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形构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3&rec=17&run=13

崂山水库弧形构造 呈弧形帚状,位于沧口—崂山—西温泉大断裂之旁侧。
即墨弧形构造 从即墨经灵山至牛齐埠呈弧形线状弯曲延伸, 弧顶于灵山向西突
出,被一组北西向断层切断,弧之中心是由白垩系火山碎屑岩及火山岩组成。辐射状断
裂构造。以即墨城为主中心向西呈放射状,向东与北东向构造相接,形成半辐射状的构
造形式, 是由6条弧形断裂组成。这些断裂从西向东,断裂走向由北西—南东转向为南
北向至北北东—南西向分布。断裂延长大约在10公里左右,最长达20公里。这6条断裂
是: 湍湾—蓝家庄断裂,普东—小侯疃(长直乡)断裂,郭庆(营上乡)—小李村(营上乡)
断裂,下疃(营上乡)—秦家庄(营上乡)断裂。
丹山—湛山寺—薛家岛弧形断裂 这条断裂基本上是沿着白岗岩与粗粒斑状花岗
岩的弧形接触带分布。它的北部呈南北向, 在李村转成北东向,沿断裂劈理发育,并有
大量后期岩浆重复侵入。
该区的断裂构造由于形成的力学机制不同,形成的断裂特征也各有差别。
(一) 山子村—木苗山北北东向逆冲断裂。这条断裂从山子村开始,向南偏西方向
经过木苗山,一直延伸到日照,走向北30°东,全长60多公里。断裂的东北端,在山子村
到郭家小庄一段为前震旦系石英岩逆冲到白垩系下统青山组火山岩系上; 在郭家小庄
到河西庄一段为前震旦系石英岩逆冲到侏罗系上统莱阳组上;在河西庄以南,断裂发生
在前震旦系之内, 其间在高庄到丁家大村一段穿过燕山期花岗岩体。山子村—木苗山
断裂的东南盘对于西北盘向北北东方向平移。在山子村—木苗山一段, 断裂面向东南
倾斜,倾角60°~70°。在断裂面上还见到一米宽的糜棱岩(登云山、袁家小庄),在主
要断裂的旁边, 见有平行的逆冲断层,该断裂层挤压性质。平堆的形迹也很明显,人字
型构造发育,如在黑埠沟、大杨家两地,多见一条近东西向压扭断层及许多同方向的节
理, 在断层面上有倾斜20°的擦痕,断层面附近岩石破碎,有糜棱岩及小型挤压褶曲。
该两断层没有穿过北北东向主干断裂而以一锐角与主干断裂斜交, 锐角指向北北东方
向。
(二)王台—五莲北东向大断裂。是一条大断裂,为北东向高角度断裂,具有平移性
质。
(三) 东营—铺镇北东东向逆冲断裂。这条断裂总的走向约为北60°~70°东,长
40多公里,实际上由几条斜列的近东西向断层组成。最西南的是铺镇—大朱郭断裂,向
东断层为第四系覆盖。在它北面出现另一条近东西向断裂—齐集断裂, 向东又为第四
系覆盖。在它的北面东营、西营一带又见到近东西向构造变动形迹。
铺镇—大朱郭断裂在高子山沟地段出露最为清楚, 断裂的南面是王氏组红色砂页
岩, 北面是莱阳组砂砾岩,在中间夹一段青山组火山岩系,出露宽度500多米,断裂带由
许多平行东西向的断层组成, 断层面向东南倾斜,近于直立,在断层面上见水平擦痕、
绿色片状糜棱岩和切断的砾石。在莱阳组砂砾岩内所夹的紫红色页岩中见有拖曳褶曲,
褶曲轴面与主干断裂的交角尖指向东向。此断层北盘向西平移, 南盘向东平移。齐集
断裂走向近东西向,断层面上有糜棱岩及挤压扭曲的扁豆体。整个破碎带宽度数十米,
断层面上有水平的擦痕。在莱阳组地层内发育近南北向的张裂隙及人字型小构造。东
营—西营近东西向构造变动由于南盘已被海浪侵蚀夷平而使断裂不明显, 现在只能看
到它的北盘莱阳组紫红色砂砾岩在东营、西营一带组成陡崖,沿这东西向陡崖壁上,岩
