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施工队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2&rec=50&run=13

青岛解放后,城市建设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全民所有制施工队伍迅速组建。1949
年8月, 即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房产部修建科工程队,承担青
岛市公房修缮任务, 工人45人。同年12月,又成立了山东建筑工程公司青岛分公司,管
理人员160人,无固定工人。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基本建设任务增加,全民所有制施工队伍逐步发展壮大,成为
青岛市主要的施工队伍。1950年6月以军管会房产部修建科为基础,组建了青岛建筑公
司,下设营业、工务、会计、总务科和人事室,共计270人。其中,工务科辖3个工程队,
每个工程队有木、 瓦、小工120余人。1951年先后成立5个建筑公司。1月成立的公营
大建公司, 属空军流亭机场司令部的施工企业,管理人员60人。4月成立的利华建筑公
司, 管理人员50人。同月,红星土木建筑公司由胶州专署投资,与私营“裕德”、“谱
记”两营造厂合营组建, 管理人员30余人,无固定工人。8月成立的公营生建公司青岛
分公司,管理人员120人,无固定工人。9月成立的工人建筑公司,隶属青岛市总工会,由
青岛市政工会、纺织工会集资与原私营“工人建筑公司”合营, 管理人员27人。为了
加强管理, 实行统一领导,1952年6月24日全市全部7个公营建筑公司合并,组建了青岛
建筑工程公司,属全民所有制单位。年底,该公司有管理人员1480人,工人12501人。其
中,固定工人3699人。公司设10个处,即秘书处、人事处、设计处、计划处、财务处、
劳保福利处、材料处、业务处、厂务处、工务处。处下设科。
此期间,建筑业用工坚持临时工为主,固定工为辅,以忙时多用,闲时少用为原则招
收、遣散工人。技术工人(木、瓦、油工) 、小工(壮工)来源有三,一是市劳动局劳动
力调配所输送,二是工人自己上门求职,三是由公司在市内和农村招工。除劳动局调配
输送者外,一般均属合同工或合同预约工。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青岛市巩固、发展全民所有制施工队伍,同时对私营建筑施
工单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青岛建筑工程公司内部机构多次变动,1953年初设办公室、
计划科、工务科、财务科、劳动科、人事科、材料科、运输科,辖一、二工程处,工程
处下设施工所,具体按工地分为甲、乙、丙三等,甲等施工所10个,乙等施工所12个,丙
等施工所8个。至6月, 由于组织施工忙闲不均,运转不灵,即进行调整,减少层次,加强
对施工工地的领导, 取消了施工所,成立7个工程处,直接领导工程队。年末,全公司共
有职工4455人。其中, 固定工人2042人,临时工人815人。1954年9月,大众联合营造厂
合并到青岛建筑工程公司, 增至7076人。其中, 管理人员1856人,工人5220人(固定工
3752人,临时工1468人)。1955年由于施工任务比1954年减少70%,有1075名工人遣散农
村,600余名干部分别支援了胶县、莱阳、昌潍、文登、泰安、惠民、临沂、菏泽、德
州等地。1956年1月, 20个私营营造厂(独资、合资各10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组成公
私合营青岛建筑公司。次年, 公私合营青岛建筑公司、济南军区第二施工所等并入青
岛建筑工程公司。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由于“大跃进”,基本建设项目增多,建筑
施工压力大, 各种形式的施工单位应运而生,职工人数急剧增加。1958年12月,还成立
了青岛建筑安装公司。是时,建筑公司和建筑施工队伍共有15个,从业人员近万人。通
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国民经济调整,建筑投资逐年回升,建
筑施工队伍稳步发展。1965年,青岛建筑工程公司二工区504人,还携带施工机械,前往
四川支援渡口建设。
“文化大革命”时期, 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现象严重,体制变化多端。1966年,青
岛建筑工程公司(隶属山东省基建局)由公司、工区、工段三级改为公司、施工队两级;
1971年,公司改为青岛市建筑工程公司(隶属青岛市),由两级管理改为公司、营(4个)、
施工队(12个)三级管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筑施工单位不断增加。1978年1月,成立青岛市建筑工程局,青岛
市建筑工程公司撤消,成立青岛市第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1979年,全民建筑施工单
位有: 青岛市第一、二建筑工程公司和青岛市安装工程公司、青岛市房屋修建公司、
青岛市建工局机械化施工站。1983年11月, 青岛市建筑工程局改为青岛市建筑安装工
程总公司, 三级管理(总公司、公司、施工队),对所属4个县级建筑安装公司和所属单
位实行统一领导管理,有职工12542人。1986年,青岛市全民所有制施工单位(包括入市
单位)发展到11个,12000人。至1991年发展到82个,3865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