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 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0&rec=36&run=13

1891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后,粮食市场贸易活跃,但无官方粮食管理机构。德国
侵占胶澳后,1898年,德国胶澳总督府在各区设专人征粮、征土地税。日本第一次侵
占青岛后,于1917年成立青岛粮食杂货组合和中日联合经营花生、花生油的青岛取引
所物产组合。
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岛,成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设专人管理粮食进口、
销售和平抑市场粮价。1925年成立青岛粮秣代办处,专门办理筹给军粮。1929年5月,
根据南京国民政府通令, 由青岛接收专员公署社会局管理粮食事务。1931年1月,社
会局设粮食管理处, 管理粮商粮贩、粮食进口检查。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
后,设立华北兴亚出张所,设专人管理粮油贸易同业工会等事宜。翌年,日伪青岛特
别市公署社会局厚生科设需给股统管青岛市的粮油调节储存。1941年组建粮食调节委
员会, 成立惠民社和青岛市杂粮廉配事务处,管理粮食配给工作。1943年6月,伪青
岛特别市政府成立粮食管理分局。1944年,日伪当局为直接控制粮食而取消惠民社和
青岛杂粮廉配事务处,由华北粮食公社取而代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
政府粮食部在青岛设立粮食部青岛特派员办公处,同年11月成立青岛军粮筹购委员会。
1946年1月成立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青岛储运局, 市政府社会局增设粮食调节室。同
年6月撤消粮食部青岛特派员办公处和青岛军粮筹购委员会。 7月1日成立山东省田赋
粮食管理处青岛储运处, 专供军队粮秣。1948年成立青岛民用粮调配处,同年4月南
京国民政府山东省田赋粮食管理处随山东省政府由上海迁至青岛,驻太平路75号前山
东省田赋粮食管理处青岛储运处旧址,下设田粮科、购储科、总务科和秘书室、人事
室、督导室、会计室,另外辖馆陶路仓库、郭口路仓库、雒口路仓库3个仓库。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山东省田赋
粮食管理处,成立了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粮部粮食处。并先后在市内市郊成立了
5个粮库: 第一粮库位于市北区馆陶路34号,第二粮库位于台东区郭口路(国民小学旧
址) ,第三粮库位于市南区观海路24号,第四粮库位于沧口大马路,第五粮库位于四
方区嘉禾路44号,李村分库位于李村镇,并配备干部专门负责全市部队、居民粮食的
供应、运输、保管工作。同时成立青岛市粮食公司(后改为中国粮食公司青岛分公司)。
同年9月,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指示,将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粮部粮食处改为山
东省粮食局直属第二分局, 编制30人。分局下设秘书股、调保股、供应股、会计股4
股, 以及青岛、潍坊两个办事处。市内粮站编制54人。1950年3月,取消了青岛、潍
坊两个办事处。 6月,山东省粮食局直属第二分局改为青岛市粮食分局,在行政上受
市政府领导,为市政府组成部门之一,在财务上仍隶属山东省粮食局。为理顺工作关
系,将调保与供应合为供调科,成立了仓储科。10月供调科内成立加工组,该组为加
工管理机构,负责全市的粮食加工工作。1950年底,全局共设秘书、会计、仓储、供
调4科, 编制43人;下辖4个粮库,共104人,其中第一粮库37人、第二粮库35人、第
三粮库15人、第四粮库17人。
1951年2月,青岛市粮食分局改为青岛市粮食局,所设科改称股。1952年5月26日,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压缩机构编制的要求,青岛市粮食局人员调整为局内20人、所属
粮库69人(包括崂山粮库11人),合计89人。同时,将仓储、供调两个股合并为调保股。