石破碎零乱,不时有外来的黄绿色页岩附贴在壁上,在附近还见到一些70°走向的小断
层。
(四) 胶州东西向断裂。这条断裂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野外仅在个别露头上见到
一些零碎现象。在胶州附近,莱阳组和王氏组沿近东西方向直接接触,缺失整套青山组
地层。在胶州东面见一条东西向玄武岩,宽500米以上,在玄武岩内发育150°方向的斜
列小断层。
(五)即墨—城阳—肃家大断裂。这条大断裂与王台—五莲大断裂相连。野外实际
看到的断层面以红岛北端后韩家一带最为清楚。在安山岩与流纹岩之间夹一条楔状王
氏组红色砂质岩, 东宽而西窄,在西段宁家东水库旁边有一个人工剖面,清楚地看到两
个近于直立的断层面, 走向北40°东,断层附近的流纹岩被压碎成角砾岩,在紫红色页
岩中见有小∞曲。该断裂由于多次活动而性质多变, 在红岛沟角村见断层走向北30°
东,有水平擦痕及挤压小∞曲,劈理发育。
(六) 院后—板桥坊—灵山卫北东向平推断裂。该断裂横跨胶州湾口,其院后—板
桥坊一段是胶州湾东侧,它使青山组火山岩系与燕山期花岗岩呈断层接触,在东南端弯
曲的地方还见到有小块莱阳组砂砾岩夹于断裂带内。从灵山卫到朝阳山一段是在胶州
湾西侧,它也使青山组火山岩系与燕山期花岗岩呈断层接触。整条断裂走向北40°东。
断层东段断层面为第四系覆盖。在太平庄沿断层出露的小块莱阳组强烈破碎, 但没有
变质。在东去不远的姜家白庙, 在侵入接触带上的莱阳组强烈变质。在断裂的东南侧
白岗岩体内发育大量的北70°东方向的压扭节理, 在十梅庵8米内有25条,延伸好几公
里, 是压性分支破裂。主干断裂东南盘向东北方向平移。在夏庄有一条规模很大的北
70°东方向分支断裂,属压扭性,是主干断裂平移所诱导出来的人字型构造。
(七) 夏庄—灵山卫断层。该断层走向北东40°,倾向北西,倾角较陡,是胶州湾地
区规模最大的区域性断层。断层西南起自胶南灵山卫,穿过黄岛前湾,沿着团岛至沧口
岸的水下谷地, 经沧口、崂山夏庄,向东北延伸至即墨周河口,全长达95公里。断层线
平直, 堆在即墨河谷被沿北西方向发育的断层错开,使该断层东段向北西方向平移约0
7公里, 并和胶南至五莲间的另外两条断层成组出现,三者等距、平行,呈雁行排列,
系左旋扭性断层。
夏庄—灵山卫断层控制着青岛地区的地貌, 胶州湾盆地和崂山山地两个地貌单元
的形成皆与该断层活动息息相关。胶州湾的大体轮廓呈菱形, 一边受北东40°断层控
制,另一对边受北西向断层控制。其中夏庄—灵山卫断层就是最显著的断层,并且控制
了断陷盆地东南边缘, 断层在沧口以北一段构成了胶莱平原与崂山断块山地的截然界
线。
在黄岛前湾沿岸观察, 该断层通过的地方破碎带宽达50~100米,构成谷地状负地
形;主断层两侧白垩系青山组地层变得陡立,花岗岩中挤压破碎,矽化十分普通,脉岩十
分发育。主断层因为呈负地形,被松散沉积物掩盖,而在主断层两侧能观察到比较多的
断层现象。
该断层形成时间为中生代, 伴随有大量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白垩纪末和整个第
三纪是一个长期稳定阶段,到第四纪,该断层又重新复活。
(八) 太清宫断裂。该断裂北东向,沿太清宫海岸至狮子岩山坳一带。西侧山脉是
花岗岩球状风化的裸露区, 而东侧是莱阳组的粉细砂岩。狮子岩山坳的走向为北东50
°, 与区域上的主断裂构造相一致,在太清宫山顶的狮子岩东侧山坡粗粒花岗岩中,多
