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日商企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9&rec=9&run=13

日本商人自1901年前后至青岛发展,从经营酒楼妓馆开始。1905年起,资金雄厚
的三井株式会社、日本棉花株 式会社及汤浅、日信、江商、大文、磐成等商行至青
岛设立支店。三井株式会社支店在堂邑路11号,资本金1.5亿日元。日本棉花株式会
社支店资本金1.28亿日元, 位于馆陶路11号。1907年以前,资金较少的商店计有照
像馆5个,咖啡店6个,妓馆4个,化工染料、油漆、石油店各1个,另外还有洗染店、
杂货铺等。1909年出现了电气器具和自转车、自动车商店。1912年11月,横滨正金银
行在 馆陶路1号设分行, 年存贷额达6亿日元。至1914年,日商企业发展到143个,
资本总额26.5亿日元。 资本雄厚的 日商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并经营建材、工业用
材、铁道用材、化工品、饮料、酒及农副产品等。有的还兼营棉纱、棉布、机械、电
气用品和金属制品的加工等。进口商品主要有棉纱、棉布、火柴、杂品等,以青岛销
售为主。出口商品主要有花生、棉花、牛脂等土货,是日商派员赴山东内地设庄收购
的。日商1913年进出口额1042万两(关平银),占青岛外商进出口总额的31%,列第一
位。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聊城路和市场一、二、三路作为日人商业区,日商企
业迅速增加。1922年,日人在青岛人数达23566人,企业增至1153个,资本总额129.2
亿日元,其中资本金50万日元以上者达80余家。其间,自日本进口的粗细布、印花布、
木材、水泥增加,并垄断了电气材料。对日出口牛肉、鸡蛋、食盐明显增长,铁矿石
和铜锭也开始对日出口。1922年进出口额3907万两,占外商进出口总额的71%。主要
控制在三井、三菱(馆陶路3号)、大仓、东和、清喜、大杉、吉泽等为主的159个洋行
贸易商手中。
为了维护日商利益,日商在青岛组织了55个同业组合,控制商品货源。日占当局
还明令禁止中国商人向日本企业、机关出售商品,严重扼制了青岛民族商业的发展。
1922年日本被迫将青岛交还中国后,居青日商侨民回国者近万人,一些日商企业
如屠兽场、电气公司等改为中日合办,一些停业,日商企业减少。20年代青岛掀起了
提 倡国货抵制日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日商的发展势头。但因日本交还青岛
时索取了若干特权,加之商业利益的驱动,所以很快得到恢复。1929年发展到1548个,
资本总额130.22亿日元。1937年已达2118个企业,资本总额 132.65亿日元。日本
在青岛开办的纺织厂、油脂厂、火柴厂、饮料厂、化工厂、机械铸造厂等持续发展,
为市场提供了较多商品货源。 其中,6大纱厂资本总额1.56亿日元, 1932年生产本
色棉纱20万包、棉布300万匹。棉纱85%销于青岛及山东各地,棉布45%销于青岛。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后,大批日商涌人。1939年、1940年由日本输入商品分
别较1937年增长2.17倍和3.09倍,在青岛的工商贸易中居垄断地位。1941年,计有
3676个企业, 资本总额151.07亿日元。1938~1945年,日商几乎囊括了电气材料,
自行车也由1931年前的10%~20%增长到60%~80%。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军
民的打击下,青岛与周围地区的贸易通道大部阻塞,商品匮乏,日商贸易锐减。1944
年, 企业减至1943个,资本总额88.02亿日元。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日商侨民仓
惶回国,结束了在青岛垄断贸易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