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构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rec=19&run=13

青岛地区从地貌发育上看,是属于新地壳运动稳定区,但在某些断裂带上都具有一
定的现代新活动性。
青岛地区有三条北北东向大断裂发育,向北通向胶东半岛,向西南经五莲、诸城一
带同沂沭深断裂带衔接。其中,即墨—城阳—阴岛断裂具有新的活动性。1982年,青岛
市地震办公室组织构造地质工作者实地察看了城阳地裂缝, 认为城阳地裂缝是地质构
造作用引起的。城阳地裂缝位于城阳断裂带内, 分布于城阳区仲村、小周村至即墨市
丰城乡之间,北北东向断续延伸100米以上,向地下延深达10米以上。
另一条发育于崂山西侧的窑上—铁骑石断裂,向北延伸经丁字湾至牟平入北黄海,
贯穿整个胶东半岛。此断裂南端有即墨温泉分布, 北端牟平一带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
初弱震。小震活动较为频繁。
另外,在青岛东侧黄海中发育有一条北东方向的大断裂。1932年8月22日曾于此带
潮连岛海域(东经121.6°,北纬36.1°)发生过6.25级强烈地震,1992年1月23日在35°
17'N,121°10'E发生5.6级地震。
除此之外, 夏庄—灵山卫断层具有十分明显的新构造活动标志。(一)断层在沧口
以北一段, 构成胶莱平原和崂山界线。断层西北盘,地貌上为准平原,地层为晚白垩系
的青山组和王氏组, 二者微微倾斜(5°~18°),中生代晚期的火山口(如女姑山,驯虎
山等)仍然残留在准平原上。(二)据海洋局一所资料,胶州湾内钻孔最下部松散沉积物
黄粘的C14年龄为18 000±200年,属晚更新世。
青岛地区新构造运动不强烈,历史上未见有强震震中的记录,记录到的小震比较频
繁,弱震震中有呈北西、北东向分布的趋向,反映北西、北东向断裂有活动的迹象。该
区自新生代中更新世以来,地壳一直处于缓慢隆升状态,但稳定之中也有一些活动的迹
象,其表现一为引起断裂构造的继发性活动,二为地面的差异性升降。
(一)区内四级构造单元为五个地块,它们相互之间多以断裂构造相联接,断块活动
是区内新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
沧口断裂和红石崖—城阳断裂晚第三纪以来有过活动,表现在:1.它在一定程度上
控制了该区地貌单元的分布; 2.第四纪局部凹陷的形成;3.中生代断陷盆地的形成;4.
深部的侵入岩体抬升数百米至千余米而暴露地表,且仍在缓慢上升;5.在航磁资料和钻
孔资料中也有显示,两断裂还具多期活动性,表现在中生代盆地内地层的断褶和大规模
崂山花岗岩的侵入等。
其他晚第三纪以来有过活动的断裂有:五里堆—大西庄断裂,它将区内较新地层上
白垩统王氏组不同岩性层不规则地错在一起,并发育有许多现代泉;小涧—上马镇断裂,
控制了部分第四纪地层的分布;北宅—浮山所断裂,在崂山劈石口附近将一侵入于崂山
花岗岩中的第三纪橄榄辉石玄武岩墙切割; 与此断裂在错动方式、构造位置和展布方
向均相同于王哥庄—山东头断裂。
(二) 崂山和小珠山地区就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状态,尤其是进入新生代中更新世
以来更甚。 1. 在崂山海拔高度1 120米处和小珠山海拔高度724米处均见有海蚀遗迹
(海蚀穴)分布;2.鲁中期夷平面现保留在大致海拔高度300~500米范围;3.区内大量存
在的岩岸显示了上升海岸的特点。沧口断裂带以西、以北为胶莱新生代侵蚀平原, 以
东为长期上升山区,此分界线在胶州湾西部大致以洋河为界。另外,洋河以南逢猛山一
带之胶莱新生代侵蚀平原南缘,自新生代中更新统以来长期相对坳陷状态,在胶州湾北
岸沉积了大量的海积物。下降海岸在长期的坳陷过程中也时有上升。胶州湾是一个受
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的断陷盆地, 形成于新生代第三纪末至第四纪中更新
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