见一些大小不等的压扭性构造,岩石经挤压破碎后风化强烈,该断层为一正断层。
(九)崂山劈石口断裂。该断裂从王哥庄镇北沿岸经劈石口、北宅、浮山后到浮山
湾止,全长40公里,全部发育于崂山花岗岩中,由太平宫去北九水途中的劈石口路堑(大
崂村东北约3公里处)附近出露最为明显。断裂走向北东40°,倾向北面,倾角70°~80
°左右,沿断裂岩石破碎,动力变质明显,在断层面上可观察到擦痕、阶步,逆阶断裂现
象,是一条先左行后右行的平移正断层。
(十) 山相家—郝官庄断裂。该断裂是胶莱坳陷和胶南隆起的基底分界断裂,走向
北东东。上侏罗世已存在, 对胶州湾盆地南缘有明显控制作用。沿走向有明显的推覆
现象。北东方向终止于胶州湾西侧。袁家小庄以西—房家东南段, 走向62°,倾向322
°,倾角60°。
(十一)李村—东嘴山断裂。该断层北起李村,穿过青岛市区,进入胶州湾,产状330
°,倾角65°,全长23公里。切割崂山花岗岩,该断层北段明显。
(十二) 鲁迅公园—李村南断裂。该断层北起李村南,南至鲁迅公园,全长13公里,
断裂产状走向为320°,倾角46°,为扭性断裂,南端与青岛山断裂交汇。
(十三)王哥庄—山东头断裂。该断裂北起王哥庄,向西南经九水、汉河,直到山东
头,断层产状走向为315°,倾角70°,长28公里,为压扭性断层,断层宽窄不一。
(十四) 青岛—日照断裂。在赵家沟—大相家段,走向30°,倾向北西,在山相家以
东与山相家—郝官庄断裂相交,错断山相家—郝家庄断裂约15公里。
(十五) 柴沟(高密)—上马镇(城阳区)断裂。在大刘家疃西—河西庄以南段,走向
近东东,倾向南,倾角75°,为第四系沉积物所覆盖。
(十六) 百尺河(诸城)—二十五里夼(胶州)断裂。在天台寺以西—东营以东段,走
向北东东,倾向南南东,倾角70°~75°,破环了张家庄—临泽向斜比翼地层的出露。
(十七) 五里堆—大西庄断裂。该断裂走向南东东,倾向北北东,倾角60°,出露长
度为6公里左右。
(十八) 大涧北北西向阶梯状正断层。在大涧—小涧的左海蚀崖壁上,出现一系列
北北西向正断层,断层面走向330°,倾向西南,倾角60°~70°,断距为数十米。
(十九) 四方北西西向断层和沧口北西向断层。这两个断层主要表现是,沿断裂带
劈理云集, 有些地方一米中有20~30条,走向为300°~330°,在地形上为冲沟。该断
层北东盘向东南方向移动。
(二十) 芝山—北埠后—官地洼断裂。该断裂分布莱西最北端,西自黑虎山向东经
芝山、银山,过大沽河,经北埠后延至官地洼、郭宝山一带,先呈近东西向,而后呈北东
70°~80°方向, 总长达17.5公里,断裂在地形上形成长条状垅岗,在芝山一带沿断裂
带有许多裂痕出露。
(二十一) 孔家—田家断裂。东西向延伸被较新断裂切成三段,断裂延长4公里,断
面南倾,倾角65°,切穿胶东群民山组和富阳组。
(二十二)山里吴家—北宋家—李家洼断裂。该断裂位于芝山—北埠后—官地洼断
裂南约6公里,呈东西向,大体平行排列,略有弯曲,断裂延长约10公里,切穿玲珑期花岗
岩体和粉子山群地层。
(二十三)堆金岭—望连庄断裂。该断裂位于莱西中部胶北隆起区与胶莱坳陷区接
界线北侧,地面出露于堆金岭、上庄至望连庄北一带,大致成东西向,出露长大约3公里。
(二十四)平度—王龙村断裂。该断裂展布于山东半岛中部,断裂延长达110公里。
按其展布方位上从莱西中部通过,在水集附近向西延至牛溪埠、武备一线,西至平度境
内。
(二十五)招远—平度断裂。该断裂在莱西西北部通过,呈近南北走向,北端略偏北
东, 南端甚至略偏北北西,呈一向西突出的弧形。断面倾向南东东或东,倾角37°~70
