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交通用地规划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2&rec=10&run=13

铁路用地 《胶澳租界条约》规定, 德国政府有在山东省内经营铁路和开采矿产
的特殊权利。德国国内银行和工业企业的“辛迪加”组成山东铁路公司,筹款5 400万
马克修筑胶济铁路。1899年9月动工, 1904年全线通车。铁路全长395公里。青岛设置
有两个车站, 一个总站设在外国人居住区内(今青岛火车站) ,另一个设在华人居住区
(今大港火车站);用地面积147.9288公顷。
1935年,《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提出将胶州火车站作为综合车站,大港火车站
定为总火车站, 青岛火车站只作为客车站的构想。1939年《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将
铁路中央站改设在海泊河以南, 白沙河作业区设货车调车场及车站。1956年《青岛市
发展远景轮廓的估计》,将市内各站的车站线路都延长850米,改建扩建大港编组站,增
加线路,将青岛机务段、工务段迁至蓝村。青岛站缩至泰云桥以北,并采用尽端站布置
方式。1960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青岛站应离开尽端,在铁路东侧另建新站,
四方站的货场加以扩充、并在站南另建新客站。新站建成后, 取消大港站。港口编组
站以填海方式在四方发电厂以北新建编组站。沙岭庄站在站北另辟货站, 原站改为客
站。沧口站在站北营子村另建货站,原站改为客站。楼山站新辟编组站,在原编组站以
北、线路以东另设客站。
1989年后,经调整、补充、完善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胶济复线在市区
一段基本按正线方向敷设, 沿途新建立交桥8处、平交桥1处、改善桥涵20处、新建青
岛客运站规模为6 300平方米, 站场南端不超过费县路。四方客运站在原地扩建,保留
四方站货场。
港口用地 1898年开始在青岛建港,到1908年,共建成小港、大港4座码头(一、二、
四、五)和船渠港及4 000米长的防波堤,6条专用铁路线。1910年德国胶澳总督府编制
的扩张规划拟填海造地,续建港口码头,新建运输集散地等,因欧战起,未能施行。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 于1916年12月开始实施小港堤岸工程。沿小港以北、东、
南海岸筑堤, 计为北岸740.7米, 东岸481.9米、南岸526.7米,总长度为1 749.3米,至
1918年5月竣工。1920年对整个小港疏浚, 兴建一座长158英尺(48.16米) 、宽30英尺
(9.14米)的浮码头,1921年4月完工。“继之遂有改修北防波堤及帆船寄泊岸壁并货物
储存场扩张工事之成果,并拟预支日金25万元”,以中日鲁案交涉中止。
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 曾先后规划大港1号码头南岸4个
泊位的续建工程, 但均未实施。由于港口装卸需要, 规划增建3号码头, 1932年开工,
1936年竣工, 共建了8个泊位。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为扩大港口吞吐量以适应对华侵
略的需要,日伪当局规划续修1号码头,并新建6号码头,扩建5号码头,至1945年,完成了
1号码头4个泊位, 6号码头2个泊位,使青岛形成了中港。5号码头扩建工程则因日本投
降而中止。
青岛解放后,迅速恢复了港口生产,并规划扩建港口。1957年提出“以恢复改造原
有设施为主,适应增建仓库,扩建客运站和添置装卸机械设备”,扩建码头及防波堤;并
提出“二五”计划实现港口机械化及建设渔码头; “三五”计划“延长五号码头、扩
展东北部港区”的规划意见。
1960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关于调整城市布局的规划意见》, 提出“调
出14万平方米仓储用地, 建仓库10万平方米。以解决港埠仓储之需,并适当分散油库,
在距市较远处新建,以保障港埠之安全”的规划意见。
60年代,港口、煤炭、杂货码头布局不尽合理,规划改变码头布局,新建7号煤炭专
用码头。1966~1968年,青岛港自筹资金建成了万吨级煤炭码头。1973年,周恩来总理
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港口规划新建黄岛油港,建5万吨级和2万吨级泊位
各1个,新建大港8号码头,新建2~5万吨级杂货泊位8个,同时改造6号码头。
1984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 因青岛港陆域面积小,扩建困难,新港不宜
再在原市区发展。 现有港口立足于调整、挖潜、改造、适当扩建、提高吞吐能力。8
号码头扩建,新增综合能力每年400万吨。近期3号码头由军用改为商用;古镇口港建成
后,5号码头也由军用改为商用。远期规划将铁路港湾站迁至沙岭庄西侧海滩围填地新
建编组站,港湾站改作港前站,在黄岛区辟建新港,年吞吐量为1 000万吨。小港性质定
为渔港和客运轮渡港。筹建市区至黄岛的轮渡,并提出改造利用黄岛前湾新港的设想、
及“城市对外交通新建前湾港”的规划意见。
公路用地 1921后日本殖民当局规划从市区直通崂山山麓的市郊公路一条, 长17
英里(约27.36公里) 。1939年日伪当局在《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提出“在市内设纵
贯全市的沿海岸边、四流路附近和当时市街以东3条汽车专用高速公路”。
1984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外交通规划中提出: 四县一区基本上形成了公
路网。路线总长为1476公里(其中干线公路567.9公里, 县社公路908.1公里)。沥青路
面395.9公里(其中干线349公里,县社公路46.9公里),沥青路面占养护里程的26.9%,占
干线里程的61.9%。 公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26公里。规划对当时14条干线
逐步进行改造,提高等级和标准,以适应大流量、高速度的要求。另外,新辟干线公路,
完善郊区公路网。
规划提出:将环海干道向北延长至京口村南再向西,穿越盐田,经马戈庄、河套,穿
越吊拉桥, 折向南,沿1204铁路支线东侧直到薛家岛,建一条快速公路,宽30米,全长67
公里。原青胶公路远期拓宽至30米, 青即公路拓宽至22米。安顺路越过白沙河直线延
长至青胶公路, 宽22米。新辟蓝村至马店、潍坊公路,宽22米,长33公里。新辟大麻湾
至河套三级公路。延长李惜公路至即墨县华山, 宽12米。实现规划后,市区北部将有5
个出口(环海路、安顺路、青胶路、吴夏路、李即路)。向东至崂山方向开辟5条公路:
湛流路、吴石路、青沙路(长沙路—沙子口)、台柳路、青王路(青岛—王哥庄)。由现
状三级或四级沙土路提到二级12米宽的柏油路, 并裁弯取直提高标准。204号国道,从
烟台至上海,途经即墨、城阳、胶县、胶南。308号国道,从青岛至石家庄,路经蓝村、
潍坊、济南、德州。以上公路区段按国道要求逐步拓宽改造。长途客运有客车144辆、
客运线路37米, 长2881公里,客流量为608.9万人次/年,高峰日达5500~7000人次。规
划近期增加营运路线,1985年前新增17条路线、路线长度达到4487公里。
航空港用地 1935年《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中提及“在塔埠头东南海滩填筑
大型飞机场” 。 1939年《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设想“机场仍利用城阳飞机场”。
1946年美军在沧口和团岛扩修飞机场、并在流亭扩建大型军用机场。
1984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民航机场与流亭军用机场合用, 在机场东北
部新征地设停机坪及候机大楼,新辟一条自候机大楼至小白干路的机场大道,开通小白
干路及井岗山路为通往机场的干道。并在跑道净空限制范围内严禁建设超过规定的高
层建筑物和构筑物。规划1985年正式开辟3条国内航线,即上海—青岛—北京、上海—
青岛—大连—沈阳、北京—济南—青岛, 1985年开辟青岛—香港、青岛—日本两条航
线,并增辟一条青岛—济南—西安的国内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