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无轨电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5&rec=102&run=13

20世纪20年代,青岛市政当局曾计划筹建官办有轨电车,以电车取代部分公共汽车。
1938~1940年间,日本控制下的胶澳电汽公司曾拟官商同办青岛电车,并在中山路邮电
支局门口挂出过电车筹备处的招牌,但均未实现。
青岛解放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公共交通事业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满足不了
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956年, 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接受采纳市城建局关于
在青岛市建设无轨电车的初步意见, 青岛市人民委员会责成青岛市城建局承办。经过
充分的资料收集、调查和分析研究,市城建局于1959年9月编制了青岛市无轨电车建设
总体规划和三年设计任务书。报请青岛市人委同意,经山东省人委审核批准,决定在青
岛建设无轨电车。
1959年11月成立电车筹备处(在辽宁路133号三楼),选派一部分人员去北京学习整
流和维修技术,一部分去天津学习架线技术,一部分人员分赴北京、上海学习驾驶技术。
1960年10月21日正式通车。当时, 实有电车4辆,其中3辆电车(上海产SKD-644型单车)
参加运行。
1961年购置电车15辆,1962年购置电车4辆。至此国家分配的23辆电车(其中3辆是
上海产SKD-644型,20辆是天津产C-59-3型)全部到齐。1963年1月第一条电车线路由西
镇至延安路广场正式建成后,23辆电车全部运行在这条线路上。
1963年7月18日,开始建设第二条电车线路。1964年又筹建四方北岭至造纸厂的一
段电车线路, 并购置无轨电车19辆,1965年建成。其间购置无轨电车8辆。至1965年末
无轨电车总数达50辆。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线路限制,车辆增加不多。1966年5月,公交公司保养场
自己制造了第一辆仿京一型QD-541单车,1970年8月又自造第一辆仿京QD-541型通道式
电车。1971年8月开始购进第一批上海SKD-663型通道式电车, 1976年3~4月从武汉购
进10辆仿京一型WH-560型电车, 从南京购进5辆ND-661型电车等。1976年,电车总数已
达76辆。
“文化大革命”后,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客流量不
断增加,乘车难的问题特别突出。为缓解客运交通紧张状况,青岛公共交通部门一方面
购置新客车, 一方面自己加紧制造和改装新客车。1978年全年装配绞接电车10辆,9月
份自造了第一辆QD-561G型硅车。自此以后新购车(主要是上海产的)大部分是硅车,盘
车被陆续淘汰。1979年新装无轨电车20辆, 改造电车10辆。1980年开始筹建第三条电
车线路(东镇—四方北岭) ,并于7月份改造两辆盘车为硅车,10月份又从上海购进第一
批15辆SK-561G型硅车。1981年第三条电车线路建成通车,对10辆京一型无轨电车进行
了改造和改装。1982年11月,从上海购进SK-540型单车,无轨电车数达到122辆(单车16
辆,绞接车106辆)。1983年是历年来购车数量最多的一年,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
持共购置电车17辆, 报废旧电车3辆。所购电车均是上海产SK-561型盘车,这是青岛公
共交通公司最后一批盘车, 自此以后新进之车全部是硅车。1985年底无轨电车总数达
到143辆。原购进的京一BK-541型电车、上海SK-540型、SK-644型和SK-561型电车,以
及武汉仿京一型WH-560型电车、南京ND-661型电车, 分别在1985年和1987年开始陆续
报废。
至1990年底,电车总数已达142辆。2路线:配车50辆,其中单车3辆,绞接车47辆;QD
-561G型8辆,QD-561型2辆,SK-540型3辆,SK-561型1辆,SK-561G型36辆。5路线:配车56
辆, 其中单车3辆,绞接车53辆;QD-561G型9辆,QD-561型3辆,SK-540型3辆,SK-561型12
辆, SK-561G型29辆。30路线:配车34辆,其中单车4辆,绞接车30辆;QD-561G型3辆,SK-
540型4辆,SK-561G型27辆,备用车2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