°不等,带宽一般为30~50米,最宽处上百米,最窄处不足10米,切穿错断两条较古老的
东西向断裂。
(二十六) 西围—高山断裂。该断裂分布于莱西西北部与招远接界地区,自唐家庄
乡的西围格庄向北,经过滨涧、银山、高山到程家庄一带,长达14公里。断带宽度较大,
一般数十米至数百米,灵雀山一带最宽达700余米。该断裂在地貌上呈现一系列小丘和
垄岗, 突出于周围极为明显。莱西境内是该断裂的南段,出露长约7公里,北宽南窄,北
段为最宽达50~150米的断裂破碎带。
(二十七) 徐家庄—山北头断裂。该断裂在徐家庄西南,经郑家下夼过山北头后伏
于大沽河第四系覆盖层之下,呈北北东向,延伸6.3公里。断面倾向北西,倾角80°。徐
家庄一带, 断裂带宽120米,其他地段也有数十米宽。该断裂在徐家庄北被后期形成的
北西向断裂切断,东北盘向北西移动450米。
(二十八)大店东—矫格庄断裂。该断裂呈北北东向,断续延伸4公里,断面西倾,倾
角85°,破碎带宽50~100米,切穿胶东群民山组和富阳组,被两条晚形成的北西向断裂
错成三段。
(二十九)南墅—东院上断裂。该断裂呈北东向,延伸约2公里,断面倾向东南,倾角
78°,切穿粉子山群明村组第一段,性质为逆断层。
(三十) 垛山前断裂。该断裂呈北东向,在莱西境内延伸4公里,在秦家附近被后形
成的近南北向兴隆村断裂错断。
(三十一) 马连庄—展家断裂。该断裂呈北东向,断面倾向南东,倾角70°~80°,
切穿胶东群民山组,属正断层性质,延伸约5.5公里,在咸家屯西南被后形成的北北西断
裂切断,东盘向北错开约数十米。
(三十二) 业家庄—西嘴子断裂。该断裂北东向,断面倾向东,倾角70°,切穿粉子
山群山张家组,并使其与青山组相接触,属于正断层性质。
(三十三)臧格庄—小官庄断裂。该断裂位于河头店以西约3公里,北东向,延伸4.5
公里,将白垩系青山组与王氏组切断。
(三十四)朱沟—咸家断裂。该断裂地面出露的是两条相距不远平行的北北西向断
裂,延伸距离3.3公里,断面倾向北东东,倾角75°,切穿胶东群民山组,并将北东向的马
连庄—展家断裂错断,是较近形成的新断裂。
(三十五) 西巨—东曹家断裂。该断裂是一条北北西向断裂,在莱西境内延伸长达
15公里, 走向320°~335°,东曹家以南与南北向的尚家庄—任家疃断裂相连,二者合
并归入北北西向构造,称之为西巨—东曹家—任家疃断裂或莱西断裂,是在较近地质时
代形成的。
(三十六)山口断裂。该断裂位于武备乡北6公里处山口村东南,将青山组和王氏组
错移一公里许(东盘北移、西盘南错),是较近地质时代形成的。
(三十七) 蔡家庄—南永丰断裂。该断裂位于院上镇的蔡家庄与南永丰之间,出露
长度约3公里, 断层两侧地层及错移情况同山口断裂,不过其断裂距更大,长达6公里左
右。
(三十八) 东嘴子—后车兰泊断裂。该断裂位于南北尚家庄—任家疃断裂左侧,自
后车兰泊向西北方向呈“S”形延伸, 长达15公里左右,断面倾向南西,倾角70°,中间
被一北北东向小断裂分为两段,使青山组火山岩与胶东群富阳组直接接触。
(三十九)芽儿场—韶存庄(莱西)断裂。该断裂呈“S”形展布,位于产芝水库白垩
系断块的另一侧,与东嘴子—后东兰断裂遥遥相对应。
(四十) 潘格庄—中庄断裂。该断裂位于前庞格庄、潘格庄、中庄一线,以北西70
°方向延伸, 长约8公里,断面倾角70°,倾向北东,挤压破碎带呈浅紫色,宽2~3米,沿
断裂面有基性岩脉侵入。
青岛地区的地层褶皱不发育, 多受断裂影响而形成一些单斜构造式舒缓的波状褶
