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浴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9&rec=57&run=13

1912年8月, 丁辑五等人合资在保定路开设三新楼澡塘,这是青岛浴池业最早的
一家。
1928年,华商已有澡塘10个。1931年澡塘业同业公会成立时,有大、小澡塘13个,
从业人员390人,资本总额16.95万元。1933年,资本总额增至24.8万元。
1943年, 浴池减为12个,资本总额39.5万元,从业人员644人。另有日商汤屋2
个。
1946年澡塘业户没有变化, 1948年减为8个。当时征税按澡塘拥有资金和设备条
件分四个等级:一等天德塘、三新楼;二等玉生池;三等中盛池、中华池、东华池、
润德楼;四等恒德塘。
青岛解放后,浴池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50年,市区共有澡塘9个,从业人员354
人,资本总额3.2万元,年营业额6.47万元。1952年7月,澡塘业划归各区新成立的
工商联领导。1956年公私合营时,有澡塘10个 (市南3个、市北3个、台西1个、沧口1
个、台东2个),从业人员498人,共有1570个客座床位。其中,男座1407个,女座163
个。从市饮食服务公司实行行业领导以后,投资21.5万元在四方区新建了四方浴池,
填补了当地的洗浴空白。对新华浴池和沧口浴池进行了扩建,对规模较大的天德塘、
建新池、玉生池、三新楼进行了翻新改造,使这些浴池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有所改
善。截至1985年底,市区国营浴池9个,员工667人,固定资产219.6万元,较1965年
增长2.3倍。其他企事业办浴池7个,街道社队办浴池1个,市区共计17个浴池。
青岛早期的浴池业,设备简陋,塘内仅设有浴盆、木凳。20年代后期,各店不断
更新设备,增加服务项目。开设男、女浴室,并有官座、雅座、池座之分。房间内有
茶壶、茶碗,冬天开放暖气。服务分为上柜与下柜两部分,上柜专侍洗澡,下柜有理
发、洗衣、修脚、捏脚、搓背、捶背等。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些传
统服务项目被当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度被取消,1978年后逐步恢复。修脚、捏脚发
展为治疗多种脚病的医疗项目,先后在天德塘、建新池开设了脚病治疗室,专治脚垫、
鸡眼、甲沟炎、“猴子”、鹅掌疯、跟骨刺、脚底瘤、足部溃疡等多种脚病。新华池
于1985年增设了“桑那浴”(即蒸气浴),为浴者提供了健身、医疗等多种方便。为了
解决淡旺季的矛盾,一些浴池扩大经营,增设了小卖部、小吃部,提高了社会和经济
效益。
1957~1985年,市饮食服务公司浴池业营业额共计3657.3万元,利润额共计580
.5万元。 其中,1985年营业额265.2万元,较1957年增长3.87倍;利润额35.5万
元,较1957年增长6.2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