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市政设施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2&rec=18&run=13

道路 1900年规划道路系统以青岛及李村二地为中心,筑成自由曲线型、棋盘状、
放射线型道路网。市内道路以德县路、保定路、大沽路为横干线, 以中山路、馆陶路
为纵干线,其余纵横交错逐次推修。市道设计中央为车行道,两侧为人行道。路角的交
叉点设缓冲地带, 以防行车冲突。其15度以上之斜坡全铺以石。其宽度在前述横干线
以南,欧人区为20米,柏油路面平坦整齐;横干线以北大鲍岛区沙石路面宽10米。台东、
台西两镇街道形式纵横交错, 与青岛区的放射路线相联系。青岛区内道路定线注重对
景。
1935年《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 “将市内道路规划成16条纵横全市的交通干
线和以大港北部为中心成8字型的市内高速公路交通系统。北线沧口、李村,南线浮山、
火车站”,但未能实施。1939年《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将道路规划为:在市内设有纵
贯全市的沿海岸边、 四流路附近和当时市街以东3条南北汽车专用高速公路和立体交
叉、围绕市街配置环状道路, 各区之间由干线道路联系的道路网络系统。1957年《青
岛市城市初步规划》提出: 四流(南、中、北)路、小白干路、台柳路为南北干道。其
中,台柳路和四流南、中、北路辟为快车线,延安路、鞍山路、大沙路、李沧路为东西
干道。1960年规划四流南、中、北路和小白干路为南北向交通干道。并在市区东部边
缘另开辟一条南北向的快车干道, 干道与区内干路相交形成立体交叉。个别地点建人
行隧道。改建延安路、大连路一线, 成为东连疗养区、西接青岛港的东西向干道。全
市性干道宽度为40~50米, 坡度一般不应大于4%。道路面积系数:旧区21%~22%,新区
18%。1963年规划开辟联系新工业区的道路,改建、扩建市内交通要道,提高路面等级,
并重点修筑干路和国防路的桥梁工程。计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高级路面达到120
万平方米,第四个五年计划期末达到141万平方米。1989年,对原规划进行调整。其中,
城市道路基本构思为“纵横干线联三环”, 即形成以老市区的纵横干线联结市区内环
及环胶州湾和环崂山两个外环道路网络, 这一网络并与济青、烟青等国家公路干线相
联。这些主干线的宽度均在30~50米(环崂山道路部分在30米以下)。在旧城段宽度不
足30米的均按30米红线宽度控制,建筑物一律距红线5米以上。新发展区红线宽度按40
米控制, 两侧保留10米绿化带。在这些干线上尽量减少平面交叉,增加立体交叉,采取
其他的交通管理手段、措施提高车速, 使干线车速达30~60公里/小时以上(西环道路
可达80公里以上)。
公共交通
公共汽车 1960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公共汽车列入规划。规划确定, 根
据青岛市地形特点, 在市区以无轨电车为主,以汽车为辅,对无轨电车的修理厂、保养
场变流站和汽车保养场、汽车站等做了规划布置。1963年,提出增加公共交通车辆,延
长营运线路,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末车辆增至198辆,营运线路长351公里。第四个五
年计划时期末车辆增至280辆, 营运线路长439公里。1984年规划近期(1985年)公共汽
车增至750辆(郊区100辆) , 无轨电车增至150辆,交通线路增至35条,线路总长度增至
507公里。新建站、场、队20处。远期(2000年)设想在实现近期规划设想的基础上,进
一步开辟公共交通网线,并在交通工具、行车联络、调度通讯等方面采用现代化技术,
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现代化。
地铁 1989年调整后的城市交通规划新辟西镇至青岛钢厂的快速轨道交通(地铁),
一期为西镇至李村河南, 二期为李村河至青岛钢厂,远期向北延至流亭机场。另外,向
东经台东、市北到青岛大学形成环形路线, 还预留与黄岛接轨的可能性。结合地铁的
建设,地下客运形成以组团内东西向为主,南北向为辅的公交线路网。
