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兑换券(纸币)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8&rec=33&run=13

国家币 德、日侵占青岛期间,由于殖民当局垄断金融,中国银行青岛支行一直
未能发行钞票, 直到1922年9月13日中国政府即将收回青岛时,青岛日本守备军司令
部才准许中国银行青岛支行发行1元和10元兑换券, 但规定这种兑换券只能用以兑换
青岛地区通用的中国银元,不能用以对青岛日本守备军管辖的官厅公署缴纳税款和各
种费用。这样,中国银行青岛支行发行的兑换券流通范围,只限在青岛商民之间,发
行量很少。 1923年7月,交通银行青岛支行呈准发行1元、5元、10元银元兑换券。中
国、交通两行发行的兑换券,都印有“青岛”字样,并按规定备有十足现金准备(后
改为60%现金准备,40%为有价证券等保证准备)。当时,由于市面银辅币充斥,价值
低落,青岛中、交两行奉命陆续发行1角、2角、5角辅币券,每10角兑换银元1元。这
两家银行的兑换券可随时兑现,不但流通青岛地区,还沿胶济铁路沿线深入山东腹地,
成为收购烟叶、棉花、花生米等农副产品的主要货币。到1932年12月,中行的兑换券
发行额为597万元,交行的兑换券发行额为496万元。1930年,中央银行青岛分行也发
行银元兑换券,其主币面额有1元、5元、10元3种,辅币面额有1角、2角、2角5分、5
角4种,均印有“青岛”字样,至1933年,该行共发行371.5万元。
1934年,美国通过“白银法案”用高价在国外收购白银,在华外国银行为了牟取
暴利,大量收购输出银元。1934年1~10月,上海外流银元23500万元,占外国银行库
存白银的85.5%。 青岛的日本银行也指使日本人大搞走私贩运,1934年1~9月即运出
339万元。青岛市虽规定钞票兑现每人以10元为限,银元出境每人以200元为限,而日
本人、朝鲜人成群结队到银行强制兑现、运现,青岛市政府无法制止。由于白银大量
外流,给青岛民族工商业、金融业造成重大损失。
1935年11月4日, 南京国民政府为使币值与银价脱离,摆脱世界银价变动对中国
货币的影响,防止白银偷漏和健全通货准备,逐步统一中国货币,实行“币制改革”,
规定以中央、 中国、交通三银行(1936年1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
币”,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限令各金融机构和民间贮藏的白银、银元交由中央银行
收兑;规定“法币”汇价为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
制买卖外汇。从此,中国的钞票由可以兑换的信用货币一变而为不兑现的纸币,但可
自由买卖外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外汇统制政策,废止
无限制买卖外汇办法。这样,法币成为对内不能兑换银元、对外也不能自由买卖外汇
的“纯纸币”本位。由于兑现停止,发行集中,纸币需求增加,中央、中国、交通三
行青岛分行发行量猛增,据中国银行青岛分行统计,1935年末发行额仅1636余万元,
而到1936年末则高达2701万元。 为解决市面辅币需要,中央银行所铸5分、10分、20
分镍币,1分、半分铜币于1936年2月开始在青岛市面流通。
“币制改革”后,白银收归国有,各地银元本应集中中央政府,但各省意见不同,
南京国民政府乃于广州、汉口、天津等地设立“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分会,管理各
地银行的库存银元。青岛日本总领事馆也向青岛市政府表示反对银元南运,南京国民
政府财政部同意青岛、烟台、济南三地成立发行准备委员会济青分会,对银元就地保
管。 按照规定,中国实业银行青岛分行的现金准备32.15万元交由交通银行青岛分行
接收,其他各银行的营业银元都交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青岛分行换取法币使用。
汇丰、麦加利两行青岛分行的库存银元99万元,遵照中国政府规定于1936年8月2日分
别交中国银行青岛分行30万元、交通银行青岛分行36万元、中央银行青岛分行33万元,
日本各银行借口未交。1936年10月底,青岛这三行库存银元940余万元,分装1900箱,
经由胶济铁路秘密运往济南三行保管。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当局采取通货膨胀政策。1937年抗日战争前,青
岛各银行纸币发行额不过四五千万元,而中央银行青岛分行仅1946年上半年发行额即
为97.7亿元,比战前增加217倍。到1948年,发行额竟达107802亿元,比战前增加239
万余倍。1937年青岛地区一等面粉每袋4.7元,到1948年8月19日涨到3050万元。由于
通货恶性膨胀, 货币急剧贬值,各地中央银行分行现钞奇缺。1948年8月,中央银行
青岛分行密电中央银行各地分行: “因领券未到,库存奇缺,要求减少汇青汇款”。
而全国各地中央银行分行情况比青岛还差,昆明、杭州、济南、徐州、福州、成都、
南昌、九江、桂林等地分行相继拍来“现钞奇缺,库存告急”的急电,要求青岛不要
向当地汇款,已经汇到济南、长沙、汉口的青岛中纺公司的购棉用款,竟无款可付。
1948年8月19日, 由于法币信用破产,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实行“币制改革”,即
