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类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rec=52&run=13

侵蚀后退岸 主要表现在基岩岬角岸, 分布于胶州湾西海岸(薛家岛至红石崖)、
红岛南岸、崂山沿岸(太平角至山东头)及女儿岛南岸,占整个岸线的40%。主要特点是
海水直接作用海岸,形成活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潮间带较窄,有明显的分带性,
近岸为石块或大砾石, 渐变为沙滩及细砂滩,整个岸段多岩滩。由于岩性的差异性,海
岸后退速度是不同的,从总体上看,后退速度是相当缓慢的。
稳定岸 主要分布于侵蚀后退海岸的小海湾, 如前湾、大石头湾、团岛湾、浮山
湾、沙子口湾、王哥庄湾、胶州湾东岸及丁字湾等,占整个岸线的30%。主要特点是高
潮滩上有海蚀陡崖。潮间带有沙堤、沙滩和人工堤的保护。大风浪时海水才能到达岸
边, 岸线保持稳定。潮间带的沙堤变化较大,如汇泉湾潮间带已形成两道水下沙堤(或
沙咀),并呈有增无减的趋势。
淤积增长岸 这类海岸主要分布于胶州湾大沽河口、红岛东、崂山北湾及丁字湾,
占整个岸滩的30%。岸滩地形平缓,多为淤泥及粉砂组成,直接受陆源河流影响,使海岸
线不断向外淤长。1958年胶州湾总面积为535平方公里,滩地面积为225平方公里;零线
以下水域面积为310平方公里。1973年总面积为423平方公里,滩地面积为125平方公里,
零线以下水域面积为498平方公里。1958~1973年的15年内, 胶州湾面积少了112平方
公里, 海岸线向海推进600多米。1959~1971年资料对比,丁字湾内共淤积1177.9万立
方米,平均年淤积量为98.1万立方米,主要淤积部位表现在西顶子沙嘴和水下沙州及湾
口沙嘴。1954年与1969年地形图对比, 丁字嘴—海崖头岸段沿岸沙坝普遍向海加宽50
~70米, 两河与隐珠河口间沿岸沙坝向南延长250米。 王戈庄河口北沙坝向北增长了
600米,河口外滩地在4.5公里的范围内平均向海淤进约150米。灵山湾、黄家塘湾及傅
疃河口等开敞的海湾内仅产生局部的泥沙运动; 较大河流入海泥沙主要是在海湾内就
近扩散,部分经波浪再搬运堆积在河口附近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