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粮油储存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0&rec=14&run=13

储存 青岛解放后,市军管会非常重视粮食安全运输和储存,调动部队实行粮食
武装押运,粮食储存武装警卫,昼夜值班。由于运输通畅,运入市内的粮食越来越多,
国营粮库全部储满,又租用一部分私人粮仓储粮,剩余粮食分别储存在委托加工的工
厂仓库。 此时少数不法厂商乘储存粮数量大、 手续尚不完备之机,盗卖国家粮食。
1949年11月查出私营磨坊盗卖国家委托加工小麦18余吨。随后,各储粮单位相继建立
出入库手续,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堵塞漏洞,保证粮食安全。1952年,按照“防重于
治” 的原则,建立伏季粮食每7~10天化验一次的制度,保管员要学会长杆温度计、
干湿计和薰蒸的护粮法,建立“每三天一小扫、七天一大扫”的扫仓制度。另外利用
零下7℃的气候进行低温杀虫, 并创造了周边用秫秸、土块引虫潜入的方法,集中除
治后虫害比1951年减少70%。 随着国营粮库修缮和扩建,逐步将粮食全部储存在国营
粮库。1955年存粮57.5万吨,比1954年增加3.68%,支出近47.45万吨,比1954年增加
0.47%,全年每个保管员平均保管粮食4166.5吨;调入粮食近25.73万吨,比1954年减
少2.89%,调出粮食6.75万吨,比1954年增加6.76%。
1970年7月,本着平战结合、立足于战争的原则,疏散战备粮2万吨,除储满崂山
县国库外,还分别储存在远离市区和沿海的12个公社81个生产大队的141座624间仓房
里。 1980年1月,青岛市粮食局制定青岛市粮油安全储存水份标准试行意见。其中,
粮食油料储存安全、半安全水份标准规定:小麦、瓜干为12.5%、12.6%~13.5%;大豆、
玉米、 谷子、稷子、小米为13%、13.1%~14%;草大麦、米大麦、大豌豆、高粱、豇
豆、红小豆、绿豆为13.5%、13.6%~14.5%;晚粳稻谷为14.5%、14.6%~15.5%;花生
仁、 油菜籽为8.0%、8.1%~9.0%;花生果为9.0%、9.1%~10.0%。超过半安全水份标
准为危险粮食油料。油脂储存安全水份、杂质、酸价标准规定为: 花生油、豆油、小
磨香油、菜籽油依次为0.2%、0.2%、4%(半安全标准分别为0.25%、0.25%、4.1%~5%);
芝麻油安全标准依次为0.3%、0.2%、5%(半安全标准为0.3%、0.3%、5.1%~6%);精炼
棉籽油安全标准依次为0.1%、0.2%、1%(半安全标准为0.1%、0.1%、1.1%~2.0%)。超
过半安全标准为危险油脂。
1984年, 青岛市粮食库存数量达到高峰, 共储存粮食63.2万吨,后逐年下降。
1987年年末库存开始回升,至1990年底库存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库存73.3万吨,
其中:小麦33.9万吨、玉米22.2万吨、大豆1.7万吨、面粉2.5万吨、大米1.6万吨、油
料6.5万吨,其它杂粮4.9万吨;油脂库存1.7万吨。露天垛413个、存粮10.9万吨,临
时存粮点17个、 存粮1.5万吨。科学保粮数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双低储粮10.9万
吨,低氧储粮15.3万吨,低温储粮7.2万吨,机械通风储粮6.8万吨。
虫害防治
清洁卫生防治法 青岛自建立粮库之初即开始使用清洁卫生法防治害虫。一是制
定卫生制度,每周一次大扫除,平时经常保持;二是对仓房内部进行掏、刮、刷、洗、
堵等工作,做到六面光;三是地面铺油毡、垫沥青、打水泥,保持平整、光滑、防潮、
防鼠、 防霉变;四是仓库内外不存垃圾、污水、杂草,使虫鼠无藏身之地。1952年4
月,为防止美国撒布细菌,全市粮库加强内外清洁卫生检查,开展捕鼠活动,共捕鼠
6700余只;对粮油装具彻底消毒,全部洗刷,杜绝害虫感染和异味污染粉刷墙壁,保
持仓房内外整洁。清洁卫生防治法沿用至今。
机械物理防治法 1952年1、 2月份,青岛市气温下降到零下7℃,全市粮库抓住
有利时机,开展低温冷冻杀虫。各粮库适时开窗冷冻潜伏在粮食中的虫子,冷冻装具、
用具,杀虫灭菌效果良好。每到春秋干燥低温有风的季节,通风散热,驱温除潮,倒
仓去杂, 降低粮食水份,抑制菌虫繁殖。同时,在粮垛上,扒沟散热、摊晾,每隔1
~2日,重复堆好扒平,使粮面达到棱角一条线、面平成一片,有鼠迹出现一眼可见。
如此往返循环,防止粮堆顶部结露,避免潮湿霉变。夏季高温、潮湿则密闭门窗,适
时降温,加强管理,勤于测温测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彻底解决。
化学药剂防治法 50年代初, 青岛市各粮库开始用“六六六”粉和“DDT”等化
