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厕 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1&rec=3&run=13

青岛建置初期,对厕所的设置未作统一规定。德国侵占青岛后,其总督府从纵入
侵者自身利益出发, 于1898年4月27日起,先后多次发布规章告示,严禁随地便溺。
1900年12月22日又规定:每栋房屋都要设立厕所。在欧洲人聚居的青岛区和邻近的大
鲍岛中国人居住区内,不准掘地坑式厕所(旱厕所),要求备用铁桶或木桶盛粪便。后
来为了统一规格、便于管理,由官方制做标准马桶(以下称马桶厕所),贷给居民使用。
1905年,欧洲人聚居的青岛区上下水道工程竣工使用,当年12月21日德国总督府
颁布《关于下水道设施和接通下水道的技术规定》,专为欧洲人设计了一种水冲式便
所,大小便器单个分开设立。大小便器都接通地下污水管道,当时人称“机器便所”
这种便所在欧洲人居住的青岛区推行,逐步取代马桶厕所。1912年大鲍岛中国人居住
区也有了上下水管道, 当年2月29日总督府决定为中国人居住区另建一种不易冻坏和
堵塞的蹲式抽水便所,通下水不通上水。这一决定在3月2日通过告市民以后,由大鲍
岛至小鲍岛、台东、台西逐步增建抽水厕所,取代了一部分马桶厕所。但上下水道工
程总是落后于城区的扩展,再加青岛地形复杂和其他原因,马桶厕所保留了50年。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马桶厕所逐年减少,旱厕所相应增加,每区都有。青岛
解放前夕,只剩下水冲厕所、抽水厕所、旱厕所3种。
建国后,青岛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猛增,淡水资源匮乏。为了节约用水,新
建厕所仍以抽水式为主。80年代,公共厕所和单位公用厕所逐渐增加了水冲式。1986
年市区120座公共厕所中有81座为水冲式, 占67.5%;1990年市区246座公共厕所全部
改为水冲式。
1956~1958年全市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由政府出资,卫生防疫部门负责技术
指导,组织群众改造、归并旱厕所,并改善了卫生条件。1978年以后,随着旧城区改
造步伐的加快,旱厕所逐渐减少。至1990年,市区旱厕所为104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