曲,仅在少数地区形成一些开阔平缓褶皱。
(一)南墅向斜。该向斜位于莱西南墅一带,轴部在皮家园—徐家庄—夏家庄一线,
由粉子山群明村组含石墨岩系组成。两翼为明村组第一段,轴部为明村组第二段,北翼
产状正常,倾向南,倾角65°左右;南翼被断裂破坏,地层呈倒转产状,倾角与北翼相近。
(二) 日庄倒转背斜。该倒转背斜位于南墅向斜的南日庄一带,轴部出露大面积粉
子山群山张家组,两翼为明村组,轴向近于东西。
(三) 大野头向斜。该向斜位于莱西水集东南望城以东草花山一带,由粉子山群组
成,两翼为粉子山群山张家组,轴部为明村组,轴部在塔埠头—谭格庄一线,轴向迹线近
东西。
(四)夏格庄向斜。该向斜中部由王氏组第三段构成,两翼由王氏组第二段构成;北
东翼还出露青山组火山岩等,轴向北西西向,两翼倾角13°~15°。
(五) 黄海北部(坳陷)。基础构造层中多为较古老的下古生界,而上古生界和中生
界并不发育甚至缺失。它处于连云港东负磁场带。自连云港沿北东方向一直延伸到东
经124°以东, 向西可伸展到青山的滨海及淮阴地区。因此,它的基底性质应与连云港
地相同,为前震旦纪锦屏山组和云台组弱磁性变质岩系。
它是在古老基底上发育的盆地,基础构造层不发育。盆地始于晚白垩世(黄七井在
1 328米以下钻过二套砂泥岩层,上段为暗色,下段为红色,所含介形虫、孢粉、轮藻等
化石经鉴定为白垩纪,而叶肢介鉴定为古新世,暂定为晚白垩世。其与老第三纪之间为
假整合接触关系) 。但从整个盆地看以新生代为主的中、新生代盆地,面积约4万平方
公里, 是一个四周为隆起所包围的远离陆地的独立盆地。由于受到北东东向柔性浅变
质基底控制,盆地呈北东东向排列,整个盆地被四条北东东向凸起分割成凸凹的条带。
(六)胶莱坳陷。胶莱坳陷位于胶东半岛东南侧,走向北东,面积达15 000平方公里,
是中生代发展起来的内陆坳陷。其四周为早元古界粉子山群浅变质岩系构成坳陷的基
底,其上接受早白垩世莱阳组的,由粗粒—细粒—粗粒完整旋回的砂砾岩、砂岩、泥岩
组成的河流相—湖相碎屑沉积。其中,第四段水南组以白云岩为主,夹粉砂岩、黑色泥
岩、油页岩, 为深湖相沉积,厚度大,分布广,岩性稳定,具有良好的生油能力。该组含
丰富的化石,1977年苏德英新发现的介形虫以Lycoptera Sinensis, Qinkgoites Sp为
重要分子; 第五段岩层在山前店火车站南约500米陡崖下, 见有Lycoptecocypris
Circulata Liib, L. infantilis Liib; 第六段岩层在朱家庄见有Cypridea
Koskulensis Mandel, Lycopterocypris off infantilis Liib, L. aff eggeri
Mandel., Darwinula sp. indent, 这些化石均应属于早白垩世。
青岛地区在构造上是受控于断裂, 影响中生界地层,产生时代是燕山旋回以后的,
有的断裂一直延续到新生代。这些断裂不仅控制地质构造的格架, 而且也控制岩浆活
动和火山口的分布以及海陆岸线的延伸。
根据大地构造特点在市区可划分5个四级构造单元:
(一)桃林报屋顶中深变质岩变形域北东端。该变形域的出露形态为南西西宽、往
北东东尖灭的楔形,区内为它的北东端,位于沧口断裂南西段与郝官庄断裂北东端所限
定的三角形地带中。在此范围内, 北西部为黑云片岩、黑云变粒岩等构成的胶南群于
家岭组、邱官庄组,中部是以片麻岩为主的胶南群甄家沟组,南部为混合岩—混合花岗
岩体。其界线大致为北东向。
1.多期褶皱形迹。北西部黑云片岩、变粒岩中岩性层理明显,多为中厚—厚层,
