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垃圾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1&rec=30&run=13

德国侵占青岛后, 于1908年5月26日在关于倒弃赃物的章程中规定:只允许居民
按巡捕局事先指定的场所倾倒垃圾,已经卸下的垃圾不准运往别处。当时巡捕局就在
西岭小泥洼村北海边设垃圾场。20世纪初,前海建坝和后海筑港都曾用垃圾填埋滩涂。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仍在大港和西镇东南海岸设垃圾场,还在莱芜路和东镇
东端的沟洼地卸垃圾。30~40年代启用的大型垃圾场在登州路和黄台路交接处山沟,
在台柳路和今鞍山路之间填出一个东广场,东端海滨填出一个西广场,贵州路今橡胶
九厂址和观城路、四川路交接处,是当时知名的两大脏土沟(垃圾场)。海泊河公园和
贵州路海滨游园完全建立在垃圾填埋地的基础上,四川路以北地面大部分由垃圾平填
而成。有些地方被垃圾平填过后,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往往成为贫民聚居的棚户区。
30年代,一些棚户区被建成平民大院,其中有不少住户依靠从垃圾中拣废品维持生活。
西广场和贵州路脏土沟在青岛解放前是专卖旧货的“跳蚤”市场。
青岛解放前,除官府指定的大型垃圾场以外,清洁工人随处找到坑洼地就近卸下
垃圾。建国初期,人民政府为了整顿市容也设过小型垃圾场。1951年7月2日,市建设
局公布了13处垃圾场:1号垃圾场在四川路惠民小学对面海边;2号垃圾场在后海运粪
栈桥东侧; 3号垃圾场在团岛一路南海岸;4号垃圾场在贵州路、汶上路交接处;5号
垃圾场在太平路天后宫对面海边;6号垃圾场在太平角一路南端海边;7号垃圾场在鱼
山路山东大学(今青岛海洋大学)校门前坑地;8号垃圾场在龙口路、龙山路口;9号垃
圾场在掖县路、龙江路口沟边;10号垃圾场在安东路(今丹东路)中段;11号垃圾场在
广饶路南端坑地;12号垃圾场在海泊桥南路西洼地;13号垃圾场在昌乐路北段沟内。
1952年市清洁队接管四方、沧口区的垃圾清运任务后,在四方区东海岸、鞍山路、昌
化路、平安路设垃圾场,在沧口区的沧台路、永安路、振华路、永平路、晓翁村、沙
岭庄等处设垃圾场。其中,沧台路填海垃圾场80年代仍在使用,其余都在60年代末平
填完毕,成为城市建设有用之地。
20世纪70年代,垃圾的主要去向是为一些单位尤其是地处海滨的单位平地、造地、
海水养殖场、造船厂、冷藏厂、水产品加工厂、橡胶九厂、海军4808厂、第六棉纺织
厂、宜昌路机修厂、第18中学、50中学、运动员之家(山东省青岛体育训练基地)等单
位都曾用垃圾填埋开辟了用地。
20世纪80年代,按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市区陆地和沿海滩涂都少有地方
可供填埋垃圾, 垃圾场逐渐减少,垃圾运输距离延长。1981年4月27日经青岛市规划
设计管理局正式规划确定的垃圾场有6处: 团岛垃圾场在贵州路橡胶九厂西侧海岸;
大港垃圾场在大港北部、海泊河口以南;湖岛垃圾场位于宜昌路北、铁道西侧;李村
河口垃圾场位于李村河口入海口南岸;沧台路垃圾场位于沧口区下街沧台路沿海滩涂
地;楼山垃圾场位于楼山后石油化工厂西北角,为工业垃圾场。
1982年12月1日团岛垃圾场关闭, 筑坝。此前,大港垃圾场已经无场地可用。市
南、市北、台东、四方区的垃圾均往湖岛垃圾场一处集中,每天进出汽车300余辆次,
倾卸垃圾1100吨。沧口区的垃圾主要往沧台路垃圾场倾卸,其次为李村河口垃圾场。
1949~1990年,青岛市区以垃圾填埋提供的城市建设用地达1万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