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 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5&rec=33&run=13

50年代中期,青岛纺织机械厂、青岛铸造机械厂、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等企
业先后建立标准化机构,设置专职标准化人员,开展了企业标准化工作。主要是贯彻
执行《机械制图》、《公差配合》、《坚固件》等国家基础标准;对产品设计图样、
技术文件进行标准化审查;推行产品的“三化” (产品质量标准化,零件、部件通用
化,规格系列化)。
1960年6月3日青岛市计量检定所举办了机械待业标准化培训班之后,又有27个工
厂相继开展了企业标准化工作。 1963年8月,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召开全市计量、标准
化工作会议。青岛市计量局又举办了长年的标准化协作学习班,学习交流企业标准化
工作内容、 方法和经验。青岛市企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发展起来。1966年,全市有5个
企业建立了标准化科(室),标准化技术人员发展到87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市的标准化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大多数工厂的标准化
机构解散,标准化人员调离,规章制度破坏,标准资料失散。仅有青岛市计量标准局
保留1人,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保留3人,标准化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1976年12月24日,市计量标准局组织召开市、县、区各工业局及部分工厂、科研
单位标准化工作计划座谈会,讲座今后的标准化工作计划及管理工作,又重新开展了
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
1981年11月,国家标准总局颁布《工厂企业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下一步推动
了青岛市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恢复和发展。198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
理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逐步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管
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系统。”根据这一决定,青岛市一些工厂企业,成立了以厂
长或总工程师为首的,有生产、技术、经营、企业管理和生产车间负责人组成的企业
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厂的标准化工作。企业标准化委员会下设
标准化办公室,负责标准化的日常工作。标准化办公室有的专设,有的由企业管理部
门或技术管理部门兼职。为了实现企业全体职工都参加的“全员”标准化管理,还组
成了以标准化办公室为主的,各个科(室)和车间都设兼职标准化人员的企业标准化网
络, 并且逐步建成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技术标准、每个管理环节都 有管理标准、每个
工作岗位都有工作标准的比较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使企业标准化工作达到了一个比
较系统、有序的新的阶段和水平。
到1986年, 全市工业企业标准化技术人员发展到596人,企业标准化工作也取得
了显著经济效果。 1960年3月,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制订、实施《锻铸件加工
余量》 企业标准,制造1台人民型机车可节约1600公斤锻钢,一年节约16万公斤,价
值16万元。 1963年,青岛电度表厂生产的电度表,冷冲压金属件占60%以上,冷冲压
模具用量很大。对冷冲压金属零、部件实现了标准化、通用化后,制造一只电度表的
模具成本由0.52元降低到0.28元,降低了53.8%。工艺装备设计人员也由原来3人减至
1人。 另外,该厂电度表用螺钉、螺母等坚固件,大部分不按国家标准统一规定,型
式、规格特殊,要到上海专门加工,经常供应不上,影响生产。按国家标准制造坚固
件以后,不仅解决了缺乏,生产供应困难,而且使每只电度表的紧固件费用也由1.65
元降低到0.81元。降低了49%,一年可节约9.5万元。
青岛啤酒厂麦汁溶解含氧量,原来没有制定企业标准,无法衡量高低。通过有针
对性地制定标准,并在工艺、设备上采取一些措施,使麦汁溶解含氧量比原来提高了
2倍,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厂还搜集联邦德国、丹麦、美国等17种国际名牌啤酒和
标准,进行全面分析,取得1761个数据,结合市场需要,制定出口啤酒标准,提高了
青岛啤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青岛锻压机械厂把标准化工作和经济责任制密切结合, 对22个管理科室,108个
岗位,制订299项工作标准,并在7个车间设立91个质量管理点,人人有责任,事事有
标准, 月月有考核。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提高。该厂生产的300吨双盘磨擦
压力机,1980年获部优质产品和省优质产品,1981年获国家银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