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银元与铜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8&rec=32&run=13

德占初期, 青岛流通的货币, 除银两、制钱外,还有从国外输入的墨西哥银元
(即鹰洋),以及从国内其他省份流入的铜元。当时,德华银行还没有发行钱币,为
解决市面“钱荒”,德国殖民当局允许这些货币在青岛境内行使,并制定《铜元救荒
章程》,规定新铸铜元不论造自何处,一律按照使用常规,允许和旧铜钱同样使用,
但日本、朝鲜两种铜元不准在青岛境内使用,违者罚款或监禁。
1905年, 济南造币厂成立,山东省新铸铜元流入青岛,1铜元当制钱10枚,银元
与铜元的比价为银元1元兑换铜元100枚。后因外省劣质铜元大量流入,充斥市面,行
市不稳,德国殖民当局遂于1906年12月20日发布规定: “除山东省鼓铸之铜元外,他
省铜元进入青岛境内者按此办理:(一)孤客入境携带铜元不得超过2000枚;(二)商
人购货按需带入,余者勒令退回; (三)其他运入铜元,应由总督府特准或山东巡抚
衙门证明。 ”到1907年9月,铜元与银元比价跌到115枚铜元兑换银元1元,后又跌为
132枚铜元兑换银元1元。
北洋政府统治青岛后,市场上流通的银元主要是天津造币厂铸造的“袁头像”银
币, 俗称“袁大头”,每个银元重7钱2分,与胶平银的比价是银元1元合胶平银6钱8
分,但又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经常浮动。
1928年新铸的“孙中山像”银币(俗称孙头)流入青岛,于是“孙头”和“袁大
头”都成为青岛的通用银币。除银元外,还流通过银质辅币,有1角、2角、5角3种,
由于成色越来越低,不能与银元平价兑换,1924年10月竟跌至六五折还多,后来几乎
无人收受。
铜元与银元的比价起初虽有100枚铜元兑换银元1元的规定,但由于各地竞相铸造,
造成铜元泛滥,质量下降,价格下跌。1921年,银元1元兑换铜元200枚,1930年则兑
500枚,使收入少的劳苦大众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