8月18日,青岛市粮食局迁至龙口路39号办公。
1953年2月10日, 青岛市粮食局与中国粮食公司青岛分公司合并,成立青岛市人
民政府粮食局, 为青岛市政府职能部门之一,并迁往辽宁路284号。至此,结束了青
岛市解放以来存在两个粮食部门的历史。当年,全局编制人数为250人,局内设秘书、
人事监察、计划、财会、储运、购销6个科,下辖5个粮库、1个门市部、1个办事处。
为了减少机构层次,节省人员,将原机构下属19个单位合并为13个单位。原仓储、调
运两个科合并为储运科,原加工、经营两个科合并为购销科,原第一、第二粮库合并
为第一粮库,原第三粮库改为第二粮库,原第四、第五粮库合并为第三粮库,原第六、
第七粮库合并为第四粮库,原台东、市北两个门市部合并为一个门市部。同年12月,
市内六区成立中心粮店。
1954年1月29日, 成立崂山郊区人民政府粮食局,同时撤销第五粮库,编制人员
为25人。该局负责辖区内的粮食统购统销、仓储调运及供应等任务,接受双层领导,
行政由郊区政府负责,业务直属市粮食局。该局下设会计、仓储、业务3个组。同年,
撤消青岛市粮食局沧口办事处, 改为青岛市人民政府粮食局第五粮库。12月2日,根
据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复,粮食系统行政编制名额定为160人,企业编制名额为170人,
共计330人。市粮食局设有人事、秘书、计划、财务会计、加工、购销、储运7个科和
监察室、私商改造办公室,下辖第一、二、三、四、五粮库以及防治组和崂山郊区人
民政府粮食局。
1955年,青岛市粮食局增设6个区粮食科,分别为: 台西区粮食科5人、市南区粮
食科6人、 市北区粮食科5人、台东区粮食科6人、四方区粮食科6人、沧口区粮食科6
人, 行政上均受各区人民委员会领导。9月,市内各区人民委员会粮食科同各区中心
粮店合并成立各区粮食分局,并归属青岛市粮食局管辖。同年,按照山东省人民委员
会指示精神,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将青岛市轻工业局所属国营第一面粉厂、第二面粉
厂、第三面粉厂、国营利丰面粉厂和公私合营双蝠面粉厂、国营青岛碾米厂等企业划
归粮食部门管辖。随后,市粮食局办公地址迁至中山路183号。1956年春迁至陵县路2
号。
1956年6月, 青岛市人民政府粮食局改为青岛市粮食局,下设科室又增加保卫科
达到8个科室。4月,粮食部、商业部决定,中国油脂公司青岛分公司划归青岛市粮食
局, 其所属15处公私合营油店、20处食油经销店划归各区粮食分局。5月,青岛工会
所属工人制粉厂、青岛染织工业局所属实业棉织厂淀粉车间划归青岛市粮食局。同时
将地方国营青岛碾米厂改为青岛市粮食局碾米厂,原地方国营青岛第一、第二、第三
面粉厂分别改为青岛市粮食局第一、第二、第三面粉厂,接收染织工业局的淀粉车间
改为青岛市粮食局淀粉厂。为了适应对私营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青岛市成
立了面粉工业公司。6月19日,将青岛面粉工业公司改为青岛市粮食工业公司。之后,
又陆续成立了中国粮食杂品公司青岛市公司和中国饮料公司青岛市公司。市粮食局机
构逐渐扩大,局内设8个科室,下属6个分局、1个崂山郊区粮食局、6个粮库 (新增建
沙岭庄第六粮库) 、4个公司(粮食工业、油脂、杂品、饲料)。管理人员分布为:市局
96人,6个分局(包括下属112个粮店) 302人,6个粮库124人,粮食工业公司47人,油
脂公司102人,粮食杂品公司27人,饲料公司18人,崂山郊区粮食局13人。
1957年, 市粮食局内设9个科室,行政编制57人。市局直属11个单位,管理人员
299人。其中6个粮食分局行政编制38人,粮食储存站48人(下属6个粮库) ,粮食供应
站34人(下属6个区站) ,粮食工业公司44人(下属10个加工厂),饲料公司28人(下属3
个供应店),油脂公司107人(下属3个油库和1个食油供应分理处)。
1958年,粮食储存站、粮食供应站、粮食工业公司、饲料公司、油脂公司全部撤
销, 其业务工作全部纳入市粮食局。6个区粮食供应站均合并于所在区粮食分局。所
属6区粮食分局的118处粮店、13处油店、8处粮食加工厂划归所在区人民委员会管辖。
第一、第二粮库合并为第一粮库,负责台西、市南、市北的粮店供应;第三、第四粮
库合并为第二粮库,负责台东、四方的粮店供应;第五、第六粮库合并为第三粮库,
负责沧口的粮店供应。市粮食局及时增设储运和工业两个科,各业务科直接管理各粮