出租汽车 1979年,青岛市客车出租公司成立。1981年规划新增出租客车71辆,总
数达120辆,在延安东路新建修理厂1处,投资4982万元。
轮渡 1984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小港定为渔港和客运轮渡港, 并计划筹
建市区至黄岛的轮渡。近期(1985年) 先开设轮渡,远期考虑开挖海底隧道或架设跨海
桥梁,开通公共汽车线路。
给水排水
给水 青岛市历次城市规划未将给水列入规划。 1963年, 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在
《城市建设规划意见》中提出: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水源管道日综合输水能力达到
14万吨, 供水普及率为97.75%;第四个五年计划期末,水源管道日综合输水能力达到17
万吨, 供水普及率达到98.47%。1984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用水量规划, 分为
1985年和1990年两期。其中, 1985年规划年需水量为1.2亿立方米,平均每日33万立方
米; 1990年规划年需水量为1.5亿立方米,平均每日41万立方米。2000年规划日供水量
为55万立方米。给水水源以开发东五龙河、建成丁字湾水库工程为主, 并引用峡山水
库部分用水或开发潍河、汶河交界处的地下水, 新辟建大沽河水源地和“引黄济青”
工程, 增设调整市区现有管网、提高输水能力。新建市内佛涛山、芝泉山、田家村及
双山4个总容量为5万立方米的贮水池;远期在浮山西麓新建一个容量为2万立方米的贮
水池。1989年, 调整城市供水规划,供水规划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即老市区、崂山
区为一个系统,黄岛新经济区为一个系统。
老市区工业总用水量, 1995年为49.26万吨/日,2000年为79.10万吨/日;生活用水
量1995年为18.9万吨/日;2000年为24.65万吨/日。
水源规划,“八五”期间“引黄济青”的输水管道再完成55公里,综合供水能力可
达60万吨/日。按90.8吨/万元产值耗水量计算的城市总用水量,在“八五”和“九五”
期间,城市用水量和供水能力尚不能平衡。按40吨/万元产值耗量计算的城市总用水量,
在“八五”和“九五”期间, 城市用水和供水能力基本平衡。因此未来在安排新工业
项目时应考虑用水量小的、同时要考虑新水源,争取增加引黄供水量,并积极研究海水
淡化,充分利用海水资源,并探索污水回用的途径。“八五”期间新建净水处理厂1座,
处理能力为28吨/日以补充供水不足。净水工程规划, 原规划的白沙河水厂,规模为36
万吨/日。规划在白沙河南侧赵村附近设1座新水厂,规模为36万吨/日。
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铁山水库已建1万吨/日的铁山水厂,另建1万吨高位水池一
处,1990年底平均供水量为0.3万吨/日。黄岛城区已建了小珠山、殷家河两处净水厂,
共计3.24万吨/日,高位水池4座,容量1万吨,1990年底供水量1.16万吨/日,自来水普及
率为100%。规划意见, 黄岛新经济区工业用水量1995年为3.77万吨/日,2000年6.70万
吨/日;黄岛城区1995年为0.47万吨/日,2000年为0.76万吨/日。生活用水量,1995年全
区日用水量1.82万吨,2000年全区日用水量4.25万吨。
水源规划,“八五”期间从胶南县吉利河水库引水,新建高家台净水厂,规模为4万
吨,连同已有小珠山、殷家河水库共7万吨/日,可满足近期使用。远期在胶南的白马河
拦河引水至陡崖子水库,增加4万吨/日,共11万吨/日,同时要扩建高家台水厂,规模到8
万吨,还要考虑棘洪滩引黄济青水源作为补给水源。
排水 1900年编制的规划中,欧洲人区内下水道采用雨污分流制,其下水道方式完
全为暗渠式,雨水可以直接放流海中,污水则宜集于一定之地,既无碍于卫生,且远离街
市,以避污秽而便民居。在广州路、太平路、乐陵路、南海路各设一污水泵站,把固形
污物浚出,再用唧筒将污水远送到湾口外的海中。而华人区则采用雨污合流制,雨污水
排泄都沿用旧式明沟。至青岛解放之前,排水都沿用德国侵占时期旧制,只有部分修补
增浚。
1963年提出: 要重点解决人口密集地区的排污工程设施。第三个五年计划期内建
污水管道16.5公里; 第四个五年计划期内建污水管道6.3公里,并提出“利用城市污水
