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苗 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4&rec=93&run=13

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901年强征青岛山、太平山等山坡地带开始造林。1901年6月,
强征小鲍岛、孟家沟、小泥洼、会前、海泊等5村, 拆除住房,兴建苗圃。据为会前村
所建的碑文称:“二十七年(1901年)收买是村附近各山地,开始造林。三十年(1904年)
又征收全村房地悉令居民徙去……建屋栽花木, 立苗圃。”殖民当局在原会前村北侧
辟地不足20亩作为苗圃, 命之为“林地育苗试验场”。开始种植的苗木有中国赤松、
中国赤杨、银杏、漆树、桐、泽胡桃、桧、栎、樗等, 后又引进刺槐、无刺槐、悬铃
木、日本黑松、日本扁柏、加拿大白杨、西欧各国的苹果、梨、桃及中东的各种葡萄
等200余种植物进行驯化繁育。经过几年的实验,适应性较强的速生苗木逐渐出圃用于
市区行道树和山地造林。
随着城市建设的需求量加大, 又开辟3处面积较大的新苗圃,同时确定了苗圃苗木
的供应方向: 东镇苗圃,主要供给市区官林及行道树用苗;李村苗圃和崂山苗圃主要供
给各水源涵养林和风沙防护林的用苗; 为鼓励农民造林,廉价发放用于民有林的苗木,
由当地持有村长证明的农民到李村苗圃和崂山苗圃领取。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 殖民
当局把大批官林廉价售给日本侨民经营。为扩大水源涵养林地, 还把海泊河下游地段
的涵养林地辟为苗圃。这一时期,苗木品种比较单纯,主要有刺槐、黑松、赤松、加拿
大白杨等速生成材树种。
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岛时,接收苗圃地约300亩,各种苗木21个品种130余万
株;另辟夏庄、薛家岛、阴岛3处苗圃地。经营7年后,共有苗圃地7处,各类苗木58个品
种4 447 698株。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苗圃遭到严重破坏。据1947年青岛市
农林事务所的报告记载:“本府农林事务所森林苗圃在敌伪时期多已废置,仅留三台、
海泊河两苗圃, 亦荒芜不堪。” 1947年,农林事务所恢复崂山、李村、阴岛3处
苗圃,播种黑松、赤松种子373市斤,但未及成苗即遭破坏。
建国后,青岛市人民政府多次发动全民义务植树、绿化荒山,苗木的需求量急剧增
加,苗圃的生产任务急剧加大,开设新苗圃和发展苗木生产成为城市园林建设的一个重
要方面。
50年代中期,市区恢复了海泊河苗圃和三台苗圃;新开辟吴家村苗圃、浮东苗圃、
浮西苗圃、湛山大路苗圃和京山苗圃,使市区的苗圃地增至350亩。所经营的苗木品种
仍以乡土树种和速生树种为主。常绿树种只有黑松、赤松、扁柏。落叶乔木则较普遍,
多选速生成材的树种, 以刺槐、悬铃木、白杨、赤松、银杏、榉、栎为最常见。1959
~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改苗圃种粮种菜,苗圃地减少189亩。
60年代开始,青岛市园林部门在全国率先取得雪松人工授粉试验成功,雪松生产由
扦插的无性繁育手段向播种的有性繁育手段发展, 大大提高了雪松繁育成活率。雪松
的采种和育种技术给青岛市各苗木生产单位增添了活力, 使青岛市雪松苗木生产居中
国北方各地区前列。雪松由原来限制出市发展到向外地推销。
国民经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城市园林进入正常发展,
苗木生产在恢复原有苗圃地的基础上又新辟了河西苗圃、广场苗圃、湖岛苗圃等, 苗
圃地面积达到500余亩,苗木的种类也扩展到雪松、龙柏、桧等常绿针叶树种。60年代
末70年代初,青岛市成立了中草药办公室,为发展药用植物,扩大青岛市植物品种范围,
引种了一批名贵树种和经济树种, 有厚朴、杜仲、水杉、天女木兰、赤松、蚊母树、
西洋山楂、火棘、黄柏、喜树、核桃、山楂、柿、落羽松、金银花、毛竹等, 苗木生
产中驯化繁育的成份增加,使青岛地区的树木又增添了许多品种。不仅为城市绿化,而
且为药材生产、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树源。
