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屋盖、楼盖施工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2&rec=58&run=13

屋盖施工 青岛早期建筑屋盖工程,长期就地取材。村民建房以硬山3檩、秫秸芭、
海草、麦杆草覆盖。较好的房屋是用木屋架、粘土瓦覆盖的坡屋。如明代所建海云庵
单檐歇山式建筑屋盖面。
德国侵占时期,建筑物多为木屋架、木巴板、红瓦坡屋,间有折线屋面。1906年建
的胶澳总督府为木结构屋盖, 折线、坡顶红瓦面。基督教堂屋盖采用钢木结构三角形
屋架,折线坡屋面,中央大厅上方拱形钢丝网水泥壳体吊顶,即挂在大厅屋架下弦上。
日本侵占青岛时期,低层建筑特别是一些小住宅,仍沿用木屋架坡顶、粘土红瓦面
的模式。个别住宅和大多数公寓、公共建筑, 钢筋混凝土复合梁板成为屋盖和楼盖的
主要结构形式。1918年建成的劝业场,钢屋架,坡顶瓦屋面。1931年建成的交通银行青
岛分行钢筋混凝土平屋面, 炉渣混凝土铺填,三油二毡防水。1932年建的百货大楼,钢
屋架,方檩、木巴板、坡顶瓦屋面。
1932年建成的国立青岛大学教学楼,钢筋混凝土平屋,六层油毡防水。1933年建的
明华大楼(国货大楼),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上敷炉渣三合土,水泥抹面,三油二毡防水。
1939年建的青岛剧院,主副房为坡顶,木屋架、木檩、石棉板葺面。
1948年建的建国新村贫民住宅,100幢联排式低层建筑,屋盖结构为木屋架,圆杉木
檩,茅草顶坡屋面。
青岛解放后, 50年代沿用了木屋架、坡顶、瓦面。1951年9月,青岛市兴建延安路
大批工人宿舍,首批2 000间,除几幢三层楼房为砖拱房盖外,其余均为此类屋盖结构。
50年代后期, 屋盖由钢筋混凝土平板、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钢筋混凝土屋架、钢
筋混凝土梁板复合结构所代替, 少数工业厂房沿用木屋架、钢木屋架、轻屋面结构。
住宅建筑也开始大量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1959年始建市人民会堂,正厅采用6
榀钢屋架, 跨度3 234厘米,高505厘米,坡顶钢檩木椽,木巴板,后台为预制钢筋混凝土
屋架, 跨度1 800厘米,高375厘米。1959年5月竣工的青岛纺织机械厂冷作车间(面积4
130平方米)、1965年竣工的青岛印染厂厂房(面积19 202平方米)、1970年12月竣工的
四方机车车辆工厂转向架车间(面积4 130平方米)的屋盖,均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
构。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 屋盖、楼盖施工采用过18米钢丝网水泥薄壳、褶板薄壳
结构。
70年代,屋盖和楼盖结构技术开始出现转折,出现了大跨度钢筋混凝土褶板、双曲
拱壳、无梁楼板、钢悬索轻型屋盖,钢筋混凝土薄腹梁、大型屋面板、钢网架结构等,
部分厂房出现了钢和钢筋混凝土结合的混合结构屋盖。1970年、1978年两期竣工的青
岛第二橡胶厂三分厂、七分厂厂房, 框架结构,预应力多腹杆拱形桁架,预应力屋面板
屋面。
80年代, 使用新型屋盖结构。1982年12月建成的青岛第二橡胶厂子午线103、104
车间(建筑面积6 164平方米,单层框架结构),采用钢网架屋盖预制板屋面。1985年8月
建成的青岛港8号码头802库,屋盖结构为预制钢筋混凝土双曲拱薄壳板,跨度40米,由5
块拱板组成。
1990年9月建成的青岛体育馆(建筑面积17200平方米),为框架双交拱悬索结构,框
架部分由34根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按几何组排成长轴、短轴呈鸭蛋圆平面, 沿柱顶
