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墙体工程施工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2&rec=57&run=13

墙体砌筑 青岛建置初期, 除总兵衙门外,大部分建筑是民居,墙体结构简单、承
载力低。建房,多用土坯、板夹泥(俗称干打垒)作墙体,或墙体用石质砌到一定高度后,
再砌土坯或板夹泥;也有砖砌筑墙体。1897年春青岛有71家商店、作坊,均用此墙体。
德国侵占伊始, 即大兴土木,利用青岛特有的花岗岩,就地开石场,取石筑墙,花岗
岩外表不加修饰或稍加修饰,以不同的凿毛、不同的砌筑方法,形成了外墙表面不同的
艺术形式,突出了青岛建筑物外墙的一大特点。1906年建成的胶澳总督府,砖石结构外
墙, 主要用花岗岩细方石砌成。1907年建成的总督官邸,砖木石钢结构,墙身用大量的
石材作装饰,石砌墙角、檐口;1910年10月建成的青岛福音堂,砖石墙体,外墙部分选用
红色大块花岗岩, 用蘑菇石砌筑,建筑底部和檐口部、转折部均为粗大的花岗岩砌筑;
1912年1月建成的观象台是通体粗面花岗石块砌筑。同时期,在大鲍岛以北(今大窑沟),
台西一带修筑砖瓦窑,沙岭庄、孤山建立机制砖厂,从德国运进的水泥、钢材和建筑机
械,为砖砌体的大量涌现应用创造了条件。工业建筑单层厂房多为钢结构,外墙用砖砌
筑,如总督府屠宰场、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机车修理车间等。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建筑结构以砖木和钢筋混凝土为主。墙体多为砖砌筑,也开
始有框架结构。在装饰上采用不加修饰的天然石材料、卵石砌于山墙檐部主要入口、
窗间墙上。墙面多用面砖和马赛克贴面。青岛出现最早的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是1918年
建的劝业场(在市场三路) ,建筑面积为1700平方米。在合江路一带框架结构形式还用
于单面走廊式公寓住宅,填充墙多为砖墙体。
三四十年代,部分住宅的土坯墙有了改进,采用墙体转角部位和纵横交叉部位及墙
的底部砌料石或乱石, 其余部位砌筑土坯。公共建筑墙体多以砖石材料为主。较典型
的有青岛水族馆,底层外墙为灰色花岗岩砌筑,上面为石灰砂浆砌筑青砖墙。
青岛解放后,为适应建筑层数结构形式的发展要求,不断使用新的墙体结构、技术。
其中,包括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空心填充墙、大型砌块墙体、钢筋混凝土框架挂板、
壁式框架、工业条板等。1958年后, 工业建筑比重逐步增大,大型工业厂房增多,混凝
土和钢筋混凝土在墙体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种类由普通混凝土发展到预应力钢筋混
凝土和多种轻质、高强度特种混凝土 (加气混凝土、陶粒混凝土、干硬性混凝土、防
水混凝土等)。如60年代初青岛化肥厂厂房工程、1966年8月竣工的青岛外贸冷库工程
均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70年代进行墙体改革,住宅建筑应用了粉煤灰制成的大型砌块作为墙体的材料,第
一个应用的工程是1973年竣工的明霞路统建三幢宿舍, 建筑面积3045平方米。1982年
12月建的黄海饭店, 是青岛市第一个高层建筑,主楼地上21层,建筑面积15985.31平方
米,为钢筋混凝土现浇内墙承重结构,其外墙除山墙、后墙是大模板现浇陶粒混凝土外,
其余为加气混凝土、陶粒复合板。
1985年7月建成18层北海宾馆,主楼采用剪力墙、框支剪力墙、壁式框架相结合的
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的厚度为200毫米。1985~1986年,青岛市第二住宅建筑
公司施工的青岛大学5层教学楼和6层实验楼也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88年10月建
成的海天大酒店西客房楼,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外填充墙采用陶粒混凝土,内
墙为普通空心砖。
墙体施工新工艺 一是采用“滑升模板法”。青岛采用“滑升模板法”施工始于
70年代。最早滑模工程是1977年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人民路二幢住宅楼, 建筑面
积4584平方米。1979年9月,青岛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在人民路继续第三、四幢住宅楼
滑模施工,第三幢楼面积2300平方米,仅用28天完成了主体施工。“滑模法”施工技术
进步,应用范围扩大,由住宅建筑发展到工业建筑,由低层发展到高层。1984年12月,青
岛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青岛啤酒厂大麦贮仓工程, 由9个内径7米、壁厚22厘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的群仓, 分圆相切, 筒仓高48米,8.61米以上为圆型筒仓,以下为
0.9×1.8米钢筋混凝土柱群, 独立柱基坐落于基岩上。筒仓采用滑模法工艺同步滑升
施工,外壁随滑随刷偏氯乙烯装修。该工程评为市优良工程,被市建委和市科委评为科
技成果二等奖及三等奖。1985年10月, 青岛第三粮库群仓工程(四排计18个筒仓,外圆
相切,净高30米,外径6.44米,内径6.28米)和青岛玻璃厂、青岛石油化工厂等工程中都
应用滑模法施工。二是采用定型组合钢模板。1979年10月, 青岛市第一建筑公司与青
岛建筑机械厂, 引进设计试制“定型组合钢模板”可组装成各种不同规格的梁、柱、
墙。模板适应范围广泛,节约木材、浇注的混凝土质成形好,得以推广。1983年获国家
建工局重大科研成果三等奖。
墙体装饰 德国侵占时期至解放前夕,建筑物外墙多以混合砂浆饰面,外粉饰黄浆,
有的作干粘石或贴面砖、马赛克。青岛解放后,外墙主要是混合砂浆抹面、外刷色浆。
1953年建的青岛纺织工人文化宫,外墙面为1∶1∶6白灰水泥砂浆,作游板面,刷银灰色
浆。80年代,外墙多以水刷石、干粘石为主,其次为镶贴马赛克、面砖和外喷等。如长
话通信枢纽工程, 外墙面全部镶贴白色玻璃马赛克。青岛大学教学楼外墙面为混合砂
浆抹面,宝迪磁涂料间以古桐色玻璃马赛克、红色磨光花岗岩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