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3&rec=19&run=13

“文化大革命”后,青岛出口产品生产已具规模,有承担出口产品生产的工厂企
业130余个, 另有近百个工厂企业为出口商品承担零件配套、包装、印刷、辅料、模
具加工制造等任务。出口产品达204种(类),出口到140余个国家和地区。有些产品,
如啤酒、印花双面绒布、人棉绸、染色府绸、印花府绸、硅胶、鞋钉、化纤运动裤、
特白弹力三角裤、 “508”硫化蓝、工业乳胶手套、玛钢管件等,已在国际市场享有
较高的声誉, 有的已成为世界名牌。 1979年3月,中共青岛市委为贯彻中央关于
“对外贸易要有一个大发展”和确定青岛市为全国外贸出口基地之一的指示,提出了
关于加速建设青岛外贸出口基地的初步规划报告。在市区,主要是建设出口商品生产
的五个行业。一是纺织工业;二是轻工业,重点发展酒(啤酒、俄得克酒)、水(矿
泉水、汽水)、食品、卷烟、“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五金工具、革
制品及家用电器等;三是橡胶化工业;四是电子仪表行业;五是水产行业。1981年,
纺织、 轻工、橡胶化工等行业,已形成收购额500万元以上的“拳头”出口商品,在
全市374种出口商品中, 占22种。计有棉纱、棉布、涤棉布、针织品、抽纱、球鞋、
啤酒、冻猪肉、服装、地毯、麻袋、轮胎、胶管、海藻酸钠等,占全市出口商品收购
总额的73%。
1987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已趋向体系化。一是肉食鸡生产基地。主要
分布在平度、 崂山、莱西,年出口肉食鸡1000吨,创汇120万美元。二是水产品生产
基地。主要分布在胶南、即墨、胶州、崂山、黄岛等县(市)、区,有养虾面积10余
万亩, 其中外贸投资联营近3万亩。1987年即供出口贝类2500吨。1988年,对虾养殖
发展到13.5万亩,年产对虾4500吨,供出口成品虾2000吨,出口供货值8000万元。三
是水貂养殖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胶南县和黄岛区。1987年水貂存养量70万只,年取
皮25~30万张。通过引进水貂良种,实现水貂养殖生产良种化,提高水貂皮质量和加
工深度。 1988年,存养量达100万只,年取水貂皮65万张左右,出口供货值5000余万
元。四是花生生产基地。在平度、即墨、莱西县建立“白沙1016”小花生生产基地。
在胶南、 莱西、即墨和胶州建立了大花生生产基地。在即墨建立了年加工能力1万吨
花生的加工厂。除此之外,继续办好大椒干、苹果、芦笋等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利用
资源优势,在莱西和平度建立山楂、葡萄出口生产基地,开拓出口生产新领域。
到1990年,市属县(市)、区的对虾、肉食鸡、生猪和花生、棉花、果品、蔬菜、
芦笋等出口生产基地,已日趋完善。平度、莱西、崂山等县(市)、区的肉食鸡生产,
已从种蛋、孵化、饲养、饲料配套加工到宰杀、冷藏、加工,形成了生产体系。全市
形成对虾、贝类、海参、鲍鱼、水貂、肉食鸡、肉食兔、菜牛、生猪和花生、棉花、
粮食(玉米、地瓜干)、芋头、大椒、果品、蔬菜、芦笋等48处养殖、种植基地。其
中部分基地已形成了深加工出口生产体系,生产出一批出口拳头商品。是年,出口供
货值达2.227亿元,可创外汇46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