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支农资金管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7&rec=16&run=13

青岛解放前,反动统治只重于敛财,对农村的投入极少。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
治时期,山东省水利厅曾拟开疏胶莱运河,亦只限于纸上谈兵。
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逐年安排支农资金用于支援农业生产。
1949~1952年,支农资金主要扶助贫雇农、互助组,扶助资金的额度,掌握在农
业税收入的5%左右。崂山办事处1951~1952年,支农资金均为4亿元(1948年版人民
币)。1953年后,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扶助农业生产合作组中
的贫困组和贫困生产合作社,购买生产用具和粮种,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崂山郊区
支农支出共计24万元(新人民币)。
1958年农村实施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财政支农资金从预算内和预算外两个方
面筹集。 1959年,山东省财政厅拨给青岛市支援人民公社款450万元,占当年青岛市
农业收入的48%。该项资金拨给即墨172万元,胶县92万元,胶南134万元,崂山49万
元, 市南、四方、沧口各1万元。各人民公社将收到的资金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工副
业生产和一般性生产资料占88%,用于非生产性支出的仅占9.3%。
1958~1962年,财政支出主要配合农村水利建设。在此期间建成的大型水库有产
芝水库、尹府水库和崂山水库等。产芝水库从1958年开始施工到1982年全部配套建成,
财政专项拨款达1500万元; 1960年崂山水库建设完工, 1962年5月灌渠工程开工,
1966年完工,建有机房232平方米,装有260千瓦发电机4台,灌溉面积达1.05万亩。
1963~1970年,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开发灌渠、治理涝洼地。1972年4月开工兴建
书院水库,1981年完工,库容量为136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5万亩。财政共拨
款684.53万元。1972年10月财政拨款307.45万元,兴建了流清河水库(原名东风水库)。
1973~1976年财政拨款712.94万元,治理北胶莱河35公里直弯工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支农支出项目增加,支农投入扩大,为历史所未有。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979~1990年, 青岛市财政支农资金共拨款3.6亿元,重点
用于发展农田水利建设, 以财政投入为导向,集资集劳6.5亿元,新建扩建了一批水
利设施,扩大了水浇地面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共新建小(一)、小(二)型
水库61座;新建塘坝100处;新打大口井和机井34436眼;改善修复机井2000眼;新建
喷灌农田面积91.82万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50余处。截止1990年底,青岛市各种水
利设施有:大中型水库23座,小(一)型和小(二)型水库435座,总库容量达14.33
亿立方米, 比1978年增加库容量1.85亿立方米。 塘坝3510处, 各种大口井、 机井
66861眼,比1978年分别增长10%、106.5%。
支持科技兴农 1978~1990年,青岛市各级财政部门支农重点是:(一)支持农
业主管部门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如地膜覆盖、新的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引
进良种等40余项。 通过示范推广,青岛市花生、棉花地膜覆盖面积达100万亩,占总
播种面积的8.6%;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28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5%;小麦、玉米基
本上达到良种化。(二)支持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承包,促进青岛市粮、
棉、油生产发展,提高总产和单产。(三)支持帮助各乡镇农业技术站有计划地补助
仪器设备80余件,增加了监测和服务手段;并扶持建立了12处科技兴农示范乡。(四)
扶持青岛市所辖胶南县、胶州市、即墨市、平度市、莱西县和崂山区先后建起了县级
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6处,植物医院1处,配备了仪器设备,共培训农业种养业和果
树栽培等技术人员80余万人次。(五)扶持引进推广优良果品生产。扶持培育了寒露
蜜桃、关爷面杏、矮化莱果,引进了日本红富士、美国新红星等新品种,扶持建立了
平度果品基地县和胶南县红富士苹果基地以及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等。
促进畜牧业发展 青岛市山地和丘陵地占总面积的40.6%, 洼地占21.65%,草
场资源丰富,有利于食草动物的生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各级财政部
门积极扶持了饲养奶牛、奶山羊等畜牧业的发展,收到了较好效果。1981年,首先扶
持建立了2处奶山羊改良站,先后建立了3处奶山羊基地。1983年起,市财政多渠道筹
集资金,扶持养鸡(鸭、鹅)业的发展,先后借出财政支农周转金2500余万元,扶持
新建3~5万只规模的蛋鸡场16处;10~15万只规模的蛋鸡场3处;种鸡场2处;扭转了