灌溉农田”的设想。
1984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 雨水排放应利用地形,就近排入海中,全市
共分5个排水区域。一为市南区东部。延安三路以东, 田家村以南地区,由北向南定向
黄海,设干管7条,长15公里,东西向两侧设支管,长10公里,合计25公里。二为海泊河以
南。由南向北定向海泊河,设干管4条,长5公里;东西两侧设支管,长2公里,合计7公里。
三为海泊河以北、四方山以南。由北向南定向海泊河,设干管4条,长4.2公里,支管长6
公里,合计10.2公里。四为李村河以南。由南向北定向李村河,设干管4条,长7.5公里,
东西向两侧设支管, 长9公里,合计16.5公里。五为李村河以北。以4条河、1条干管由
东向西定向胶州湾,设干管长2.8公里,支管长24.6公里,合计27.4公里。
1989年调整后的污水排放规划,将全市分为5个排水区域。一为市南区域。新设管
道长32公里。在延安三路建中型污水处理厂, 日处理能力0.4万吨;在山东头建污水处
理厂,日处理能力5万吨;建泵站两个(北海船厂、辛家庄前)。二为市北区和台西区域。
新设管线长3公里。近期仍用原有的一级污水处理厂, 远期改为二级污水处理厂,日处
理能力为2万吨,并将第二泵站扩建至日处理能力3万吨。三为海泊河流域(包括台东、
四方)。新设管道长20公里。其中,台东区管道5公里,四方区管道15公里。近期规划在
小白干路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5万吨,并在昌乐路建泵站1个。远期规划在海泊
河下游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5万吨。四为李村河流域(包括水清沟和沧口)。新
设管道长34公里。其中水清沟管道24公里, 沧口区管道10公里。规划在李村河下游建
污水处理厂1个, 日处理能力为5万吨,泵站3个(郑州路、唐河路、李村河北岸)。五为
楼山后地区(包括沧口一部分)。新建管道31公里。其中,楼山后21公里,沧口10公里。
在楼山后河下游建污水处理厂1个,日处理污水能力为5万吨,泵站3个(沧台路、红旗化
工厂门前、印江路)。另外,新设污灌干管5公里,改造工程管道65公里,污水处理厂7个,
泵站9个。市区河道入海口宽度为: 海泊河135米,水清沟河75米,李村河400米,楼山后
河150米。
1989年城市排水规划,规划老市区新建污水泵站14个,建团岛、姜哥庄、海泊河、
楼山后、大山、李村河等污水处理厂;崂山城区污水分成两个流域,长岭路以北为东大
村河流域, 长岭路以南为李村河流域。李村河流域的污水由城区干管汇集在曲哥庄东
侧泵站,东大村河流域污水由城区干管汇集到东大村河西侧泵站,沿环城西路流入曲哥
庄泵站后再通过污水管道自流(或压力) ,进入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曲哥庄泵站近期规
模1万吨,远期2万吨。黄岛新经济区规划分成四个排放区:一为黄岛镇与火车站西的工
业区,新建污水管道36公里,压力管3.5公里,在小赶岛西南建二级污水处理厂1个,泵站
1个。二为薛家岛镇与旅游开发区, 新建污水管道10.2公里,压力管8.5公里,在烟墩山
西近海处建二级污水处理厂1个,泵站1个。三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及前湾港南码头,
新建污水干管20.9公里,压力管为2.1公里,在西山北麓建二级污水处理厂1个,泵站1个。
四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 新建污水干管40.4公里,压力管4.44公里,在塔山南麓建二
级污水处理厂1个,泵站1个。
雨水排放规划调整为: 一、老市区将后海填海地的雨水明沟改为暗渠,增加2个雨
水泵站;对海泊河、李村河、楼山后河河口宽度缩窄,两岸用地进行绿化。二、崂山城
区雨水排放均为明沟就近排入河道。规划以长岭路为界分成南、北两大流域, 城区设
雨水管道分别排入东大村河及李村河。三、黄岛新经济区共分五个雨水排放区域, 具
体按黄岛总体规划的意见实施。
供电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初, 历次青岛的城市规划未将供电列入专业
规划。1984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正式将供电列入城市规划。规划1985年全市电
