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德商企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9&rec=8&run=13

德国侵占时期, 德国国库共投入1.99亿马克,用于军备和城市建设。德国商人
也涌入青岛,这一时期德商企业至少在48个以上。其中,20余个较有影响的企业资本
金总额达2.09亿马克。 德商洋行大多数从事进出口贸易和代理轮船公司远洋航运业
务,经营范围一业为主兼营其他的较多。经营方式以批发为主,有的兼搞零售或附设
工厂。经营商品主要有机器设备、交电、五金器材、化工产品、建筑材料、百货、食
品、医药等。除销于青岛外,还通过胶济铁路转销内地。货源主要由德国进口,其在
青岛开办的沧口缫丝厂、崂山汽水公司、啤酒公司、屠兽场、哥伦比亚蛋厂、肥皂厂、
草辫厂等也提供了部分货源。出口商品主要是山东土特产品和粗加工品,如花生仁、
花生油、牛皮、猪鬃、大麻、草帽辫等。这些商品均由当地小贩、庄号收买,再经市
内商号集中收购,通过买办出售给洋行,销往德、美、法、英、意等国。1913年德商
对青岛进出口贸易额517万两(关平银) ,占外商进出口总额的18%,仅次于日商列第
二位。
德国侵占初期,德商在华企业便至青岛建立分支机构,直接至青岛创办企业的德
商,经营先进的工业产品,成为青岛一些行业的开端。1897年后德国自行车进入青岛,
1898年西门子公司在天津路与河南路口建小型电站。1902年,德华银行在太平路设分
行,发行纸币和镍制辅币,办理进出口贸易汇兑等业务,操纵了青岛金融市场。同年
礼和洋行在太平路41号设分行,经营电器和机械设备。1902~1903年,在兰山路开设
的顺和洋行、哈利洋行经营近30种五金工具材料和百货、食品,成为青岛五金行业的
先导。1903年德国政府又从库麦尔电气公司手中将电站收购改为电灯公司,兼营电气
材料,成为青岛交电行业的开端。1905年建成的医药商店(广西路33号)和1907年开设
的费理查德车行,分别成为青岛最早专营西药、从事汽车长途客运的企业。德商开办
的17个旅馆、饭店中,较出名的有亨利亲王饭店(太平路31号,1899年建)、水师饭店
(湖北路17号,1902年建) 、海滨饭店(南海路3号,1903年建)、青岛俱乐部(中山路1
号,1911年建)。
德国殖民当局把青岛变为它输出资本、倾销商品、掠夺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市场,
大发其财。1902年开设的禅臣洋行,多年来经营德国亿利登化工厂的漂粉精 (氯化石
灰) ,每桶进口价15元,在青岛售80元。猪鬃收购每担360~450元,销往英、美,每
担1000~1200元。该洋行先后经营18年,仅此两项就获利2000余万元。美最时洋行进
行进出口业务的同时开设崂山汽水公司和美口酒厂,低价的中国原料,廉价使用华工,
产品却高价在中国倾销,赚取厚利。德国官方人员勾结青岛华商上层人物,集股开设
立升馆膏局,贩卖鸦片,牟取暴利。德国青岛殖民当局还凭借权利通过收取盐税、地
税、鸦片税、营业特许捐、房捐、土地拍卖收入和港口收入等手段大肆敛财。1898年
收入3.6万马克,1913年增至720万马克。1898~1913年共计3649.8万马克。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德国人被遣散,德商在青岛的贸易停止。后来逐渐恢复
在青岛的贸易, 特别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青岛辟为商埠后,有了进一步发展。据
《青岛商工案内》 记载,1933年,德商企业32个,进出口贸易额639.1万元,占外商
进出口总额的5.8%,次于日、美、英列第四位。1941年,德商企业82个(含2个合资
企业)。其中,百货业8、五金器材业6、交电器材业5、化工业8、石油业1、建材业1、
建筑设计业1、 印刷业1、糖酒烟草业6、土特产业11、进出口贸易业6、船舶业4、金
融保险业7、餐饮旅馆业7、剧场业2、新闻通讯业1、医院4、工厂3。日本第二次侵占
青岛末期,德国在青岛的贸易减少,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已无德商企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