历史上从外地调入鸡蛋的局面。同时扶持推广生猪快速育肥、青储饲料等新技术,在
40个乡镇新建了生猪基地,新建菜牛、菜羊基地3处,新建畜牧研究所1处。
扶持林业发展 从1981年起,青岛市各级财政部门每年都安排育苗补助费专项资
金20~30万元,专门培育大规格的造林苗种。财政部门还以贴息贷款方式扶持农村经
济林和丰产林的发展, 1987~1990年,安排贴息贷款680余万元。同时配合农业综合
开发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支农周转金的形式扶持新植了大量的农田林
网。1990年,青岛市共有经济林地25.5万亩,丰产林地7.5万亩,农田林网达到489.9
万亩。森林覆盖面积达18.1%,比1979年增加7.1个百分点。
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1983年起,青岛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扶持农业机械化的发
展, 先后拨出150万元的专款用于农机的研制、 试制,引进推广新式农机具5万余台
(件)。同时以支农周转金的形式扶持乡、村两级建立了农业机耕队,初步建立了粮
食生产耕、 播、 收、 运、 脱粒的机械化服务体系。1990年,青岛市农用拖拉机达
55363台,比1978年增加39578台。
扶持水产业的发展 1979~1990年,地方财政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并吸引广大
群众自筹资金, 增加发展海水养殖的投入,兴建海珍品育苗室10处,总水体达23360
立方米。1990年,育虾苗32亿尾、扇贝苗67亿粒、鲍鱼苗55万粒。至1990年,共建海
水养殖基地52处。其中,对虾基地34处,计11.13万亩;贝类基地16处,计2.76万亩;
鲍鱼基地2处。
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青岛市农林水等系统所属基层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
繁育示范、推广良种和水利工程管理,其特点是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低,长期依靠
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 每年需要补助160余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青岛市
各级财政部门对这些事业单位从帮助加强经营管理入手,针对各单位的经营情况分别
制定了“五定一奖”和财务大包干的管理办法,建立奖罚分明的责任制,调动了职工
增产增收的积极性。1981年以来,根据各单位的技术、设备和自然资源状况,从资金
上帮助各单位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举办工副业项目,开展多种经营。
并配合农林水各主管部门多次举办培训班,提高了各单位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
截至1990年, 先后扶持了80余个多种经营项目。 1990年全市农口事业单位总收入达
4734万元, 当年纯收入378.6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3.6倍、8.5倍。青岛市农口事
业单位初步走上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新路子。
扶持乡镇企业发展 1979~1990年,青岛市各级财政部门本着欲取先予的原则,
从培植财源出发,在资金方面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共发放财政支农周转金1.96亿元。
其中1990年当年发放额为4500余万元; 比1979年发放额增长1.31倍, 平均年递增
55.88%。 青岛市对乡镇企业的财政扶持,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对城乡的商品供
给,促进了乡镇企业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1979~1990年,青岛市乡镇企业从利润
中用于农村各项事业的支出达8.8亿元以上。1990年,青岛市有740户乡镇企业的产品
打入国际市场。其中,年交货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87户,企业年创汇额最高达1000
万美元。1990年出口产值14.10亿元(不变价),交货额达12.59亿元,分别比1978年
增长482倍和469倍。
扶持海岛开发 1985年起,各级财政部门先后无偿拨款200多万元和有偿支援500
余万元,帮助灵山岛、斋堂岛、竹岔岛、田横岛铺设了海底电缆,修建了小型码头,
增置了交通船舶,新建了一批人畜饮水工程,对促进岛屿开发、改善岛上群众的生产、
生活条件起了积极作用。同时,结合各岛屿的自然资源,扶持新建了海珍品育苗室,
扩大了海水养殖面积,促进了海岛经济的发展,使岛上人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
路。
1978~1990年,历年支农投入均在1700万元以上。特别是1984年起,支农投入逐
年增长,增长幅度亦增大。1984年为1856.7万元,1987年达2546.9万元,1990年增至
6422.5万元, 1990年分别比1984年、1987年增长了2.4倍、1.52倍。1978~1990年,
农业税收入额增长2.35倍,支农支出额增长了2.56倍。此期间,除1988年外,支农支
出额均超过农业税收入额,历年超支额均在450万元以上,最高1990年达2456.5万元。
1990年的超支额高于1978~1987年任何一年的农业税收入额。
此外,1979年起设立的支农周转金,以低息和无息贷款的方式,短期贷给农民,
以从事开发性生产, 如兴办养鸡场、 养猪场、从事水产品养殖和农副产品仓储等。
1979年初设时, 支农周转金仅35万元, 1984年达432万元, 1990年增至5020万元。
1990年分别是1984年和1979年的11.6倍、14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