力负荷预计可达到43.5万千瓦,所缺电力由山东省统筹解决,市区相应完成各项输变电
工程。规划市区新建220千伏变电所2个、35千伏变电所4个,新设输电线路25条,计365
公里。其中,220千伏线路245公里,110千伏线路8公里,35千伏线路112公里。县社新设
输电线路9条,合计长170公里。
1989年市供电规划调整为: 青岛发电厂扩建工程新装30万千瓦机组2台, 分别于
1995年、1996年完成; 黄岛电厂三期扩建工程新装30万千瓦机组2台,分别于1997年、
1998年完成, 满足市“八五”期末地区总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九五”期末满足
87万千瓦的规划要求。“八五”期间做好核电站的选址、定点等前期准备工作, 以争
取在“九五”期间国家能投资建设。配合电源的建设,规划新建220千伏线路8条,全长
约280公里; 220千伏变电站5个,总容量90万千瓦;扩建220千伏变电站6个,总容量78万
千瓦。为配合核电站的建设,规划在仲村建500千伏变电站1个,线路接入山东电网。另
外还要加快青岛地区二次电网和高低压配电网的改造建设步伐; 在“八五”期间还要
新建调度、通讯综合楼工程。
供热 青岛市集中供热规划始于1984年, 1984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专设城
市供热规划。当时,全市有800多个锅炉房,1200余台锅炉,总蒸发量约每小时3000吨。
居民生活无集中供热设施,工厂企业分散供热利用率低,热效率低,浪费能源,污染严重。
根据工业区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把分散供热改造为“区域供热”,全市改造建设7个
热电站和5个热力站, 即:楼山区域热电站,在油漆厂西侧填海空地上建设;沧口区域热
电站,在磷肥厂改造建设;水清沟区域热电站,在开封路肉联饲养场改造建设;四方区域
热电站, 规划将青岛发电厂改造为热电厂;台东北部区域热电站,在第一棉纺织厂动力
车间附近建设; 台东区南部区域热力站,在昌乐路青岛轧钢厂和台布厂改造建设;台西
区域热电站,在肠衣厂西北侧填海建设;大寨路热力站,规划在皮革五金厂以南建设;延
安三路热力站, 在台东汽车修理厂及其以东地段建设;错埠岭热力站,在第二石棉厂以
南建设;浮山所区域热力站,在田家村以西建设;辛家庄区域热力站,在辛家庄村东北建
设。近期以四方区域热电站和浮山所区域热力站作为试点建设,投资1200万元(不包括
管道设施)。
1989年城市供热规划调整为: 按市内五区、崂山区、黄岛新经济区三个独立的区
域进行安排。一、老市区: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大、中、小型供热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及
电、煤制气、太阳能、燃煤等多热源的供热结构,扩建和挖掘现有设备潜力,分期分批
进行综合治理。“八五”期间规划扩建原碱厂热电站、化工厂热电站2个,以及在旧居
民区中新建中小型集中供热站: 市场三路二期工程、大学路海洋大学院内、辽宁路与
松山路附近、威海路与台东八路4个,在旧城改造时安排。另外在集中供热点供热范围
以外,新建居住小区和旧城改造凡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应建设联片供热点,采暖面
积可增464.4万平方米。实现上述规划后供热普及率可达20%。“九五”期间, 补充增
加阎家山、兴城路、徐州路、浮山后4个热力站,总计供热面积可达816万平方米,供热
普及率可达50%。二、崂山城区:现状是一般较大型公建中都采用小型锅炉分散供热方
式,浪费燃料,污染环境,具体规划在分区规划中落实。三、黄岛新经济区:黄岛城区部
分一般在较大型的公建中, 采用小型锅炉分散供热,如医院、招待所、办公楼等,对环
境有一定的污染。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供热锅炉, 基本实行集中供热。规划“八
五”期间在人民医院西侧建供热站1处, 并争取结合黄岛电厂三期工程建设,解决黄岛
较大范围的供热问题。
供气 青岛市发展液化石油气始于1972年。1984年,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把
供气列入专业规划。规划中未将液化石油气发展列入其中, 规划新建煤制气厂和相应