“文化大革命”初期, 市区苗圃地有的被移作他用,有的遭到破坏,引种试验工作
被迫中止,引种的外地树种有些没完成驯化。
70年代初, 由于园林配置的需要,各苗圃积极发展花灌木的生产,数量较多的品种
有: 木槿、榆叶梅、玫瑰、紫荆、绣线菊、棣棠、火棘、石榴、雪柳、连翘、迎春、
荆条、锦带、木绣球、崖椒、枸杞、月季等。这类苗木的生产周期短,易繁育,观赏效
果好, 受人们的青睐。同期,为贯彻中央提出的“园林结合生产”方针,苗木生产的重
点开始向经济树种发展,其内容分为三类:一是实用成材较快的速生树、有水杉、落羽
松、毛竹等;二是药用价值较高的树种,有杜仲、厚朴、喜树、黄柏、金银花、山茱萸、
石腊等; 三是果类树种,有核桃、梨、山楂、柿、桃等。 1977年,在浮东苗圃进行
的龙柏扦插繁育试验取得成功;在浮西苗圃大量嫁接繁殖海棠、碧桃,各育了数千株苗
木。此时雪松播种生产的苗木数量已达150万株。
1979年,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收回被生产队占用的河西苗圃。1981年,将崂山园艺总
场划归青岛市园林局管理,将果园改作苗圃生产绿地。至此,市属国营生产绿地的面积
发展到2 500亩。 80年代, 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国营苗圃生产的苗木除保证全民
绿化所需和城市规划改造所需苗木外, 已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苗木的需求。近郊的乡
镇集体和个人经营的苗木生产业应运而生,且相互竞争,促进了各苗圃在生产品种、质
量、价格、服务等多方面向市场化发展。特别是城市绿化的标准向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发展。各苗圃的苗木生产加大了常绿树种的比例。在大树底下扦插冬青的繁育试验取
得成功,迅速发展到40余万株。由于城市建设对冬青的需要量很大,一时间乡镇集体、
个人经营的苗圃都学习扦插繁育,到80年代末,冬青苗木的生产从供不应求发展到市场
激烈竞争的局面。
80年代初, 市园林部门在科研所、植物园的苗圃内积极繁育耐冬苗木。开始引入
国外草坪优良品种,进行驯化繁殖。其中取得较好成果的有:马尼拉草、肯德基草、本
特儿草。不仅在青岛使用, 还推广到内地的城乡。打破了使用中华结缕草单一品种的
局面。地被植物中,除原有的地锦(爬山虎)、枸杞、野蔷薇、葛藤外,各苗圃纷纷发展
地被植物生产,其中数量较多的品种有:鹿角桧、铺地柏、常青藤、小叶锦鸡儿、紫藤、
木通、扶方藤等,为正在起步的城市立体绿化准备了地被植物原料。
80年代中期, 从南方引来广玉兰、海藤等常绿阔叶花木,经驯化后出圃移栽,使室
外长绿阔叶花木增加了新品种。同期,各苗圃发展了一批观叶效果比较好的苗木,如枫
树、银杏、红叶李等。随着城市建设的开发和城市绿化水平的提高, 各公共绿地、专
业绿地已十分重视地被植物在绿地中的作用。苗圃生产随即增加了地被植物的生产。

建国以来青岛市区苗圃地面积历年统计表
表5 (1949~1990年)
单位: 万平
方米
年度 数量 年度 数量 年度 数量 年度 数量
1949 4.00 1961 47.60 1973 40.00 1985 111.60
1950 4.00 1962 35.00 1974 36.00 1986 139.40
1951 4.00 1963 35.00 1975 36.00 1987 134.40
1952 15.00 1964 58.20 1976 36.00 1988 128.70
1953 15.00 1965 58.20 1977 33.00 1989 132.80
1954 15.00 1966 58.20 1978 39.90 1990 112.46
1955 16.00 1967 58.20 1979 52.50
1956 16.00 1968 58.20 1980 59.10
1957 26.00 1969 58.20 1981 59.10
1958 47.60 1970 58.20 1982 57.50
1959 47.60 1971 58.20 1983 64.00
1960 47.20 1972 58.20 1984 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