通过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元券。规定以法币300万元兑换金元券1元,
黄金每市两兑换金元券200元,白银每市两兑换金元券3元,银元每元兑换金元券2元,
美钞每元兑换金元券4元; 限期收兑法币及东北流通券;限期收兑黄金、白银及外国币
券,通过发行金元券及强制收兑金银外币,国民党当局搜刮去大量财富。中央银行青
岛分行1948年8月19日至1949年3月30日,收兑纯金4693.493两,纯银65453.38两,银
元943174元, 美钞5442164.36元,港币33214.70元,菲币330元。金元券初发时,面
额有1元、5元、10元、50元、100元5种主币和1分、5分、1角、2角、5角5种辅币。随
着物价飞涨, 金元券紧步法币后尘,面额越印越大,1949年3月以后,增发面值1000
元至100万元的大钞。中央银行青岛分行的请领钞票计划,1948年11月只有1000万元,
到1949年5月即高达1万亿元,金元券的崩溃速度比法币还快。1949年初,由于青岛市
民对金元券已不信任,银元交易逐渐由黑市转向公开,青岛市政当局允许银元自由买
卖, 军政人员的薪饷也开始发给部分实物和银元。5月初,有的银行开立银元帐户,
办理银元存、放款业务,与此同时,绝迹多年的硬辅币也再次流通市面。驻青国民党
军队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刘安琪以“调剂市面”为由,委托中央银行青岛分行发行5分、
1角、 5角银元辅币券77万张81320元,当时虽有银元准备,但青岛解放前夕全部被军
方强行提走,再次坑害了市民。
地方币 1924年5月, 胶澳商埠督办高恩洪创办青岛地方银行,资本虽只有75万
元, 但当年9月就呈请北洋政府批准,发行银元、铜元两种兑换券。银元券有1元、5
元、10元和1角、2角5种面额,在北京印就200万元,于9月8日运抵青岛发行,并派员
到其他银行强行兑提现金。10月27日北京政变,不久高恩洪下台,青岛地方银行券不
能流通。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战败后,奉系军阀张宗昌任山东军务督办,在筹办山
东省银行期间,一方面派人到北京印制钞票,一方面接收青岛地方银行,并将青岛地
方银行未发行的钞票加盖山东省银行戳记继续流通。山东省银行开业不到两个月,即
在全省正式发行1元、 5元、10元、50元、100元5种主币券和2角、5角两种辅币券300
余万元, 1927年高达1000万元,由于发行基金空虚,一再停止兑现。1928年6月,山
东省银行青岛分行随着张宗昌的垮台停止营业,山东省银行的钞票形同废纸。张宗昌
督鲁期间,曾于1925年发行“山东省金库券”292万元;1926~1927年发行“山东省军
用票”1800万元,都曾流通青岛,军阀官兵持之强行购物,张宗昌垮台后一钱不值。
1933年10月青岛市农工银行曾发行10枚、30枚、50枚、100枚4种面额的铜元票流
通于青岛,初定每400枚可兑换银元1元,1934年12月改为500枚换1元。由市政府、市
商会、银行公会、钱业公会和农工银行董事、监事共组铜元票发行准备检查委员会,
定期公布准备情况。 由于准备充足,可以随时兑现,信用较好。至1935年6月30日共
发行78681元。 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政策后退出市场。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前夕,帐
面发行额尚余6921元,按规定将准备金划交中央银行代收。
商业银行券 1926年,青岛地方银行经过清理改组为商办青岛地方银行后,曾发
行10枚、30枚、50枚、100枚4种铜元券,以大钱100万吊为限,作为辅币券流通市面。
该行停业后,1933年10月,青岛农工银行曾将该行已印未发铜元券加盖青岛农工银行
戳记继续发行,至“七七事变”,发行额为6921元。此外,中国实业银行青岛支行于
1930年7月开业后, 呈准在青岛发行1元、5元、10元青岛地名兑换券。1933年发行额
为100万元。 1934年10月26日,青岛发生挤兑风潮,该行兑出20余万元,同业代兑12
万元, 并提出储蓄存款4万余元,济南、潍县亦受波及,经同业共同维持,至10月30
日始告平息。1935年该行发行额达384.6万元。同年5月23日,青岛再次发生挤兑,且
比上次更为严重, 交通银行单独应援,帮助该行渡过难关。1935年11月4日南京国民
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后停止发行,准备金及库存券由青岛交通银行接收。
银钱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日本军国主义扩军备战,大肆搜掠物资,中
日商民毁钱铸铜,走私贩运。据海关统计,仅1916年经由青岛出口的铜块就有67万担,
值关平银890万两,占当时出口贸易总额的53.7%。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及北洋军
阀统治青岛时期, 经由青岛港出口的铜达150万担,价值关平银2100多万两。由于毁
钱铸铜,大量外运,造成青岛市面辅币短缺。1924年前后,红石崖、塔埠头等处,计
有和记、怡祥恒、德益恒、同聚永、公顺祥、德聚祥、鸿盛德、德兴和、益盛德、同
盛栈、鸿祥成、德兴昌、鸿兴诚等18家,私自印发钱票在市面流通。1929年,红石崖
界内土产商号三义诚等12家再次发行1角、2角零票在当地市面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