的输配管道设施。
第一期工程, 新建煤制气厂。以煤为原料,建设煤制气厂,厂址设在沙岭庄以北、
李村河以南填海地,约300亩。建设规模日产煤气14万立方米(热值3500千卡/立方米),
可供民用(6万户,重点供新建居住区)、工业(5万立方米/日)和公用事业用气。输配系
统为中、低压系统,贮配站为低压湿式罐,容量为6~7万立方米。管网长度干管18公里,
支管、配气管72公里,合计90公里。干管走向从气源厂起向南、向北分为两支,北经李
村河至板桥坊,南经四流路等到湛流路,工程投资4500万元。
第二期工程, 进一步扩建煤制气厂,同时建部分油制气厂,以解决高峰供气问题。
建设规模为日产煤气35万立方米,可供民用户10万户,管网系统沿第一期工程继续延伸,
建15万立方米贮配站。建成投产后,气化率可达53%,工程投资6000万元。
第三期工程, 规划全市气化率达到80%以上,并满足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和生产必需
用气需求。日产煤气18万立方米,管道建设基本布满全市,工程投资4500万元。
城市煤气规划全部实现后,可日产煤气67万立方米,其中40万立方米供应城市居民。
1989年调整后的城市供气规划, 分老市区、崂山区与黄岛新经济区两个系统。老
市区、崂山区规划“八五”期间建成10万立方米油制气工程,其中5万立方米用来解决
民用气8万户。5万立方米用来调峰; 建设75万立方米的气源,完成第一阶段工程后,可
提供11.4万户用气,到1995年底气化率可达73.6%。“九五”期间完成75万立方米的气
源工程第二、第三阶段,可供民用14.568万户。2000年末市内五区及崂山城区,气化率
可达97%以上。配合油制气工程, 新建中、低压管道125.84公里,在75万立方米气源工
程中,需建中、低压管道247.52公里,形成环状供气。
根据黄岛新经济区人口规模规划近期13万人,远期增加12万人,共计25万人,约合7
万多户。规划在前湾港、铁路与辛安河之间建设一座煤制气厂, 可供6~7万户居民用
气及部分社会公共福利用户和工业用户。
邮政电讯 1978年开始编制《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时将邮政电讯纳入总体规划,
规划在1983年新建邮政通信枢纽大楼8500平方米,筹建长途报话大楼1.5万平方米。市
内电话近期(1985年)扩建新建1.1万门,使总容量增至2.21万门,平均每百人4部电话。
远期(2000年) 总容量达到7万门,加上用户小交换机5万门,总计12万门,平均每百人10
部电话。新辟浮山后收讯区,面积3.6平方公里,扩大原郑庄发讯区,面积为6平方公里。
市内原有电台, 如有干扰影响通讯的,应逐步迁入规划收发讯区,达到合理布局。团岛
发讯区,总体规划已定为团岛公园用地,因此不再扩建,应有计划地外迁至规划发讯区。
1989年调整后的城市通讯规划为:一、邮政通信,规划补充邮电分(支)局。老市区
新建、扩建27个, 黄岛新经济区4个;在后海填海地新建重件处理中心及国际邮件互换
站; 在湖岛新建邮运码头。二、长途通信,建成卫星地面站;青岛—胶州、青岛—烟台
—威海数字微波系统;济南—青岛光缆通信系统。“八五”末长途电话可达到5400条,
长途电话交换机增加到6000路端。大力发展电话传真和电报业务, 建立数据通信网。
到2000年, 长途电话达到1万条,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可达1.2万路端。三、市话通信,
“八五”末建成山东路、南京路市话分局楼及配套电缆、管道工程, 新装程控交换机
12.3万门。老市区装机容量可达16.8万门,市话用户装机可达11.4万部,话机普及率可
达12.4%(含小交换机) 。“九五”末建成西镇、麦岛、四方、沧口四个分局及配套的
电缆及管道工程, 装机容量可达30余万门,市话用户整机可达24.9万部,话机普及率为
21.4% (含小交换机) 。“八五”末黄岛新经济区扩容到1万门, 崂山区扩容0.8万门,
2000年末黄岛新经济区扩容2万门。四、无线通信, “八五”期间开通移动电话系统,
设六个移动通信基地, 县级市各设一个基站,实现青岛地区的联网;另外再开通一台无
线寻呼发射系统;尽快完成发讯区的搬迁工作,将市内发讯台全部迁至规划发讯区内。
五、微波通讯,1989年有14条,规划补充6条,以满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