So(岩性层理)与(片理、片麻理)多数平行,可见小—中型顶厚等斜褶皱(),偶见无根
褶皱。在片麻岩段和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段中的形迹偶有残留,以、 (面上有多硅白
云母的片理、片麻理)很发育为特征。
在岩石倾向相同的地段,的倾角变化很大。区西侧的曙光村,见中型褶皱被折叠
成同斜褶皱;分布较普遍说明褶皱也较发育。
、倾向变化也较明显,中、小型圆弧状直立开阔褶皱()亦分布较多。多为短轴的,
也可确定出大型的。如石梁刘家北东东向背形长约5公里、宽约4公里; 前马连沟东之
北东东向向背形长和宽均约2公里;红石崖南之东西向背形长和宽均约2公里。总观桃
林报屋顶变形域似一复背形。
的轴向大致为北东东—东西,轴的切线近于水平。中、小型、的轴产状变化很大。
2.韧性剪切带形迹。该域内南、北部往中部过渡地带,混合岩中变斑晶或眼球的
形态及排列受剪切作用控制。混合岩段是由许多混合岩条带组成,具线型特征。可初
步认为混合岩段是沿韧性剪切带形成;其主界面位于片岩、变粒岩段与片麻岩段的界
面附近。在主界面附近,变斑晶和眼球特别发育。大型背形顶部的混合岩段基本已被
剥蚀掉,所以此类古老韧性剪切带的形迹主要分布于大型背形的两翼。该域南部的、
倾角较小,古老韧性剪切带的出露面积更大。
3.脆性断裂形迹。本区的北西边界是北东东向郝戈庄断裂。在晚白垩世此断裂南
盘的胶南隆起显著抬升,北盘的胶莱坳陷较大幅度下陷。沿断裂的这一地段形成东大
洋火山岩带。域内尚未发现郝戈庄断裂的次级断裂。区的南东边界为混合花岗岩带的
南东界面。沿该界面无脆性断裂形迹,但在混合花岗岩带及片麻岩段中初步确定了三
条陡倾斜断裂:小夼—西郭家沟断裂、河洛埠—惠家断裂、三角湾—大桥断裂。总之,
该域内部脆性断裂不很发育,中生代以来的脉岩亦很少,区内主要裂隙为北东东向和
北北西向。
(二)东大洋火山岩带。此带处于胶南隆起与胶莱坳陷之接合部。南东以郝戈庄断
裂、沧口断裂为界与桃林报屋顶变形域、崂山花岗岩带相邻;北西与大麻湾坳凹、胶
州城南坳凸为邻,推测界线为北东东向,估计倾角约60°。
1. 岩石层理。 带内地层主要是下白垩统青山组。其下亚组中的层理产状以倾向
310°~321°,倾角20°~43°为主,另外尚有次要产状:倾向270°~295°,倾角
40°~87°。 少数产状:倾向30°,倾角21°~55°。局部产状:倾向350°,倾角
56°。倾向112°,倾角62°。
上亚组中的层理产状变化更大。总体以北东—北东东走向为主,次为北北西向和
北西向:倾向320°~344°,倾角24°~90°。倾向144°,倾角17°。倾向230°~
260°, 倾角42°~72°。倾向70°~85°,倾角12°~84°。青山组下亚组的层理
走向与火山岩带的总体走向夹角较大,而上亚组的层理走向与其夹角较小;层理的倾
向始终以北西向为主;倾角由缓逐步变陡。火山岩带的派生压扭性断裂与控制火山岩
带的主干断裂的夹角逐步变小;而张扭性断裂由北西西向转为北北西向为主。此带内
褶皱构造不发育。
2.构造裂隙。实测断裂中出露较清楚的为西宅子头—西山前断裂。其断续出露长
度为5.5公里,灰白色流纹质碎裂岩带宽40米,带内的平直断裂面倾向310°、倾角83
°,沿主断裂面有叶腊石化,两侧岩石(流纹岩)裂隙或洞穴中充填有粘土化流纹质熔
结凝灰岩。上盘为碎裂状球粒流纹岩,下盘为球粒流纹岩夹薄层流纹质凝灰岩。层理
产状为倾向310°,倾角88°。
