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丘 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rec=25&run=13

一般海拔50~500米,切割深度小于100米。海拔200米以上者称为高丘陵,海拔200
米以下者称为低丘陵。
主要分布于崂山、小珠山侵蚀剥蚀低山地形的四周及薛家岛部分地带。主要的山
峰是,崂山周围有虎岭顶(海拔405.2米),铁骑山(海拔338.3米)、卧狼齿(海拔429.1米)、
浮山(海拔368.0米)、太平山(海拔149.3米)、午山(海拔398.3米),小珠山周围有大箍
顶(海拔381.3米) 、龙雀山(海拔350.9米)、镜台山(海拔263.0米)、陡楼(海拔369.4
米)及薛家岛大间山(海拔146.0米)。
午山、大间山岩性为白垩系青山组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熔岩和角砾岩等组成。
龙雀山北侧、王台东南、崂山区王哥庄南为胶南群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和浅粒岩等
组成。其他山体均为燕山晚期侵入之花岗岩、花岗斑岩、白岗岩及石英二长岩等组成。
地貌特征表现为,海拔200米以上的侵蚀剥蚀丘陵与侵蚀剥蚀低山地形的特征近似,
山势较陡,峰脊陡峭,沟谷发育,切割较深,第四纪堆积主要为残积物。
海拔200米以下的侵蚀剥蚀丘陵,分布面积广,沟谷切割深度小于100米。经长期缓
慢上升和风化剥蚀,形成了连绵起伏的破碎的低矮山丘,山顶浑圆,山坡平缓,常呈现出
一些海拔在50~100余米的孤立残丘和孤岭,坡角10°左右。沟谷断面多呈“U”型,沟
底纵坡平缓,坡积、洪积和冲积物较发育,以砾石和砂质粘土为主,厚度3~5米。
崂山向北延伸,为鹤山丘陵,分布有众多可供开发的山石景观。午山支脉向西伸展,
至市区东缘为浮山。浮山东西长5公里, 南北宽约2公里,山体虽低但相对高度较大,九
峰并立, 峭拔难登。东部五峰尤为险峻。由花岗岩组成的小珠山,山体垂直节理发育,
多悬崖峭壁。
丘陵是青岛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 面积6753937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1.04%。(一)
侵蚀—剥蚀高丘陵总的分布脉络不太明显,山势比较缓和,地貌形态比较单调。主要分
布在崂山及小珠山侵蚀—剥蚀低山区的周围地区。崂山低山区的东南端有崂山头 (海
拔372.8米) ,北面有四舍山(海拔326米)、姚家山(海拔215.5米)、台子山(海拔310.8
米)、黄山(海拔257米),西面有午山(海拔398.3米)及浮山(海拔368米);小珠山低山区
的西、北面有镜台山(海拔263米)、建楼(海拔369.4米)、捉马山(海拔237.9米),以及
胶州湾以南沿海的高丘陵,以大珠山(海拔486米)为代表,由燕山晚期花岗岩组成,山体
拔地而起, 山顶面平齐,以西北向南达海岸分布,十分峻伟。(二)侵蚀—剥蚀低丘陵是
青岛地区广泛分布的地貌类型之一。由变质岩、花岗岩、火山岩以及砂岩等各种岩类
组成, 可以与陆域所有的地貌类型衔接。其中海拔100~200米左右的高低丘陵分布更
为普遍,表现为起伏和缓的宽谷缓丘地形。该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及北面,即崂山、
小珠山及铁橛山、大泽山等低山高丘陵区边缘。由于受构造岩相控制及不同岩性抗蚀
差异,呈现出一些海拔在50~100余米孤立残丘、孤岭。低丘陵的下界可直接与各类平
原或海滩等接触,沿海岬角地区则直接构成基岩海岸。低丘陵区内,由于第四纪残坡积
及坡洪积发育,在海拔30~50米处冲沟等微地貌十分发育。如洪山坡—浮山后一带,佛
耳崖村,南岭等地区。丘陵上部土质较差,系剥蚀性风化土,中下部是基岩或冲积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