库和粮油加工厂、 各粮食分局的业务工作。翌年9月,划归给区人民委员会管辖的单
位,又复归青岛市粮食局领导。同时成立了机械制造修配厂,不久该厂便划归山东省
粮食局管辖。1959年,市粮食局内设科室达到10个 (新增市镇供应科、农村购销科、
油脂管理科3个科)。市局直属单位为:崂山郊区粮食局,市内6个区粮食分局,第一、
第二、第三粮库,第一、第二、第三面粉厂,双蝠面粉厂,同利麦片厂,天祥淀粉厂,
沧口粮食加工厂,基建工程队,油脂拨交组。之后,青岛市轻工业局所属的青岛植物
油厂、信立油厂移交给市粮食局管辖。1960年,青岛市粮食局直属机构又增加两个植
物油厂、3个县粮食局(1958~1960年间即墨、胶县、胶南三县粮食局业务工作划归青
岛市粮食局管辖) 。1961年,市粮食局人员编制由1960年的74人减为65人,科室也缩
为8个。 同年,崂山郊区改为崂山县,随之,崂山郊区粮食局亦改为崂山县粮食局,
在业务上仍隶属于青岛市粮食局。
1962年,青岛市根据山东省粮食局精简机构的要求,在保证全市粮油供应的前提
下, 撤销了城阳榨油厂、振华面粉厂、崂山加工厂、同利麦片厂4个单位,将信立油
厂合并于植物油厂。 8月4日,将台西、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6个区的粮食
局改为“青岛市粮食局××分局”,改名后,各分局分别成立了秘书、业务、财会计
划3个股。 分局所属国营粮店改为“国营青岛市××区××路粮店”,公私合营粮店
改为“公私合营青岛市××区××路粮店”。各粮食分局的行政、业务仍直属市粮食
局领导,党、团、工会组织仍属所在区委领导,所属粮店干部、职工的管理实行市粮
食局主管和各区委协同管理的办法。分局和店经理以上干部的任免、处理、调出的权
限均属于市粮食局。
1963年3月, 按照区划调整,原台西粮食分局撤销,单位和居民用粮供应分别划
归市北和市南分局。市粮食局内部科室也作了调整,撤销储运科,并成立青岛市粮食
局储运站,为企业编制,共21人。各粮食分局新设人事监察股,为行政编制。成立青
岛市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四方区、沧口区粮食供应站,为企业编制,共113人,
各站分别设秘书股、业务股、财务计划股。各粮库在原有秘书股、会计股、转运股基
础上,增设人事保卫股。第一和第二面粉厂、植物油厂、公私合营双蝠面粉厂均设行
政科、人事保卫科、业务科、供销科、生产计划科。
1966年,青岛市粮食局下设科室扩大到14个,共67人,分别为秘书科12人、工业
科9人、购销科11人、计划科6人、财务科5人、劳资科5人、组织科3人、干部科3人、
监察科2人、宣教科3人、团委2人、保卫科3人、秘书1人、工会2人。
1967~1973年, 青岛市的粮食机构有所减少。1973年,粮食机构共有219个。其
中:粮食行政部门7个,包括青岛市粮食局和6个县粮食局;粮食商业企业192个,包括
城市粮店162个、农村粮管所13个、农村粮站8个、粮油仓库8个、转运站1个;交通运
输队1个;粮油工业企业11个,包括粮食加工厂7个、油脂加工厂1个、粮油机械厂3个;
其他附属机构8个。 设在市区及市郊的有187家,设在县城的有6家,设在县城以下的
有26家。
1979年,根据中共中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城市区委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商业和
各项服务事业上、抓好人民生活的精神,7月1日青岛市粮食局将市内五区粮食分局及
所属粮店下放给各区管理。 各区粮食分局均改名为“青岛市××区粮食局”。5个区
粮食局共有人员2049名,其中干部292名,职工1757名。5个区局下设175个粮店(市南
39个,市北30个,台东35个,四方32个,沧口39个)。各区粮食局都设有政治办公室、
行政股和业务股。 基层有中心店和粮店,每个中心店管辖6~10个粮店不等,各粮店
和中心店都不属独立核算单位,由各区粮食局统一核算。同年,即墨、胶县、胶南三
县粮食局的业务工作又重归青岛市粮食局管辖,同时成立黄岛区粮食局和青岛市粮食
转运站,均属市粮食局领导。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机构发展迅速。至1979年底,全市粮食系统机构
总数达到309个,比1973年增加90个,人数为7797人,比1973年增加2690人。1980年,
全市粮食系统机构总数增加到334个,共8123人(市区机构为195个,人数5191人)。其
