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油仓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0&rec=13&run=13

仓库 青岛建置后,中国商人陆续开设商业货栈、堆栈,计有16处: 1904年开设
的恒祥栈,清末开设的悦来北栈、万利栈、合和栈、义春丰和义昌仁,1909年开设的
义德栈、多兴昌和宜今兴,1912年开设的景昌隆、广有隆、德昌祥、文兴长、合兴利、
会昶祥和荣盛茂等。德国人则修建一些码头仓库,当时叫堆栈,到1906年共竣工28处,
供货主暂时储存货物,其中一部分用来储存粮食、油料、油脂等。1914年日本第一次
侵占青岛后,攫取德国人在青岛的所有仓库。1920年,日本人建立山东仓库株式会社、
青岛仓库株式会社、中日合办“取引所”仓库。1922年,北洋政府接收日本强占德国
人的全部仓库,归青岛港务局管辖。1923年,中国银行开设大陆银行堆栈,土产商号
先后开设裕和祥、荣德、永源盛、汇丰和、丰昌隆、德生福堆栈。1928年开设交通银
行堆栈。1933年从事土产堆栈行业的共有81处,大部分是粮油土产兼营。是年有堆栈
14家,行栈87家。一部分行栈由河南路、济南路、冠县路、李村路一带移至保定路、
大沽路、即墨路和胶州路。1934年青岛有堆栈64处,占山东省大半,其中经营粮食土
产的25家。1931~1933年间,银行经营的堆栈有所增加,有中兴银行堆栈、中国实业
银行堆栈、上海银行堆栈、金城银行堆栈和华东银行堆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
将所有公共设施悉数掠为己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青岛地区的粮食实行统制,
设华北平衡仓库青岛特别支部(后改为青岛特别市分局)。1944年,日本人在郭口路12
号设办事处,辖恩县路仓库、淄川路仓库、台东镇仓库和馆陶路仓库。此外,储藏粮
食的仓库还有东亚制粉第一、 第二厂,东亚制粉长春路二厂,华北运输1号、2号、3
号仓库,山东企业湖南路仓库,山东企业湖南路2号仓库,华北运输小港二路2号仓库。
1945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青岛后,上述仓库均为青岛市粮政特派员办公处接收。
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专员派兵接收粮油库8处:恩县路21号平衡仓库、辽宁路85号东和
仓库、辽宁路63号东亚面粉厂仓库、郭口路1号台东镇平衡仓库、小港三路4号“取引
所”油槽、辽宁路90号新兴仓库、辽宁路90号大青仓库、小港路25号运输仓库。1946
年5月, 青岛粮政特派员办公处撤消,将其所辖馆陶路仓库、郭口路仓库、雒口路仓
库划归南京国民政府山东田赋粮食管理处。其他部分划归东亚制粉公司、中国食油公
司青岛分公司。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粮食处按入城前计划在市内和郊区建立起5处粮库:第一粮库,
位于市北区馆陶路34号;第二粮库,位于台东区郭口路;第三粮库,位于市南区观海
路24号; 第四粮库,位于沧口区大马路103号;第五粮库,位于四方区嘉禾路44号,
下设李村分库。中国油脂公司青岛分公司(以下简称油脂公司)接管部分油库。随着粮
食源源不断运进青岛市,粮库仍不能满足需要。经市军管会批准,青岛市粮食处于同
年9月先后接收大港沿108号仓库、小港北码头仓库、平安路西端仓库、四川路64号仓
库、 贵州路35号仓库、松山路1号和大港三路广场仓库。1950年以后,旧粮库陆续得
到维修,并开始仿照苏联粮仓兴建新仓库。1956年4月,油脂公司划归市粮食局管辖,
全市共有油库4个,计42间,可储油3860吨。其中,粮食部门的油库可储油900吨;租
用油罐可储油1440吨; 利用加工厂油罐可储油1520吨。1956年全市共有仓库188座,
计1231间,仓容量达11.4万吨 (包括崂山在内) ,其中自建7.05万吨,租用公房仓容
4.29万余吨,租用民房仓容775吨。1950~1958年粮库编制几经变化,由1950年的5个
粮库改为4个,1954年又分为7个,1956年并为6个。1958年9月合并为3个粮库:第一粮
库(今馆陶路34号)下辖10个分仓,最大仓容量2万余吨;第二粮库(今利津路2号)下辖
5个分仓,最大仓容量3万余吨;第三粮库(今四流南路64号) 下辖2个分仓,最大仓容
量3万余吨。 1961年11月,青岛市人委将辽宁路65号原轻工局的仓库划归市粮食局第
二粮库。 1971年开始建设平战结合地下粮库和海岛粮库。1982年2月在第二面粉厂建
成立筒仓,由直径6米3排9列27个筒仓和16个星仓组成,总标高38.7米,容量2万吨。
随着粮食事业的发展, 储油设备相应增加,1980年第一粮库小港二路2号油脂库,建
成4个油罐, 容量为6500吨。 1984年6月,第一粮库馆陶路34号分仓列入改建计划。
1986年4月至1987年12月,第一粮库建成浇筑无梁板楼式粮仓,设计容量1.5万吨,采
用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配有电梯、电瓶叉车、电瓶板车及折板式滑道等机械电器设
备。1988~1990年,青岛市粮食局共投资1300余万元用于粮食仓库建设,新建仓库96
处, 容量5.6万吨;改建仓房12处,容量3000吨,改建空调仓8处,容量1.5万吨。至
