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油料加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0&rec=21&run=13

油厂 1917年11月,日本人三宅训六创办东和油坊(今辽宁路85号)。1918年,日
本人创办三井油坊(今辽宁路90号) 。同年6月,三菱株式会社青岛支店创办三菱油坊
(今辽宁路98号)。1919年东洋制油公司开工。1920年,中国商人在云南路创办兴成油
坊。 同年1月,日清制油株式会社青岛出张所开工。同年投入生产的还有宝盛公司油
坊。1922年2月,日本人峰村正三创办峰村油坊(今华阳路34号) 。同一时期投入生产
的还有青岛制油株式会社、 山东制油株式会社、 高桥商会工厂、泰利商会工厂等。
1923年,中国人创办福聚永油坊、复来兴油坊。翌年,又开办了汇泉油坊。1929年,
创建顺聚成油坊、海丰油坊。至1931年,青岛市家庭式榨油作坊共有22家,资本28.6
万元,另有日本人开设的油坊6家。
1933年,中国人开办的油坊有28家,香油作坊5家。日本人开设的油坊5家,全部
生产花生油。 其中,吉泽油坊资本30万元,工人50名,电动机1台;东和油坊资本50
万元, 工人100名,电动机1台;三菱油坊资本10万元,工人30名,电动机1台;大杉
洋行制油厂资本100万元,工人33名,电动机1台;峰村油坊资本50万元,工人100名,
电动机3台、柴油机3台。翌年,青岛市油坊发展到大小40余家,规模较大的有21家。
其中中国人经营的有16家, 以昌兴油坊规模为最大。1934年减至12家,共有职工105
人,资本4.11万元,年产值36.4万元。这些小厂家中,一种是专营榨油,终年生产;
一种是兼营的, 冬季榨油,夏季停产从事他业。1935年,峰村油坊拖欠汇丰银行100
余万元, 无力偿还,汇丰银行将油坊作为自营,聘任美籍商人为经理,历时3年,仍
无起色,复由峰村正三赎回,其赎金仅为汇丰银行放款的十分之一,后将该油坊又卖
给东和油坊,更名为第二榨油厂。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青岛市市长沈鸿烈撤离青岛
之前,下令炸毁东和油坊,共炸坏8台机器,后被日本人修复设于第二榨油厂,翌年6
月投入生产。1938年,日本人在沧口创办东华炼油公司(今沧口区衡阳路1号) 。1939
年日本人开办新兴油坊(今广饶路1号) 。同年中国人开办的油坊有31家,1940年发展
到37家。1945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粮食部粮政特派员办公处接收日伪粮油组织及工
厂后改东和油坊为第一花生油厂,三井和新兴油坊合并为第二花生油厂,三菱油坊为
第三花生油厂,东华炼油公司为中国植物油料厂。1946年成立中国食油公司,集中管
理3个花生油厂。1948年,齐鲁股份有限公司接管中国食油公司3个花生油厂,将第一、
第二花生油厂合并易名为齐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第一植物油厂,第三花生油厂易名为
青岛第二植物油厂。 后因原料不足,两厂于同年2月合并为青岛植物油厂。同年,中
国银行在小港二路2号建小港油料厂。
这一时期中小油坊情况也有所变化。1935年青岛市有35家油坊,其中33家是合资,
资本最多的是福厚德油坊,为36万元,其次是东合、福仁、协隆、义聚源等油坊,资
本都在10万元左右,一般业户的资本都在3~6万元之间。1946年,参加青岛市油坊工
业同业公会的有39家,资本最多的是新顺福油坊,为500万元,金城油坊400万元,其
余都在200万元以上。翌年,通货膨胀加剧,货币贬值加速,新顺福油坊的资本变成1
亿元。1948年参加青岛市油坊工业同业公会的有34家,实际油坊更多,其中新顺福、
德源、义聚源、丰记、德昌祥、双兴号、仁茂、裕兴等油坊一昼夜最多可榨0.8~1万
斤花生油。
青岛解放后,山东省人民政府生产部齐鲁企业公司接管齐鲁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植
物油厂,命名为齐鲁企业公司植物油厂,下设3个分厂:华阳路34号和辽宁路85号为第
一分厂,辽宁路90号为第二分厂,辽宁路98号为第三分厂。同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工
商部青岛贸易公司接管官僚资本经营的益中油厂(今小港一路3号) ,命名为中国油脂
公司青岛油料第一厂;接管中国植物油料厂(沧口楼山后234号) ,命名为中国油脂公
司青岛油料第二厂。至1949年底,私人经营的油坊有41户,1950年增至44户。
1951年,山东省工业厅将齐鲁企业公司植物油厂更名为国营青岛植物油厂。同年
