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机械化施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2&rec=59&run=13

青岛解放前,建筑施工长期处于手工操作状态。木工用的工具是锛、凿、斧、锯、
刨;瓦工用的工具是泥板、刨锛;壮工用的扁担、锨、镐。垂直、水平运输肩挑人抬。
解放初,建筑工人的劳动条件得到改善,但施工作业方法仍改进不大。混凝土搅拌、砂
浆搅拌、混凝土捣固、钢筋弯曲切断仍为人工操作。
随着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手工操作施工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建筑队伍开始装备
施工机械。1958年施工现场开始使用小推车。1963年继续贯彻“机械化、半机械化和
改良手工工具相结合,逐步提高机械化”的方针,水平运输采用各种推车和杠杆车。七
八十年代, 通过技改、更新和引进,机械设备增加,建筑施工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至
1985年,建筑安装施工企业拥有施工机械设备5 430台,总功率50 905千瓦,动力装备率
每人6.89千瓦。重要工种机械化程度:土石方工程3.97%,桩基工程100%,垂直运输98.1
%,水平运输3.73%,混凝土搅拌98.3%,抹灰工程7.9%。
吊装垂直运输 青岛解放后,建筑施工构配件吊装、物料垂直运输,长期靠人挑、
抬、扛, 或简单方法吊拉,逐年被新的方法和机具所替代。1953年12月,第二橡胶厂礼
堂工程,大跨度木屋架,用木抱杆人工推铰磨吊装就位。1958年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研制
了钢井架, 横段面1.8×1.8米,用卷扬机提升物料,改变了垂直运输靠人工沿着用脚手
架木杆搭成的楼梯形盘道上下运送状态。之后又在钢井架上部安装游杆, 吊装预制构
件等物料。1963年垂直运输采用各种卷扬方法,主要以井架、游杆、升降平台、缆索、
吊斗等垂直运输物料。吊装从使用缆索、抱杆、门式架,到应用大型机械。1964年,在
市内有代表性的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机械化程度为: 构件吊装91.08%,垂直运输98.33%,
综合机械化程度为44.31%, 综合机械化程度比1963年的32.6%提高11.71个百分点。
1966年,研制了井架塔吊,最大起重力矩为17吨米,附钢索风缆绳固定,经改进为最大起
重力矩21吨米, 最高25米,最大吊重2吨,最大工作幅度20米的塔吊。60年代后期,青岛
建筑工程公司增置“红旗吊”,沿铺于地面的轨道运行。
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工业建筑增加,为满足厂房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大型屋面
板、槽板、预制梁的吊装要求, 70年代初,青建公司制作了15吨轮胎吊车,用以吊装大
型构件。青岛市建筑工程公司机械化施工站自1977年开始, 先后增置了16吨、20吨、
30吨、40吨、50吨液压汽车式起重机和配套的8吨、10吨等汽车吊,基本适应了青岛市
工业厂房建筑、设备安装的需要。
70年代末期,建筑开始向高层发展。为解决垂直运输问题,建筑施工企业采取制造
和引进新的施工机械。 1979年10月开工的青岛第一座高层建筑黄海饭店 (21层, 高
64.45米),采用青岛建筑机械厂自行设计制造的内爬式自升塔吊,机身安装在建筑物的
电梯间, 随建筑物的高度爬升,解决了当时该建筑施工的垂直运输、吊装。1980年,青
岛建筑机械厂研制QTD25型塔机,4车变幅,以后青岛地区60%的建筑工地使用该型塔机。
1987年该厂又研制了QTD25型自升塔机和QTD60型塔机。
1986年12月,青岛建安总公司所属第一、二、三建筑工程公司,引进了意大利利门
蒂公司TK5023-4/8塔式回转起重机5台,最大起重力矩135吨米,最大起重量8吨,最大工
作幅度50米,自由高度45.1米,附墙高度189米;引进TK6024-4/8塔式回转起重机2台,改
进了垂直水平施工运输。
现浇、预制混凝土工程 青岛解放前,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搅拌,是靠人工在铺设的
铁板或砖铺设的平面上用锨拌合,浇灌和捣固全是手工操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解
放后, 50年代初仍沿用手工操作方法。60年代初,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添置了400公升滚
筒式混凝土搅拌机, 由机具站管理, 工地租赁使用, 仍未解决所有混凝土搅拌问题。
1964年混凝土搅拌机械化程度仅为68.07%。1969年4月开始,青岛建筑机械厂批量生产
了JA141/250型250公升滚筒式混凝土搅拌机,配备武装了施工企业,提高了混凝土搅拌
机械化程度。1985年,混凝土搅拌机械化程度达到98.3%。但与现浇混凝土搅拌设备配
合的运送砂、石各工序仍是半机械化和人工,混凝土工程机械化程度仍然不高。
预制混凝土构件多在构件厂生产。早期生产用人工操作。后逐步通过进行技术改
造、添置机械,形成机械化生产。1978年,青岛建筑构件厂始建混凝土搅拌站,从上料、
电子计量、搅拌、出料、运输全部达到机械化。
桩基础工程 1978年前,桩基础施工主要是苏联产YKc-2型冲击钻打灌注桩。青岛
第二粮库储仓、青岛医学院江苏路住宅楼等工程的灌注桩即用此种机械施工。80年代,
采用不同的桩基础的建筑工程增多, 青岛电镀表厂、青岛自行车零件五厂、青岛第四
印染厂等工程都用机械打预制桩。施工单位桩基施工机械发展到柴油打桩机、履带式
打桩机,仅青岛市机械化施工公司主要打桩机械就有P-1800打桩机4台,履带式60P-45A
打桩机1台, 4吨、3.5吨、3.2吨、2.5吨桩锤各1台,GPS-15工程钻机1台等。青岛勘察
测绘院基础工程队有SPJ-300钻机4台, SD-30型浅水钻2台。桩基础工程全部用机械打
桩,机械化程度达100%。
抹灰工程 50年代, 砂浆搅拌仍在施工现场铺设的铁板上人工拌合、人工抹灰。
60年代初, 用木板做成圆桶、以齿轮传动变速的砂浆搅拌机,代替了人工搅拌,后作了
改进,用2毫米厚的铁板做成直径90毫米、高80毫米、齿轮传动变速的立式砂浆搅拌机。
60年代中期又增置了卧式砂浆搅拌机,这两种机械均在全市施工现场普遍应用。
70年代后期,建筑机械厂试制砂浆喷吐泵。一是短距离水平输送砂浆;二是利用喷
枪将砂浆直接喷在墙面上。再用人工压实抹平。但是砂浆搅拌的后台上料、抹灰仍人
工操作,1985年抹灰机械化程度仅达到7.9%,以后推广使用甚微。
木工工程 50年代,制材、木作构件多在木厂加工,用带锯机、人工推动进料。60
年代, 圆木制材用卷扬机跑车进料,施工现场增设圆锯机。70年代,细木工作业有了改
进,逐步增加了机械。70年代后期,截料、槽榫、裁口、打眼机械和木工铣床、木工平
刨等加工机械逐步配套,并在平刨安装了“护指键”确保了操作安全。80年代,按工序
机械配套,形成制材、下料、净料、打眼、开榫槽等工序的一条龙机械操作。
钢筋工程 50年代,施工现场钢筋调直用铰磨拉,粗钢筋用铁锤调直,切断用克子。
60年代初期,施工现场开始用钢筋切断机、钢筋调直机、钢筋弯曲机。70年代,建筑构
件厂的钢筋对焊、冷拔机械逐渐配齐,机械化作业逐步代替手工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