1990年底,青岛市粮食储存能力达98万吨,其中,楼房仓容1.5万吨、立筒仓容4万吨、
地下仓容1.2万吨、空调仓容1.5万吨、机械通风和槽管密闭仓18万吨。油脂储存能力
达2.8万吨。青岛市市区的粮食储存能力达12万吨,油脂储存能力达1.15万吨。
管理 1949年,青岛市各粮库在建成的同时,配备了粮食主任、会计、质量检验
员、粮油保管员,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1950年1月,根据山东省粮食局每保管200
吨粮食配备1名干部的原则规定, 青岛市粮食系统共配备粮食储运干部95名。其中,
第一粮库37名, 第二粮库26名,第三粮库15名,其他干部17名。同年8月,第一粮库
物资库发生火灾,烧毁吸尘器1台、面袋3万条,火灾原因查清后,吸取教训,进一步
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了《仓库烟火管理暂行规定》、《粮食出入库管理规定》。粮油
入库前,要修检仓库、平整场地、检修设备、消毒装具,并制定入库计划。粮油出库
前,按照“推陈储新、定期轮换”的原则编制发货计划,整理出库粮油。粮油出库时
进行验质、检斤、装运、交付运输清单等手续。1952年进行清仓查账,统一基层粮油
财务管理制度,有账有物,账物相符。1953年,每个粮食保管员平均保管粮食3190吨,
1955年增加到3780吨。
1956年仓库管理试行“三定”管理方法,即定包装器材、定人员、定管理费用。
试行前,每5吨粮食需用麻袋50条,露天粮垛苫盖5~7层席子,每5吨粮食保管费需用
6.10元。 试行“三定”管理后,每5吨粮食只需用23条麻袋,每层苫盖数量亦有所减
少,保管费下降到5.50元。1958年青岛市各粮库之间开展以“八无十二好”为内容的
创造“四无”粮仓活动(八无:无虫、无霉烂、无鼠雀、无事故、无浪费、无差错、无
死角、无土粮。十二好: 政治思想工作好、服务态度好、增产节约学习先进好、消防
卫生好、财产管理手续制度好、商品质量好、完成任务好、部门之间协作好、遵守劳
动纪律好、帮助农村粮食保管好、技术革新好、清洁卫生好)。1961年6月,为加强储
存粮油管理,青岛市粮食局对粮食储存管理工作定出具体指标:(一)晒粮(包括拆垛、
排包、投运、翻晒、装仓、缝包、上垛、码垛等工序,以下同)。凡距离在40米以内,
每人每天晒粮1.9吨; 当日打堆,每人每天晒粮2.4吨;当日上杆,每人每天晒粮2.2
吨(摊晒粮食与晒粮同) 。(二)投仓。凡距离在40米以内,人工投仓每人每天投仓4.6
吨;传送带运输,每人每天投仓10.5吨。(三)出散仓。凡距离在40米以内,人工出仓
每人每天3.6吨;传送带运输,每人每天9.5吨。(四)烘干粮食。利用烘塔,每人每天
烘干粮食5.2吨;如反复烘干,每人每天烘干粮食5.7吨;利用烘干炕,每人每天烘干
粮食1.8吨。(五)倒垛。凡距离在40米以内,人工搬倒麻袋,每人每天搬动3.5吨;利
用机械搬倒,每人每天搬动5.2吨,散存粮10.5吨。(六) 过筛。凡距离在40米以内,
人工过筛每人每天筛粮1.6吨;机械过筛每人每天过筛粮食1.9吨。(七) 过磅(包括过
磅码垛) 。凡距离在40米以内,每人每天过磅粮食5.5吨,油脂5吨。(八)封垛。凡封
大垛(200吨以上)3~4层席子,带草把子等,每人每天封375包;5~6层席子,带草把
子, 每人每天封285包。其余器材整晒、敲打、打捆等业务,以及距离在40米以外的
业务,可酌情包干或以天计工。
1963年4月,粮库实行“六定”管理(即定人员、定任务、定费用、定仓容、定器
材、定亏耗),经过一个季度的实行,减少粮食保管员25人,每5吨粮油经营费比第一
季度下降5倍。
1971年,开展增产节约活动,发扬一厘钱、一粒粮、一滴油、一根绳的“四个一”
精神,修旧利废、节约费用。1976年,开展一个坚持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举”
的保粮方针)、两个狠抓(狠抓科学保粮,狠抓“三法一定”,即国家粮油仓库管理办
法、储粮虫霉鼠雀害防治办法、国家粮油机械管理试行办法和关于开展“四无粮仓”
活动的有关规定)、三个提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四无粮仓”水平、提高职工
业务技术水平),把住六关(即把住对粮食虫害早防早治关、治少治了关,认真搞好包
装器材整洁完备关、严格执行验质关、检斤关、把好科学保粮关) 的活动,促进了粮
库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机械 1949年粮库建成后,粮食过称、装卸、去杂、入仓、晾晒、库内搬倒、码
垛等作业,全靠职工肩扛手抬去完成。随着粮食仓储工作的发展,工作量不断加大,
1958年试制粮食输送机、扒谷机、包装上高机、烘干塔、汽车翻卸龙门吊等机械设备,
工作效率提高,劳动强度减轻。1970年改进粮食输送线、车床部件等38件;建成地下
输送线2条,全长500米。第二面粉厂与第二粮库建成仓与仓、仓与厂相连并形成风雨
无阻、 全天候运行的送料线。1981年全市仓储机械设备有420部。机械化粮食分仓和
粮食管理所达到46个, 占基层单位的42.9%;有地中衡的粮管所26个。1984年,第一
粮库研究成功油脂散装、散运、散卸、散出的“四散”装置,使接卸桶装、铁路槽车、
船装油脂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