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第三面粉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0&rec=67&run=13

青岛第三面粉厂占地13276平方米, 职工283人。企业固定资产原值396万元。该
厂始建于1926年,原是私人组建的双蝠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建厂初期,设备及工艺比
较落后,日产面粉1500袋(每袋22公斤)。“七七”事变后,为了垄断面粉工业,保证
日军军粮供应,日本不择手段地对青岛面粉业进行掠夺,起初以三井收买公司的名义
收买双蝠面粉公司,遭拒绝后,又以不给粮食加工相威胁,强迫与其合作,使公司濒
临破产,在青岛市市长赵琪的支持下,又把烟潍公路局长和胶济铁路局长赵蓝田和大
队长方瑾生等人拉入公司任股东,才使公司赖以生存,得以发展。
1945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 军阀官僚又企图吞食双蝠面粉公司。双蝠
面粉公司又将济南市市长王崇玉和参议员徐加俊拉入公司当上了常务董事和董事,才
使企业避过危机。
青岛解放后,为了保障企业的安全,青岛市人民政府即派员进驻公司,加强对企
业的管理和恢复生产,公司仍属私人经营。
1950年后,开展了以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
实现了原料入仓、净选、除尘风力化,产品过磅自动化,成品打仓、缝口、入库、出
库机械化,整个生产形成一条龙连续自动化作业线,机械化程度由23%提高到79%,提
高劳动生产率38.9%。
1951年,人民政府发现双蝠面粉公司存有敌产,派人协助组成临时清理委员会,
没收了汉奸和反革命的股权,归国家所有,作为公股处理,共计有公股资金187292万
元(旧人民币),占股权的55.74%,私股资金148708万元(旧人民币),占股权的44.26%。
同年12月召开股东大会, 成立了新的董事会。 至此,公司正式实行公私合营,改称
“公私合营青岛双蝠面粉厂”。实行公私合营后,企业根据国家计划按照政府下达的
生产任务组织生产,面粉产量不断提高。1953年提高到8100袋,其主要产品是“双蝠”
牌标准粉、生产粉、全麦粉。
1959年, 制粉由挖斗提升改为气力输送,产量由80袋/小时提高到210袋/小
时,气力输送的改造成功,降低了粉尘的浓度,净化了生产环境。同时每年为企业增
加利润18万元, 节电50万度、价值3万元,为山东省内面粉工业采用气力输送提供了
测定资料和经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厂大搞企业整顿,挖掘企业潜力。自1980年1月1日
起,该厂生产特一粉和四等粉,在市粮食局的统一安排下,生产成品由厂负责按计划
销售,直接与使用单位结算。由于实行了价拨自营,更好地发挥企业内部自主权,进
一步搞活了企业,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1983年该厂
改革生产工艺,加强了管理,提高了出粉率,特一粉出率由原来的47%提高到57%,全
年增加利润20万元。1985年又利用设备大修的机会,进行短粉路工艺提高特一粉出率
的工艺改革,使出粉率由57%提高到65%,增加了产量,降低了成本,年获经济效益57
万余元。1982~1985年该厂利润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1983年企业整顿,为合理安排富余人员,建立挂面车间。该厂生产的精粉麦胚挂
面属全国首创,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良产品;1987年获部优产品称号;1988年在首届
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银质奖,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青岛食品”。挂面车间的建立,
为该厂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4年,该厂引进了“短粉路工艺小麦胚的提取和应用”技术,使小麦提胚量达
到0.2%, 纯度达到85%。于1985年通过山东省粮食局的技术鉴定,填补了山东省的一
项科研项目空白,为国内短粉路提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麦胚的综合利用创造了条
件。
为不断满足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精细加工的要求,1987年12月经全面考察、科学论
证,决定停产,对延用60余年的生产设备、厂房等进行了更新改造。改建扩建食品车
间为5层,内安装日产15吨挂面设备1套,其工艺为湿风干式,烘干道传动形式为钢丝
绳,年产量达45000吨,年产值288万元,年实现利税76万元。经过更新后,制粉生产
主要设备有MY600型、复式油压磨粉机12台、八仓和六仓高方筛各2台,并配有清粉机、
打麸机等辅助设备。其生产工艺为: 四皮、六心、二渣;清理工艺为:三筛、一打、一
擦、 二去石、二磁选、二润麦。日处理小麦150吨、年加工量4500吨,年产值1600万
元, 年利润200万元,并能基本解决青岛市特一粉供应及营养食品花色品种问题,成
为青岛市面粉行业骨干企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