没有很大的河流,因而,建造的桥梁多是规模较小、结构简单、
跨径小的石桥、砖水泥桥、石垛木桥。1914年末, 日德争夺青岛的战争使一些重要桥
梁遭到毁坏。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 除对战争期间毁坏的桥梁进行修复外,仅建4座小
型石桥。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共建造桥梁5座(4座小型石桥、1座跨胶济铁路木桥)。南京国
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的市政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37年,共建造桥梁32座。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非但没有建造新桥梁,还毁坏了许多。如国民桥被日军拆毁,
昌乐路上曹县路口、华阳路口的两座桥梁坍塌。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当局在市民强烈要求下,于1947年在原“国民
桥”稍南处建了一座长150米、宽4米的木便桥,取名“泰云桥”。尔后,又建造了两座
小型钢筋混凝土平桥。至青岛解放前夕, 全市先后建桥梁83座。除部分改作暗渠、涵
洞和拆除,只有桥梁26座。
青岛解放后, 在人民政府领导下,桥梁建设有较大规模的发展。至1990年12月,全
市桥梁总数已达91座,总长4705米,总面积85231平方米。桥梁建设,不仅在数量上比解
放前有了较大的增加, 在规模、结构、造型、设计与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巨大进步。
1970年, 在原泰云桥处,建成了全市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跃进桥。1975年,
又建成了另一座大型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胜利桥。这两座桥建成表明: 青岛市的
桥梁建设已从小型桥梁建设发展到较大型桥梁建设。1984年开工兴建的铁港—杭州路
立交桥, 使青岛市的桥梁建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从只能建设一般性的跨河桥梁发
展到能建设大跨径的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路立体交叉桥梁。其中, 铁港立交桥和东
引道, 为全国第一座后张拉预应力连续箱型梁弯桥。其设计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当时
国内桥梁建设的先进水平。
从1986年起,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发展,青岛市城乡建委在城区车流量大、人流集中
的街道上,投资建造了多座人行天桥,如中山路和胶州路口人行天桥、市场三路人行天
桥、小白干路人行天桥、杭州路人行天桥等。在山东路、杭州路地下, 中山路与曲阜
路交口处,还建造了人行地道,这些桥梁和地道保证了交通畅通,减少了交通事故,也美
化了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