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烟酒糖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9&rec=44&run=13

青岛解放前,烟酒糖茶业分属卷烟、黄烟、烧酒、洋酒、点心、糖果、冷食、茶
叶8个行业。 解放后,国营烟酒糖茶专业公司逐步建立和发展,改变了烟酒糖茶业的
面貌。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就组建了青岛市烟酒产销管理局,辖青岛销酒公司、青岛啤
酒厂、晶华玻璃厂、山东第一烟厂和烟草门市部,对酒类实行专酿专卖管理。1951年
11月,遵照中央《各级专卖事业公司组织章程》的规定,将1950年撤销管理局后成立
的山东省烟酒公司青岛市公司更名为山东省青岛市专卖事业公司。
1951年底, 私营烟业商号84个, 从业人员135人,资本额13.42万元,年营业额
119.98万元;酒业商号157个,从业人员220人,资本额14.44万元,年营业额204.
50万元;点心食品业商号247个,从业人员811人,资本额36.73万元,年营业额268.
16万元;茶叶商号54个,从业人员231人,资本额34.91万元,年营业额192.07万元。
1953年1月, 市专卖公司改组为中国专卖事业公司青岛采购供应站和青岛市支公
司。 供应站经营权限属国家一级站,支公司负责青岛市场安排和专卖管理。1954年9
月,站司合并为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改为二级站。
1953年3月, 中国茶叶公司山东省公司在青岛设营业处, 负责青岛茶叶经营。
1954年成立中国茶叶公司山东省分公司青岛支公司,归口负责对私改造任务。
1956年3月, 为加强对糖果、糕点行业的改造和领导,成立了青岛市食物公司,
同年10月改为中国糖业糕点公司山东省青岛市公司。
国营烟酒糖茶专业公司的建立,控制了商品货源,加速了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1955年底, 市区私营烟酒业户1261个, 茶叶业户21个,食品糕点业户301个。
1956年,有劳资关系的38个烟酒业户、22个茶叶业户、98个食品糕点业户全部实行了
公私合营。其中,41个糕点、饼干作坊合并为4个糕点厂,10个糖果作坊合并为1个糖
果厂,12个冰糕作坊合并为1个冷食厂,35个零售店合并为4个食品零售核算店。未实
行公私合营的业户全部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组建了一些合作商店和合作组。
1958年下半年,专卖市公司、茶叶支公司、糖业糕点市公司经过几次调整后,合
并为山东省青岛烟酒糖茶采购供应站,统一经营和管理烟、酒、糖、茶、糕点、冷食
以及专卖事业。自此,把解放前的8个行业,组成为一个较大的烟酒糖茶业。
烟酒糖茶采购供应站几经调整后, 于1985年5月更名为青岛市副食品批发公司,
撤销二级站业务。下设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茶叶和工业品贸易中心副食
品部7个分公司; 青岛糖果冷食厂、生活林糕点厂、清真糕点厂、儿童食品厂、台东
糕点厂、 沧口糕点厂6个糕点食品厂;22个零售核算店,员工2500人。为了照顾回族
居民的生活习惯,除特设清真糕点厂外,还在中山路设立回民食品店。
1949~1986年,青岛市副食品批发公司商品总购进802732万元,其中地产品收购
531446万元, 占66.2%;商品总销售851555万元。据对1974~1986年统计,商品共
销售 430054万元。其中,省内调拨213769万元,占49.7%;省外调拨133401万元,
占31%;当地销售82884万元,占19.3%。
烟 青岛烟业起源于烟叶经营。建置初期,土产杂货铺经营烟叶,民间吸食旱烟。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青岛尚不生产卷烟,但一些外商洋行、杂货店已销售进口卷烟,
一些华商杂货店兼营国产卷烟。1908年,华商战警堂在高密路58号开设玉春楼,经营
绸缎、酒和烟并代销上海华成烟厂的卷烟。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1919年英商在青岛建立大英烟厂 (商河路大港火车站
对面),日产卷烟50大箱。1922年,烟业商号计20个,其中华商9个,日商11个。烟业
商号系指批发企业,零售一般由土产杂货店经营。1918~1922年,青岛卷烟进口17.
