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机务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5&rec=143&run=13

青岛创办公共交通之初, 车辆保修由承包商承修,未设机务和修理机构。1934年,
青岛公共交通设机务管理部门。
建国初期, 由于车型复杂、型号不统一和技术人才缺少,又缺乏技术管理知识,所
以技术管理工作很不正规,完全靠经验进行管理,处于被动管理状态。随着各项规章制
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对车辆实行强制保养,计划修理,机务管理亦逐渐趋向正规化、
制度化。1951年, 增设了修理厂。1952年,修理厂改名为修配厂。1955年,建立了保修
调度作业计划, 对车辆实行强制保养,计划修理,使大、中修及一、二级保养的车辆做
到基本上按计划出入厂。
1959年,汽车的保养与大修已有明确分工,但由于管理不善,加剧了车辆损坏程度。
1960年,完好车率降低到55.6%。1961年,为完善包乘制(6部车为一包乘组,车型、厂牌
统一) ,对车辆技术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摸底,分析了车辆恶化的原因,采取措施,成立了
车辆大检查、大维修领导小组, 下设3个专业组,分别抓保修、驾驶和配件制造及“死
车”复活, 恢复和健全了预防保养制度及保修质量的“三检”制度。1962年6月,发布
《车辆管理办法》,当年车辆完好率上升到76.7%。1964年,认真贯彻“严格管理,合理
使用,强制保养,计划修理”的方针,建立健全了车辆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大、
中修车辆的作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等。“文化大革命”时期, 规章制度被当作条条框框
否定,机务管理受到严重冲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各项规章制度的恢复和建立以及劳动组织的加强,
车辆管理工作步入正轨。1982年,在车辆管理上坚持“科学管理,合理使用,定期保养,
计划维修”的原则,制定了《青岛市公共交通公司技术管理制度》,把群众管理与专职
管理结合起来,使运力得到保护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保证了客运工作的顺利进行。1983
年为了整顿车容,统一车辆标志,公共交通公司制定了《关于对营运客车实行统一标志
的规定的通知》, 对车辆的营运车“保持车距”、企业名称、路线牌、自编号等标志
的位置、颜色和字体都作了统一规定,从而使车容车貌大为改观。同年,还制定了《关
于保养车辆进出场时间考核的规定》,各场、队安排的二级保养车辆规定早8时30分进
场,下午15时30分出场。1985年对车容、车貌继续进行整顿,制定了《关于大客车罩漆
颜色的通知》, 所有营运车外蒙线条颜色为桔黄和孔雀蓝两种,其他部位为白色,内蒙
颜色统一为鸭蛋绿色,每条线路基本上按各50%搭配,使路线营运车一目了然。
1982年11月公共交通公司经过全面企业整顿后,成立总工程师室,从而建立了新的
客车技术管理系统,由总工程师主持完成技术副经理所赋予的管理业务。
1989年,实现了线牌、车牌标准化,公共交通部门所有营运线路的站牌、车辆的三
牌(站牌、腰牌、尾牌) ,驾驶员、乘务员、调度人员和值班路队长的工号、符号等都
按照国家标准予以更换和整顿,达到了标准一致,配备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