末,将国营青岛植物油厂移交青岛实业公司管辖,1952年易名为青岛实业植物油厂。
同年,将其所属第一分厂厂址(华阳路34号、辽宁路85号)划归国营青岛第六橡胶厂。
同年12月1日, 中国油脂公司青岛油料第一、第二厂并入青岛实业植物油厂,其中,
油料一厂仅并入全部榨油设备及所有职工,厂房、仓库未移交。青岛实业植物油厂调
整辽宁路90号为一分厂,辽宁路98号为二分厂,沧口楼山后为三分厂。1954年前,青
岛植物油厂生产实行部分自营和代加工。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改为代油脂公司及粮
谷油脂进出口公司代加工,收取加工费。除完成油脂加工生产任务外,1950年还为支
援抗美援朝战争增加了饼干生产。1956年第一季度,私营企业青岛益泰油坊、久新油
坊将全部榨油设备及职工并入青岛实业植物油厂。私营新顺福油厂、裕丰德油坊合并
为公私合营新顺福油厂。信立、同丰合、同昌、丰记、瑞太、联大油坊合并为公私合
营信立油厂。公私合营东海油厂迁往外地。1958年,青岛实业植物油厂二分厂 (辽宁
路98号) 厂房、仓库移交针织二厂(今青岛针织三厂)。1959年,公私合营新顺福油厂
并入青岛实业植物油厂,改名为青岛实业植物油厂二分厂。同年末,青岛市轻工业局
将所属植物油厂移交青岛市粮食局管辖,更名为青岛植物油厂。1961年,植物油二分
厂(原公私合营新顺福油厂)的设备、人员调往荣成崖头。1962年10月,公私合营信立
油厂并入青岛植物油厂,为植物油厂二分厂,其设备迁入辽宁路90号,厂房、仓库移
交青岛食品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的贯彻,生
产转轨变型,由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拓宽市场,除完成经营价拨任务外,还开展
议价经营花生油,以满足市场和人民生活的需要。1984年春,青岛植物油厂分为两个
厂,辽宁路90号为青岛植物油厂,楼山后二车间为青岛植物油分厂。
1986年,青岛植物油厂的浓香花生油车间实施更新改造计划。经市经委批准,工
程总投资600万元, 分三个阶段改造,第一阶段拆除旧楼及圆筒库,扩建综合楼,维
修车间;第二阶段建造榨油、清油、冷冻车间及辅助配套工程;第三阶段建造花生仁
低温贮存库及辅助配套工程。1988年完工后,设备及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年生产
能力由5000吨提高到8000吨,产品全部出口,增加产值730万元,新增利润137万元,
形成了浓香花生油、特级花生油、一级花生油、生油、豆油等系列产品,其中“长生
牌”浓香花生油出口香港、澳门、东南亚,年出口量为5000吨,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银
质奖、金质奖,商业部优质产品金质奖等多种奖项。1989年成立青岛植物油公司,与
植物油厂实行同一机构、两块牌子,除保留植物油厂原业务经营范围外,又增加进口
豆油和其他油脂的接运、储炼加工和调拨运输任务。至1990年,青岛市共有油厂6家,
油脂加工总产量达31009吨,其中,花生油为29721吨、大豆油为1263吨,其他为25吨,
产值总计1.39亿余元。
制油设备 青岛解放前的油坊油厂加工设备都很简陋,主要设备有石碾、蒸炒锅、
人力木榨和铁榨等。随着新式油厂的出现,机械制油逐渐发展起来。机械榨油机大多
为日本人开设的油坊所使用,主要是美国、德国、英国生产的螺旋榨和水压榨。
青岛解放初,除少数几处油厂使用动力螺旋榨和水压榨外,其他油厂仍使用笨重
落后的人力铁榨和火炕烘胚。
青岛市大规模的油脂工艺设备改造自1956年开始。1956年,青岛植物油厂建成了
山东省第一座“罐组式”浸出油车间。至1968年,青岛市使用人力榨油机的油厂全部
改用动力螺旋榨油机和平底炒锅配套,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至80年代,全市各油厂大
多采用浸出法制油工艺设备,原来使用直接火炒锅的榨油厂均换用介质油供热设备。
1984年,青岛植物油厂有200型榨油机11部,蒸锅3台,平转浸出机1台,轧胚机5台,
冷凝器10台,滤油机11台,空气压缩机5台,6.5吨蒸汽锅炉1台,6吨蒸汽锅炉1台,4
吨蒸汽锅炉2台,800吨圆形大油罐2个,700吨、600吨、400吨圆形大油罐各1个,100
吨圆形大油罐3个。
1990年,青岛市制油机械共有258台,其中,剥壳(脱果) 分离设备12台、软化设
备1台、 压坯设备11台、蒸炒设备20台、榨油设备36台、浸出设备87台、精炼设备91
台。 植物油车间12个,其中浸出车间6个、香油车间2个、炼油车间4个,均属全民所
有制工业企业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