学药剂防治害虫。 1952年用“六六六” 粉7000余斤,“DDT”600余斤,防治面积达
3.8万余平方米, 用氯化苦300余斤,熏蒸防治体积19万余立方米,杀虫率达到80%以
上。1954年,全市粮食虫害较严重,各粮库进行大面积熏蒸,用药1000余斤,熏蒸12
次, 熏蒸散存粮食800万斤, 麻袋3万余条, 席子500张,杀虫率达到100%。1953~
1956年间,共熏蒸粮食2.2亿斤,熏蒸粮油加工厂13次,用氯化苦、氰化钠(钾))、环
氧乙烷、 溴甲烷等化学药剂等熏蒸粮食2.3万余斤。1962年8月和1963年7月从马里进
口两批花生仁,带进粮食害虫谷斑皮蠹,1964年春在全市粮库、粮食加工厂蔓延开来,
采用9种药剂、 多种方法进行试杀,均未奏效。最后采取发动群众,人海战术,实行
清洁卫生、 人工捉虫、药剂熏蒸等综合治理办法,终于全部杀灭。1968年3月,青岛
市粮食局制订《磷化锌熏蒸仓外施药安全操作暂行规程(草案)》,对用药环境、工具、
药量、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提出规范要求,使防治人员有所遵循。同年7月,试验
成功新型粮食害虫药剂——砷化氢。砷化氢渗透力强、杀虫效率高且经济安全,气温
25℃渗透粮食厚度3米,每10万斤粮食只需3元药费,仅是磷化锌的一半,并且易保存,
在常温情况下不燃烧不爆炸,而且使用简单无需药剂造型。熏蒸后的粮食经化验未发
现有残毒,通过小白鼠食用试验,亦未发现异常变化。1971年5~9月份,以第二粮库
为试点对高水份粮(16.2%)1万斤大米进行充氮气、二氧化碳、磷化铝储存粮食试验,
效果良好。 按普通方法保存,需要烘干、出晒、摊晾等,需保管费25.50元,而采用
充氮保管费用只需6元, 充二氧化碳仅需保管费2.50元,用磷化铝处理需保管费5.45
元。
“三低”保粮法 自1980年开始,青岛市各粮库实行“低温度、低氧气、低药剂”
保管粮油,简称为“三低”保粮法。低温度保管粮食是利用零下气温冷冻,消灭或抑
制粮食害虫的繁殖,达到保管好粮食的目的。低氧气保管粮食是用塑料薄膜把成垛的
粮食从六面进行密封,利用粮食害虫和微生物耗氧的特点,降低垛内空气中的含氧量,
达到自然断氧,使害虫窒息或停止繁殖。1980年采用该种方法保管粮食3000余万斤,
获得良好效果。低药剂保管粮食是降低常规用药量,同样起到杀死害虫的作用。同年
对有虫的露天粮垛实行低药剂试杀,每万斤粮食用磷化铝0.5~3克,比常规用药量降
低4.2倍。 1982年地下粮库储粮后,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制订出地下粮库安全储存
粮食规章制度。地下粮库与地面粮库储粮相比较,具有保存期限长、粮食品质不变、
保鲜好的特点。特别在夏季虫害繁殖季节,有不易生虫的明显效果,而且粉类粮食不
需倒垛、不用熏蒸。1987年,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全市储粮单位对外开放,利用
“三低”保粮法为社会服务,创利润142.3万元。当年,全市“三低”储粮20.8亿斤。
“四无”粮仓 1955年,青岛市粮食局根据粮食部第三次粮油储运工作会议精神,
在粮油储运工作中推广运用浙江省余杭县“四无”粮仓活动经验,搞好清仓消毒,仓
内六面光,仓外三不留(即不留杂草、不留垃圾、不积污水),使虫害、老鼠无孽生、
藏身之地,并在院内划出防虫线,发现仓内有虫立即根治。粮食入库前晒干扬净,达
到入库标准;粮食出库,空一仓清一仓,不清仓不装新粮;装具经常保持清洁、卫生;
用熏蒸、曝晒等方法消毒、杀虫。当年按照上级“全面发动、重点掌握、积极创造、
慎重评选、巩固成果、逐步提高”的精神,开展检查、评比“四无”粮仓活动,推广
好的经验,树立先进典型,推动工作发展,“四无”粮仓水平不断提高,“四无”单
位逐年增加。1955年,捕捉老鼠3691只,捉雀44只,创“四无”粮仓36座,存粮5849
万斤,占存粮总数的21.3%;“三无”粮仓36座;“二无”粮仓62座;“一无”粮仓7
座。综合无虫粮仓67座,存粮8331万斤,占存粮总数的30.3%;无霉粮仓130座,存粮
21.783万斤, 占存粮总数的79.5%;无鼠雀粮仓68座,存粮1.26亿余斤;无事故粮仓
134座。1979年2月,遵照商业部指示,开展“四无”粮仓县活动,一个县的粮库有90
%以上的单位实现“四无”的称为“四无”粮仓县。1980年4月,青岛市鉴定“四无”
粮仓实行百分制:无虫害15分,无毒变20分,无鼠雀15分,无事故20分,仓库质量好、
企业管理水平高为30分,合计100分。鉴定的方式是以全年市粮食局组织3次粮油大普
查以百分制鉴定的成绩为依据,每次县区达到95分以上 (即“四无”得80分,管理得
15分) 、市区达到97分以上方可为“四无”粮仓单位。至1982年,全市粮食系统“四
无”粮仓达到99.87%。1988年后,全市粮油储存单位全部实现“四无”粮仓或“四无”
油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