中: 粮油行政管理机构11个;粮食商业企业合计307个,包括企业管理机构1个、企业
经营机构296个、 附属加工生产机构10个;粮油工业企业合计12个,其中粮食加工机
构7个、 油脂加工机构3个、机械制造1个、其他加工机构1个;交通运输机构3个;基
建维修机构1个。
1980年以后,随着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扩大,粮油议购议销越搞越活,
范围越来越大, 数量越来越多。1981年3月,成立青岛市粮油议价购销公司,编制20
人, 下设业务、财务两个部门。随后,即墨、胶南、胶县3个县也成立粮油议价购销
公司,每县为10人,各县所属粮管所视任务的大小设一定数量的业务人员承办议价粮
油业务。市内五个区和崂山县建立了议价粮油经营部,每区5~8人,市区还设立了一
定数量的议价粮油门市部。黄岛区在区局业务部门设专人负责议价粮油业务。青岛市
粮油议价购销公司隶属市粮食局领导,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各县、区的粮油
议价购销机构实行直接业务领导,各县、区的粮油议价购销机构在财务上亦独立核算,
单独报账。
为加强对职工教育工作的领导,1981年11月,青岛市粮食局重新调整职工教育委
员会, 成立由11人组成的职工教育委员会,并于12月成立了职工教育科,编制3人,
负责全市粮食系统近万名职工的教育工作。翌年,各县、区粮食局(除黄岛区外)均设
立了职工教育股, 配备专职干部2~3人,列企业编制。1982年2月,成立了青岛市粮
食局职工学校,教职员工编制为30人。
1983年,青岛市粮食系统机构数由1980年的334个发展到412个。10月,莱西、平
度两县粮食局的业务工作也划归青岛市粮食局管辖。1984年,市粮食局下设职能部门
逐步增多,人员编制为62人,实际达到103人,下设科室达到18个,有办公室、纪委、
宣传科、组织科、教育科、保卫科、财务科、劳工科、城镇供应科、农村购销科、储
运科、工业科、科技科、基建科、武装部、团委、工会、军供站。市粮食局直属单位
达20家, 有3个粮库、第二和第三面粉厂、植物油厂、淀粉厂、食品厂、挂面厂、粮
油电器厂、饲料加工厂、转运站、物资供应站、汽车队、基建队、装卸队、粮科所、
饲料公司、议价公司、职工学校。
1985年, 市粮食局对科室职能部门进行了压缩, 由18个改为11个,包括秘书科
(14人) 、组织科(7人)、宣传科(5人)、纪委(2人)、团委(2人)、工会(4人)、财务科
(7人) 、基建科(3人)、购销计划科(12人)、储运科(10人)、工业科(10人)。3月,将
军供站改为青岛市军队粮油供应站,隶属第二粮库,市局负责计划管理工作。并成立
了青岛市粮油食品技术开发公司,隶属市粮食局领导,内设秘书室、设计室、业务室
3个职能部门。8月,根据山东省粮食局的要求,鉴于大部分粮油品种已经退出统购统
销,为扩大粮油经营范围,搞好粮油商品流通,将青岛市粮油议价购销公司改为青岛
市粮油贸易公司, 其工作性质不变。8月9日,市内5个区粮食局又从区政府划回市粮
食局领导,并改名为:青岛市粮食局××分局。
1986年6月26日, 山东省政府批复同意在青岛市粮食职工学校的基础上建立青岛
市粮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设粮油仓储、粮食加工两个专业,招收初中毕业文化程度
的职工,学制三年,全脱产。该校由市粮食局主管,面向青岛、烟台、潍坊、临沂地
区招收。7月,将第一面粉厂筹建处 (原为改造第三面粉厂和第三粮库加工厂而成立)
更名为第一面粉厂。 8月,撤销市粮食局基建队。当年,市粮食局的直属单位达到27
家。
国家对青岛实行计划单列后,市粮食局的机构设置由科改处,下设办公室、组织
人事处、宣传处、纪委、购销计划处、工业处、储运处、科技教育基层处、财务基建
处、审计处、劳动工资保卫处、工会、团委共13个。
1990年,全市粮食系统机构总数为568个,人员17318人。其中,行政管理机构14
个。粮油商业企业506个,内有企业管理机构45个;企业经营机构461个,包括粮油仓
库、转运站12个,粮油购销机构162个,议价购销机构9个,零售商业278个 (粮店249
个,粮油食品店10个,议价粮油零售店6个,饲料店13个) 。交通运输企业5个。粮油
工业企业33个, 包括企业管理机构1个,加工生产企业32个,其中粮油加工12个、油
脂加工5个、饲料加工8个、食品加工4个、机械制造和修配等3个。独立核算的其他单
位1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