该断裂的分支断裂位于其北西约160米处, 断裂破碎带宽10米,断裂带的岩石成
分与主干断裂的相同。断面呈舒缓波状,其倾向115°,倾角57°。面上有两组擦线,
其产状一组为北北东侧伏、侧伏角70°,一组为北北东侧伏、侧伏角80°,阶步指示
逆冲。
东大洋火山岩带中的裂隙以北东、北西西两组较发育,次为北北东、北东东、北
西和北北西四组。另外,在东大洋一带可见到倾向298°倾角75°的裂隙密集带。
(三)崂山花岗岩带。该带位于胶南隆起的北东段,其总体产状为北东东走向,其
倾向为北西,西界面倾角约60°,东界面倾角较小。
1.岩带中各期次岩体形态及产状所反映的构造形迹。本带中构造序次较多。控制
莱阳组形成坳陷盆地及控制郭家岭石英二长岩体的构造,控制青山组下亚组的断裂为
第二序次的构造成分。而本带中控制崂山阶段各侵入次岩体的构造,各期次岩体之形
态和产状能体现出该构造带中不同序次的构造形迹特征。
a、b次岩体平面形态多呈弧形。小珠山岩体中的a、b次岩体为向西凸的不规则弧
形,崂山岩体中的a、b次岩体为向东凸的弧形。大致产状都是总体向北西陡倾,反映
了主要受北东及北西向断裂控制。其中北东向断裂较平直(岩体的北东向边界较平直),
说明三、四序次的带内次级构造为北东向扭性断裂及北西向张扭性或张性断裂。
c次岩体之形态,除在小珠山为向南西凸的弧形,在青岛市区表现为北东向脉群,
说明第五序次的构造成分以北东向扭性断裂为主。
a、 b、c次岩体之间的明显侵入关系,是划分三、四、五序次断裂的主要依据,
不同序次断裂的力学性质、 发育程度也有一定差异。穿切a、b、c次岩体的酸性—基
性—酸性脉岩系列,以北东走向、陡倾斜为主,间隔1~2公里出现一个脉岩带。它们
属扭性断裂控制,这些断裂是区内新华夏系的第六序构造成分。
在上述脉岩带中,沿脉岩边部常有光滑而平直的断裂面,并常有0.1~0.5米宽的
破碎带。在花岗岩带的一些边缘地段,有较宽大的破碎带并具有上下滑动形迹的断裂
面。在岩带中,每隔1~5公里出现一条延长较稳定的北东向扭性断裂;还有不均匀分
布的北西向及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这些晚于岩脉的断裂形迹,
多数为新构造运动的成分。
2.岩带中的裂隙。岩带中裂隙较发育,北北东—北东东方向中以走向约50°的一
组最发育, 次为40°±、20°±、80°±;北北西—北西西方向中以走向320±的一
组最发育,次为290°±、310°±、280°±、350°±。裂隙均为陡倾斜,多数倾角
为80°~90°,倾向变化较大。北北东—北东东走向者多具扭性及压扭性特征,北北
西—北西西向者多具张扭性特征。在一些地段常形成裂隙密集带,一般地段裂隙间距
为大约1米,个别地段为3~5米。
(四)胶州城南坳凸。该单元东起营房西至景芝大店断裂。出露地层为中生界上侏
罗统莱阳组上亚组,岩层以向北东东缓倾斜为主。其与东大洋火山岩带、大麻湾坳凹
之间的界线均为第四系覆盖,为断裂接触。
岩石以正常陆相沉积岩为主,且都是缓倾的单斜构造,褶皱和断裂构造不发育。
(五)大麻湾坳凹。该单元东起城阳镇西至高密城东12公里处,南自胶州市南东北
至城北35公里处。出露地层为上白垩统王氏组二、三段,层理倾向变化较大,主要为
北北西—北西西向及南南西、南东,倾角10°~30°为主。
该单元在区内有两条近东西向断裂,其下盘的玄武岩层中近南北向伴生张性裂隙
较发育,使玄武岩层成为不均匀的弱含水地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