周围为空间三维结构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实心矩形环梁, 环梁和主拱穿悬索构成屋盖支
撑系统,屋盖为相互正交曲率相反的索网组成,短轴主索47根,附索17根;长轴主索47根,
附索22根,计主附索133根。
楼盖施工 青岛解放前,建造楼房多为木地龙骨架木地板,间有现浇钢筋混凝土楼
板。
青岛解放后,自50年代末期开始,多层建筑楼盖多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和预制钢筋混
凝土空心板,60年代出现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板。70年代后,预应力空心板普遍应用。
使用的预应力空心板类型有预应力小孔板、低碳冷拔丝预应力大孔板、预应力粗钢筋
大孔板。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进步,楼盖施工出现升板法、升梁法新工艺。
升板法 是多层无梁钢筋混凝土楼板结构施工的新工艺。70年代开始研制推广应
用。1976年第六橡胶厂试验楼(建筑面积1 350平方米, 三层),是全市首例无梁楼板升
板法施工的工程。1979年, 建工局研制用塑料模盒代替水泥模盒在青岛床单厂主厂房
的升板工程试点, 效果良好。结构自重减轻,节约水泥、钢材,模盒可多次使用。1988
年7月, 沧口虎山青岛外贸纺织品库工程(三层4 383平方米)、1991年青岛啤酒厂湖岛
成品库工程(柱距6.0×6.0米,4层,层高5米),楼板、楼盖均为升板法施工的工程。
升梁法 为满足工艺要求在跨度较大的工业厂房施工中采用升梁法。青岛石棉厂、
外贸彩印厂、针织三厂、工具一厂等厂房施工均采用此法。仅1979年升梁工程施工就
达1.5万平方米。
屋盖保温处理 青岛建置初期,建房屋盖以秫秸芭、土泥、海草、茅草覆盖保温。
德国侵占时期, 建筑物多为木结构屋盖、坡面,采用在木屋架下面间隔铺钉木椽,将灰
板条离缝钉在木椽上, 抹麻刀灰,然后用细砂灰浆抹光,称为天棚保温。屋架上面采用
木巴板保温。日本侵占时期和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木结构坡屋面的建
筑沿用了德国侵占时期的保温处理方法;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盖建筑,用炉渣三合土、
炉渣混凝土作保温层, 上面用水泥砂浆抹平,交通银行青岛分行大楼、明华大楼(国货
公司)屋盖均为炉渣混凝土保温。青岛解放后至70年代,坡屋面的建筑沿用了过去的保
温施工方法,平屋面的建筑用炉渣混凝土、水泥膨胀珍珠岩铺设不同厚度作保温层,如
市人民会堂屋盖为炉渣混凝土保温、山东海洋学院逸夫科技馆、北海宾馆的屋盖为水
泥膨胀珍珠岩保温。80年代坡屋面的建筑, 一般在屋面内或天花吊顶上加挂各类轻质
保温板等材料。
屋面防水处理 青岛建置前后, 村民建房多以坡屋面,以秫秸芭铺设木檩条上,后
铺泥、茅草防水。店铺建筑也有用青瓦面防水排水。德国侵占时期,坡屋面的建筑,在
木巴板上压茬铺置油毛毡1~2层防水, 瓦面排水。日本侵占时期和北洋政府、南京国
民政府统治时期,坡屋面的建筑采用了德国侵占时期的防水施工方法,而平屋面的建筑
采用卷材防水,即在保温层上用水泥砂浆作找平层,满涂热沥青,再压茬铺油毡,一般为
三油二毡,称热作法。这个时期卷材防水施工技术比较落后,施工时采用地面热化沥青,
再装入桶内,用绳索提升到屋面后进行粘铺油毡,撒绿豆砂。对屋面与女儿墙、烟囱联
接处,采用直角处理法。青岛解放后,坡屋面、平屋面的建筑均沿用了过去的屋面防水
方法。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新的铺毡成品油粘料屋面防水涂料出现,将粘料直接涂
在屋面找平层上, 再粘铺油粘;屋面防水涂料直接涂在找平层上防水,不铺油粘。这两
种施工方法称为冷作法, 施工方法有了改进。卷材屋面防水施工技术成为青岛地区屋
面防水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