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5&rec=1&run=13

青岛市的公用事业随着城市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的过程。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青岛城市供水和公共交通事业初步兴起。1899~1908年,海泊
河、李村水源地先后建成,日供水6 400立方米的城市供水系统投入使用。1901年出现
了两轮人力车,1907年德商开办了市郊客运汽车行,城市公共交通已成雏形。日本第一
次侵占时期,城市供水已建有3处水源地,日供水能力达1万多立方米。城市交通仍以人
力车为主,已发展到800多辆,规模已相当可观。
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市区拓展,道路增加,人口增长,对
城市供水和公共交通的需求扩大。这一时期又新建了一批水源地、贮配水池、加压站。
城市公共交通方面, 已由私人办车行(车行多时达三四十家)发展到官办或官督商办公
共交通。1934年已有10条营运路线,形成了城市公共交通网络。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 当局为维持其统治,建成黄埠水源地和四方山水池,使城市
日供水达到12万吨。同时, 取缔私营公共汽车业,成立了青岛交通株式会社,垄断城市
公共交通,增加车辆,延长线路,为其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服务。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 供水设施和公共交通基本上处于维持状态。由于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青岛物价上涨,政局动荡,除城市供水得以勉强
维持外,公共交通机制反复变化,1948年曾两度陷入停业瘫痪。
青岛解放后, 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实业部接收了青岛公用事业
机关,致力于恢复、建设和发展,揭开了青岛公用事业的新篇章。
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尽管财政困难,用于公用事业项目的投资仍达344.5万元,占市
政建设总投资的57%。城市供水方面着重进行了管网配套建设,先后敷设了四方山到观
象山的管道15公里; 在居民区和码头增设了配套管道和公用水站。公共交通事业贯彻
“低利多运,必须保本,力争盈余,经济核算”的方针,组织人力、物力,维修车辆,开辟
线路。1952年, 有76辆车在10条线路上运行, 线路总长度达124.4公里,年行驶里程达
183万公里。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青岛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计划,增加了生产建设的
投资,城市基本建设投资仅占总额的5.4%,其中公用事业投资422.3万元,仍高于恢复时
期的投资。这期间, 公共交通发展尤其可观,装配和购买了39辆大客车,新开辟了运行
线路。公共交通部门着重从提高完好率和车辆利用率方面挖掘潜力, 1957年总行驶里
程610万公里,平均每车行驶54 400公里,青岛市区营运路线密度达0.86公里/平方公里。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经济调整时期, 青岛公用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克服
“大跃进”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兴建了第四、五送水厂,建成了崂山水库及其
配套供水设施, 使青岛的取水面积扩大了90多平方公里。1962年,全市年供水量达到2
700万吨, 比1950年翻了两番还多。公共交通不仅经受了燃料缺乏、资金不足的考验,
保证了交通运行,而且开发了无轨电车。至1965年,公共汽车和电车共有171辆,总行驶
里程达973万公里,18条运行线路总长度达31 907公里。
“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市公用事业受到冲击,正常秩序被破坏。突出地表现在公
共交通方面, 服务质量下降,材料消耗过高,车辆拖保失修,企业连年亏损,个别线路甚
至有停车停产现象。尽管如此,由于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公共交通仍有一定程度的发
展,运行线路增加了6条,线路总长度增加了75.83公里,总行驶里程增加了551万公里。
城市供水方面开挖了22公里明渠, 建成4座泵房和相应的净水设施,取大沽河泾流和上
游水库水,每日可向市区供水6万立方米,对保证青岛市区生产生活用水起了很大作用。
这一时期还发展了民用液化石油气。1972年成立液化煤气站, 1975年全市用气户即达
到8 324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用事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在供水方面,从1977年开
始,青岛地区连年干旱,1981年更逢百年不遇的大旱。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号召“全
党动员, 全民动手,开源节流,保证全市供水”。一方面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一方面大
兴供水工程。1978~1984年, 仅大沽河引水应急工程就新建水源地5处,凿井253眼,新
建机室4座, 安装输水管道126 530米,修建混凝土暗渠81 168米,修建引用莱西县产芝
水库和平度县尹府水库储水的引水渠道90公里等。80年代末, 又进行了“引黄济青”
工程, 使青岛走出了缺水的困境。1990年全年供水量增加到9 967万吨,比1950年增长
了15.48倍,平均每日供水27.3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9%。在公共交通方面,公共
汽车和电车由1978年的409辆增加到1990年的801辆; 全年客运量由1978年的27 351万
人次增加到62 995万人次。特别是1979年成立了客车出租公司,客车出租业异军突起,
结束了建国以来无出租汽车的历史。出租汽车由1979年的28辆,发展到1990年的832辆。
小公共客车作为大公共客车的补充,一出现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欢迎,成为公共交通一
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供气方面,液化石油气和煤制气的开发使用,改变着青岛人民的
燃料结构,改变着青岛人民的生活。1978年液化石油气用户已发展到17万人,用气普及
率达18.6%。1987年煤制气开始供气, 使用气人数达到65.4万人;1990年用气人数激增
到75万人,用气普及率高达56.2%。
青岛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是迅速的, 成果是喜人的。但是,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特
别是几十年一贯制的低价政策,公用事业价格与价值倒挂,各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亏
损。为此,青岛市人民政府采取了果断措施。1981年,首先给予供水财政补贴111万元,
1986年又给予公共交通财政补贴;1988年上调执行了22年的交通零售客票价格;1990年
调整了30年不变的供水价格。并不同程度地对公用事业采取了扶持的优惠政策: 对公
用事业系统的部分企业免交营业税;缓征能源交通基金,实行亏损定额补贴。公用事业
自身亦进行了重大改革, 公用事业总公司与所属青岛市自来水公司、青岛市公共交通
公司、青岛市煤气公司、青岛市煤制气公司、青岛市出租汽车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厂长
(经理)负责制合同,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打破了“公用事业是铁饭碗”的观念,
努力优化社会服务, 坚持为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造福青岛人民,为把青岛建
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