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办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1&rec=58&run=13

青岛市供销社社办工业始于1951年。当时, 青岛市区主要是手工业。到1955年经
过调整、合并,全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8处,有社员584人,主要行业有木器制作、
木材加工、金属加工、竹器编制和酿造等。1955年手工业合作社独立。1958年随着青
岛市供销社恢复, 青岛肉类加工厂、茂昌蛋业冷藏厂、机械修配厂和颗粒肥料厂划归
青岛市供销社。其中肉类加工厂年加工活猪15万头, 茂昌蛋业冷藏厂年生产冰蛋3000
吨。农村供销社的社办工业,主要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销售,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
主要行业以棉花加工为主,其次是中小农具、糕点、酿造和竹、木器加工业。
1975年青岛市供销社从商业局中分离出来后,加工工业随业务的扩大而逐步增加。
由于棉花收购量的增加,棉花加工业有了新的发展,糕点、酿造及食品加工业也逐步扩
大。根据国家对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的要求, 建立发展了一批废旧物资加工企业。
到1980年,青岛市供销社工业已拥有棉花加工企业6处,废旧物资综合利用加工企业6处,
以及22处基层社兼办的小作坊式的糕点、 酿造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73万元,
完成利税243万元。这期间,虽重视了技术改造,注重走现代工业发展的道路,但仍未能
突破加工工业为扩大购销业务服务的模式。
1982年以后,青岛市供销社按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进行体制改革,在指导思想上突破
了“流通企业不能办工业”的旧观念,供销社工业逐步形成独立的产业,但大多数社办
工业企业厂房破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发展缓慢。1984年,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财
政部、商业部《关于大力发展商办工业》的报告, 进一步明确了供销社发展工业的方
针、政策。随着改革的深入, 青岛市供销社于1985年春在胶南县灵山卫镇召开了“供
销社转轨变型”动员大会。会议要求全市供销社系统一方面按照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扩大生产能力,强化企业管理,一方面逐步将具备一定生产能力和
发展条件, 原隶属于流通单位的生产项目,独立发展成为生产加工企业,使全市供销社
社办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86~1990年,青岛市供销社对社办工业共投资3250万元进行了179项重大技
术改造, 新增生产能力12000万元。至1990年底,全市供销社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39处,
固定资产达5324万元, 产品有15大门类360多个品种,实现工业总产值17600万元(80年
不变价) ,其中产值达1000万元的企业有6处、产值过100万元的有21处,实现利税1020
万元,社办工业已成为供销社经济的重要支柱。
“七五”期间, 随着“TQC”现代管理方法的普及,全员目标管理在各生产企业已
形成制度, 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在全市139个生产单位中,有10个厂定为三级计量
合格企业,2个厂定为省级全面质量管理验收合格企业,3个厂定为市级全面质量管理验
收合格企业,7个厂定为省级和市一、二级节能企业,3个厂定为标准化四级企业,2个厂
获部和省级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称号,3个厂跨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在产品质量方面有
2个产品获部优称号,9个产品获山东省供销社优秀产品称号。
到1990年, 青岛市供销社工业已形成初具规模,行业门类较多,有一定基础和技术
管理水平,与生产、流通、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独特工业体系。
棉花加工业 青岛市供销合作社的棉花加工业, 始于1951年平度县供销社建立的
大驾埠棉油厂。建厂初期, 仅有1个车间设在借用的民房里,其余都是临时搭的草棚。
生产设备有10马力煤汽机1台, 26寸皮辊轧花机22台,实际投产5台,干部、职工80人。
1952年,平度县供销社又在蓼兰建立第二个棉油加工厂,占地面积20亩,干部、职工163
人, 生产设备有40瓦原动机1台、32~36寸皮辊轧花机40台、双箱油压打包机1台、丝
杠榨油机17台。两厂的产品主要供应青岛地区和平度县。
1957年,平度县供销社棉花加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蓼兰棉油加工厂增设了
脱绒、锯齿2个车间,增设100马力中速双杠蒸汽机1台、动力机2台、皮辊轧花机14台、
脱绒机41台, 固定资产发展到36.5万元,总产值达到326.2万元。随着棉花收购量的增
加,1959年,平度县供销社又建立白埠棉油加工厂,年加工能力1500吨。
1970~1971年,在原有棉花代加站的基础上,平度县供销社又先后在于埠、崔家集、
张戈庄、兰底建立了四个棉油加工厂,使平度县供销社的棉花加工业务进一步扩大。
1975年, 平度县供销社棉花加工工业随着业务的扩大而逐步发展。一些手工作坊
式的落后设备完全被淘汰,机械化、自动化设备明显增多,但仍未摆脱单纯为扩大购销
业务服务的模式。
1982年后,随着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的深入,平度县供销社棉花加工工业有了新的
发展。1984年, 蓼兰、大驾埠、白埠、于埠、崔家集、兰底六处棉油加工厂分别改称
平度县第一至第六棉油厂,实行独立核算。到1990年底,全市6个棉花加工企业,年加工
能力为4万吨皮棉。棉花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 绒棉比例达到13%,出油率稳定在16%
以上, 并突破长期产品单一的局面,以轧花、剥绒、榨油为依托,兴办起棉纺织、浸出
油、饲料加工、家禽饲养等以棉花副产品为原料的深加工生产车间或附属加工业, 逐
步实现了综合经营,企业优势得到发挥,经济效益得以提高。1990年实现工业产值6049
万元,完成利税528万元。
棉纺织业 1985年,平度棉花调拨销售困难,同时为了发展供销社当地的商办工业,
平度县供销社根据平度县人民政府的规划筹措, 在第一和第四棉油加工厂增设纺织车
间。到1990年底,全系统有1万纱锭棉纺车间1个、针织车间3个、丝织车间1个,有各类
织机156台, 主要产品有21支、32支棉针织品,67英寸棉白布,丝绸及毛巾系列制品,实
现工业产值894万元。
食品加工业 70年代开始, 青岛市供销社系统在原来糕点、酿造手工作坊式生产
的基础上, 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工艺改革等手段,新发展了
一批门类繁多的食品加工厂。至1990年,全市供销社食品加工厂已达到35处,涉及到糕
点、果脯、花生制品、山楂片、饮料、水产品、肉制品等行业, 除供应国内市场消费
外,还有部分产品出口。1990年工业产值达4015万元,占全市供销社系统工业产值的23
%。
化工工业 1986年,在平度县汽车修配厂的基础上,平度县供销社组建了有机化工
厂, 引进糠醛生产设备一套,年生产能力1000吨。到1990年,平度有机化工厂通过不断
的技术改造,已能消化玉米芯原料16000吨,年生产糠醛1467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730万
元,占全市供销社系统工业产值的10%,创利税84万元。其中产品出口1073吨,创外汇80
万美元。
服装加工业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 青岛市供销社所属社办工业转向综合经
营的发展路子,除继续搞好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具有供销社特色的生产加工体系外,还注
重开拓农村中低档服装的广阔市场, 形成从设计、制版、裁剪、加工、制做、整烫包
装的服装生产体系。1990年已发展服装加工业13处,年工业总产值1203万元,占全市供
销社系统工业产值的7%。
废旧物资加工业 70年代以前以收购、挑选为主的废旧物资加工业,经过“七五”
期间的技术改造产品向深加工发展, 形成压块、冶炼、铸造到产成品的一条龙生产体
系。至1990年, 全市有废旧物资加工企业14处,完成工业总产值1200万元,占全市供销
社系统工业产值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