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型 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2&rec=20&run=13

青岛市的型煤主要有蜂窝煤和小煤球两种。1985年后小煤球停产, 型煤即指蜂窝
煤。
型煤生产 青岛市的型煤生产始于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 远远早于国内一些大城
市。解放后, 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型煤发展缓慢。1956年以前,大多数是由规模较小
的前店后厂的私营煤店生产和供应小煤球。公私合营后, 开始把型煤的生产、供应纳
入计划轨道。1966年5月,建立大港煤球厂和掖县路煤球厂,生产供应小煤球。
蜂窝煤的生产始于60年代初期,因手工操作,产量极低。后学习北京蜂窝煤生产经
验, 引进“拨锤式”蜂窝机,由两人操作,一天可生产1000余块。以后经过不断改进技
术,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65年蜂窝煤产量为1016吨, 1978年达到10385吨,1985年为
31280吨。全市拥有蜂窝煤原料粉碎生产线2条, 年加工能力合计为6.3万吨;蜂窝煤成
型加工生产点17处(含合作店4处),共有各种设备25台,年加工能力为5.3万吨。由于当
时对使用型煤宣传、推广不够,型煤供应量仅占居民用煤供应总量的8%,烧用型煤用户
仅占供应户数的10%,因此,影响了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1986年,青岛市政府发出大力
推广烧用型煤、减少大气污染的指示,提出三年实现型煤化,达到无黑烟城市的要求。
为实现这一目标,型煤生产本着集中粉碎、分散成型的原则,1987~1989年先后增建了
两条年产6万吨的原料粉碎生产线, 增添了25个成型加工生产点。至1990年底,青岛市
型煤原料粉碎加工能力达到24万吨,型煤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有4条原料粉碎生产线、
32个成型加工生产点。
型煤推广与普及 1987年是青岛市民用型煤推广的第一年, 为达到“三年实现型
煤化”的目标, 青岛市政府成立了型煤发展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副市长秦家浩任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设在青岛市燃料公司。领导小组对全市型煤推广工作实行“统
一领导, 统一计划,统一政策,分工负责,划片包干”。在宣传推广期间,印发烧用型煤
的宣传传单,进行烧用型煤技术表演,在全市巡回宣传,开展烧用技术咨询活动,同时加
大新闻媒体对烧用型煤技术和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搞好型煤
推广的配套工作,青岛市燃料公司积极帮助有关单位修改各种炉灶、茶炉,与市环保局
联合召开改灶技术现场会,并与炉具生产厂家建立代销业务关系,确保市区型煤炉具的
市场供应。市环保局炉具开发公司研制成功的10厘米方型煤炉灶专供饮食服务行业使
用,受到了试烧单位的好评。1987年青岛市烧用型煤户由过去的3万户扩大到5万户;形
成年生产能力12万吨,为青岛市实现三年达到无黑烟城市的要求奠定了基础。1988年,
青岛市进一步加强了推广普及型煤工作,市区使用型煤的居民已达10万多户,占市区总
户数的28%; 销售型煤74551吨,比1987年增长15.2%。1989年坚持保供应、保质量、保
服务与社会联合办型煤相结合的原则,销售型煤169000吨,比1988年增长127%。其中社
会办型煤产销分别达到8.04万吨和2.14万吨, 型煤户普及率增加到45.6%。1990年,全
市销售型煤248523吨,型煤户普及率达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