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垃圾利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1&rec=34&run=13

1985年9月, 青岛市环卫科学研究所依据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城市生活垃圾的调
查测定方法》(试行),开始对青岛市内5区的生活垃圾进行调查和测定。
1987年, 青岛市人口达120余万人,36万余户,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约38.4万吨,
平均日产约1051.8吨。人均日产约0.89公斤。5区之中,人均垃圾产量以台东区最高,
四方区最低。 各区垃圾的年产量市南区约101596吨, 市北区约61751吨, 台东区约
73246吨, 四方区约66367吨,沧口区约80946吨。冬季是生活垃圾产出的高峰期,夏
季次之,秋季垃圾产量最低。垃圾中的无机成分主要是煤灰、炉渣,其含量最多时在
一、二月份,占87%,七月份最少,占74%。有机物(湿重)含量最多时在八月份,占43
%,最少时在二月份,占12%。青岛市市区生活垃圾的容重为每立方米513.53公斤。
垃圾的用途除填埋平地、造地以外,还可以充作农业肥料。20世纪30年代青岛垃
圾场设立焚秽炉,市郊农民常进城搬运炉灰用作肥料。1956年,在团岛污水排泄处附
近建立的国营青岛颗粒肥料厂,以垃圾、污水为主要原料,搅拌过磷酸钾、硫酸铵,
烘干后制成颗粒肥料供应农村。 当时,台西、市南两区每天出产150余吨生活垃圾,
大部分运到该厂筛选入料。市环境卫生队派两名工人常驻该厂义务帮工。1958年以后,
该厂转产、移址,成为青岛农药厂。1958年,市环境卫生队曾选取有机垃圾堆肥发酵,
供给农村作肥料。1959年,青岛市人民委员会成立集肥指挥部,动员各区有关部门集
肥支援农村人民公社。各区政府成立集肥办公室,并选址建场,以垃圾、煤灰搅拌粪
便,晒干后输送农村。城郊农民每年进城集肥。
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市环境卫生队大量利用垃圾生产垃圾、粪便混合发酵肥2200
余吨,供应农村。为了便于肥料输出,1960年11月,该队在邻近铁路石炭线的海边设
了临时垃圾、粪便处理场。1961年市区各单位派人下乡种地救灾,共播种10200亩地,
每天利用上百吨垃圾,掺合粪便晒制粪干。
1971~1981年,青岛火车站曾在渤海路开设甲三线专运垃圾。市南、市北、台东
区的生活垃圾经常集中这里,由农民筛选人工装车。后来车站架起了垃圾装车的专用
机械设备。列车通过胶州湾沿岸的盐业专线,将垃圾肥运往崂山县棘洪滩公社、红岛
公社、河套公社和马戈庄公社。青岛近郊的农村用肥,由市环卫汽车队直接将垃圾送
到田地。四方火车站货场曾常设2~5个货位,专往胶县、高密输送垃圾肥。同时,胶
州湾沿岸农民常用帆船进城运取垃圾肥。为了方便农民水上运肥,1972年12月21日启
用了团岛和湖岛两处滨海垃圾场。这两处垃圾场曾长期驻有积肥的农民。
1990年始,市环卫科研所又试验以垃圾为主要原料制造砖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