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粪便加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41&rec=22&run=13

德国侵占青岛后,城区不许晒粪,在团岛海滨建成运粪栈桥、贮粪罐、贮粪池等
设施。粪便被集中运往团岛后再经海上转运海西红石崖乡张戈庄海湾晒制粪干,或直
接将鲜粪卖给当地农民。由于该海湾长年集散粪便,当地人称之为“粪湾”。20世纪
20年代,台东地区有了东太平村晒粪场。山东路(今中山路)以东的粪便大部分运往该
粪场集中、加工或销售。至30年代青岛城区仍不许设粪场。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
团岛贮粪罐周围成了粪场, 东西太平村的粪场也不按规定而乱设。建国后,1952年4
月在全市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团岛和太平村的11处粪场被迁往东郊双山 (即现在
的城肥处理厂) 。50年代中期,台东、四方地区有私设大小粪场200余处,占地6.6万
平方米, 1956年8月,市政府实行粪便、垃圾统一清除和管理,市区私设的大小粪场
被取缔。沧口区保留闫家山村前一处粪场。双山和闫家山粪场都设有贮粪池,运粪车
辆进入粪场,将粪便卸注池内,人工捣成浆糊状。然后盛入桶内,以勺汲出于地,形
成圆饼形,翻转曝晒三五日,堆成粪垛。冬寒不宜晒粪,贮存池内或封盖地下,春秋
是大量晒粪的季节。
1985年青岛市大搞爱国卫生运动,争创“五洁四无”城市,环卫职工只在冬季封
冻以前和解冻之初晒制少量粪干。至此,取消了闫家山粪场。粪便收运、集中后实行
发酵处理,以求减少粪便的污染。环境卫生队在城区边沿增设或扩建10个贮粪池,封
闭发酵粪便。其中,双山发酵池1个,容量900吨;抚顺路贮粪池1个,容量220吨;错
埠岭贮粪池1个, 容量120吨;沧口贮粪池1个,容量120吨;亢家庄贮粪池1个,容量
940吨;兴隆路贮粪池1个,容量500吨;团岛贮粪池 (罐) 3个,容量分别为1000吨、
500吨和150吨。粪便发酵处理比晒粪干和施鲜粪减少了蚊蝇,但粪便中的病菌虫卵依
然存在。同时,郊区农村也在田边地头建起一些小型贮粪池发酵粪便,不直接施鲜粪。
田间贮粪浮有两种:一是砖石墙、瓦顶,向阳面有玻璃,发酵快,最高温度40℃;二
是挖地坑,加芦草顶、如草房式贮粪池,造价低,发酵差。这两种贮粪池发酵粪便,
都不能杀灭寄生虫卵。 1958年崂山县钩虫感染率达30%,钩虫性哮喘病已成为影响农
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 蛔虫感染率更高,因蛔虫引起的急腹症在城区约占30%,
崂山县约占70%; 痢疾、传染性肝炎等其他肠道传染病菌也因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而
传播。
1958年6月环境卫生队和青岛市卫生防疫站组成粪便无害化处理试验小组。 根据
青岛城区粪便由下水道排泄,粪、尿、污水混合,粪便含水量大的特点,该组先后试
用了堆肥发酵、野生植物、太阳能、化学药品(硝酸胺)和自然贮存等办法处理粪便,
各种试验的结果表明,以堆肥发酵较为简便有效。但是堆肥发酵占地大,用人多,不
宜大规模处理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