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2&rec=56&run=13

地基加固施工技术 青岛建置初期,平房居多,采用以素土夯实或以外露的天然岩
石作为地基。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在沿海一带建厂房,对淤泥层、回填土层夯实
作为地基。
解放后,随着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利用填海造地建房增多,地基多用强夯加固,其
已运用到工业厂房、民用建筑、仓库、货场、铁路路基等诸范围。1984~1989年, 港
务局八号码头强夯处理地基30万平方米, 建办公楼、仓库、锅炉房、铁路、货场等。
该场区是在原海滩上建成的, 上部为人工填土层,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砂砾等,厚
度为0.5~5米;下部为海相沉积层,为黑色淤泥质粉砂层,厚度为1~3米;再下部为亚粘
土至基岩。根据不同地质情况采用多种地基加固施工方法, 有原土夯实、碎石垫层夯
实。夯锤6.5吨、10吨,落距从6~12米不等,夯三遍以上。夯实后所有地基承载能力都
超过了每平方米25吨的设计要求。1991年6月18日至12月7日, 青岛第二棉纺织厂在胶
州湾东岸潮间带建造帘子布项目的配套工程管架和污水处理站, 围海造地形成的地基
土为新近人工填土,尚未达到固结和稳定,地基加固采用强夯方法。使用履带式吊车和
圆型铸钢锤、自动脱勾装置加固, 锤重12.5吨, 直径2.25米,锤落距10米,总加固面积
3200平方米。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其承载力、压缩模数、压缩系数三项指标均达到设计
要求值。
基础施工技术 青岛建置初期居民建房,单位荷载小,基础以灰土、灰砂、毛石、
块石居多。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 民用建筑或工业建筑多利用水泥砂浆或混合砂
浆砌筑条形石基础, 少数工程采用毛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杯型基础、桩基础等。较
典型的有1909年建筑的德华特别高等专业学校教学楼即为毛石基础。1932年建筑的国
立青岛大学科学馆,采用木桩基础,材料用福州圆桐木,涂柏油。
青岛解放后,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开始大量在基础工程应用。
60年代起,地基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施工技术均迅速发展,主要采用钢筋混凝
特种基础类型, 有小型沉箱基础、钢筋混凝土杯型基础、钢筋混凝土箱型基础、钢筋
混凝土筏型基础、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沉井
基础等。
小型沉箱基础 应用很少。6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 当时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
青岛化工厂水泵房和青岛第三钢铁厂8吨电炉工程均采用此基础。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 1982年开始应用较多。 主要有1989年7月竣工的青岛油
脂储炼厂工程, 打钢筋混凝土预制桩436支,断面尺寸360×360毫米,最深4米。1991年
竣工的山东国贸中心2号展厅工程,打钢筋混凝土预制桩405支,断面尺寸为400×400毫
米,最深13.6米。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基础 1979年开始应用。 主要有1988年7月竣工的山东外贸粮
油二厂仓库工程, 打灌注桩220支,断面直径0.8米,最深22米。1988年11月竣工的青岛
四方旅行社工程, 295支灌注桩,断面直径0.6~1.0米,最深13.7米。1989年1月竣工的
南海路王朝大酒店二期工程, 253支灌注桩,断面直径0.5~1.2米,最深20.25米。1989
年7月竣工的晶山宾馆工程,115支灌注桩,断面直径0.6~0.8米,最深17.2米。
预制桩和灌注桩相结合桩基础 1984年6月竣工的青岛第六橡胶厂工程(沧口海滩),
1312支预制桩和灌注桩相结合的桩基础,断面尺寸320×320毫米,最深11米。此种桩基
础在青岛应用较多。
桩基础检测 主要采用“净荷载压桩法”和“机械阻抗法”,如1984年4月青岛市
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对青岛第六橡胶厂工程1312支桩基础用“净荷载压桩法”检测。
1986~1988年,创研“机械阻抗法”测桩,通过省级鉴定。1988~1991年,用此法对142
个桩基础工程887支桩进行测试,确保了工程质量。
沉井基础 应用较少。1964年开始在延安一路水产公司宿舍采用。之后, 1982年
10月竣工的山东省外运公司延安路工程,采用直径3.8×2.8米椭圆形沉井基础21个,最
深7米;1988年12月竣工的宝华宾馆工程,土质为回填土,采用直径1.8米沉井基础31个,
最深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