2万担,价值1461.9万两关平银。
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1926年大英烟厂在孟庄路扩
建竣工,日产烟200大箱。1923~1927年,进口卷烟25.8万担,价值4421万两关平银。
1925~1926年, 出口卷烟1.54万担,价值166.4万两关平银。1928年,华商战警堂
创办山东烟厂。1936年,周鼎臣创办崂山烟厂。其他华商还先后建起11个小型烟厂。
由于卷烟生产的发展, 青岛由进口变为开始出口。1937年,华商烟业商号8个;日商
烟业企业22个,资本额1.82亿日元。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朝鲜商人借日本势力,收买山东烟厂后与日商合办,
改名华北烟草公司。英商怕大英烟厂被日军接管,改组更名为颐中烟草公司。1939年,
崔笃生收买崂山烟厂,更名中国崂山烟草股份有限公司。1941年,日伪“烟草组合”
开设东亚烟公司,这就是青岛当时的四大烟厂。青岛卷烟以其“气味芬芳,味道适口”
而著称,因此行销全国,年产量列全国第二位。华商开办的其他烟厂大部分因资金微
薄,设备简陋,被迫相继停产。其问,日本殖民当局实施战时统制经济政策,对卷烟
和啤酒等实行配给制度,华商烟酒食品店以售卖配给品维持生计。1941年,华商烟业
商号16个,德商1个,英商1个,希腊商2个。日商36个,资本额1.9亿日元。
日本投降后, 据《青岛指南》记载,1947年,全市华商烟业商号314个,资本额
4893.91万元,从业人员1789人。1947年销售青岛、上海产哈德门、前门、金盾、金
鼠等牌卷烟约6000箱。 ,当时卷烟的销售分为3级,第一级批发商号称大经理家,直
接由烟厂进货,按出厂价享受3.5%利润。颐中烟厂的大经理家是大成号和盛恒烟号,
崂山烟厂的大经理家是万昌号。第二级批发商号称为小经理家,是卷烟批发的主体,
从大经理家进货,按一级批发价享受4.s%利润。第三级零售商号从小经理家进货,
按二级批发价享受10%的利润。1946年,为青岛和上海烟厂包销的大经理家约20个。
青岛是卷烟生产基地,解放初期有青岛、大陆、实业和崂山四大烟厂,批发环节
仍由私营批发企业经营。 国营青岛百货分公司经营部分卷烟批发业务。1953年1月,
中国专卖事业公司青岛采购供应站成立后,立即从百货分公司接管了卷烟批发业务,
当年12月即遵照政府规定,对全市卷烟实行了统购包销。从此国营商业全部控制了卷
烟货源,确立了对市场的领导地位。
卷烟货源地产品占绝对优势,有时供应一点外地名烟如上海凤凰、牡丹和天津恒
大等牌号香烟,只是为调剂品种,数量极少。1949~1980年,卷烟纯购进863.5万箱,
其中1980年计29.96万箱, 较1949年增长11.72倍。卷烟当地共销售64.72万箱,其
中1980年销售27095箱,较1949年增长1.85倍。
卷烟是国家计划管理物资,60年代以后,卷烟的生产与销售全部纳入国家计划经
济轨道, 生产单位的生产和商业部门的收购、 调拨及市场安排都必须按计划进行。
1985年以前,原材料供应充沛,市场呈现推销局面。1959年开始,市场供求关系逐步
紧张。1960年10月起,采取了凭票定量供应的方法,并根据货源情况及种类变化,规
定了每张烟票可购买的盒数及烟的等级。到了1965年第三季度,由于卷烟货源逐渐充
裕,除中华、牡丹、双喜、前门、鹿鸵烟等不能敞开供应外,其他牌号烟全面敞开供
应。 1 974年11月,由于卷烟生产大幅度上升,全部实行敞开供应。1982年,遵照山
东省政府规定,将卷烟批发业务移交山东省青岛烟草分公司,由工业部门自产自销。
酒 青岛酒业起源于黄酒经营,黄酒系小作坊手工生产,即墨盛产黍米,是黄酒
生产的重要原料。即墨黄酒始于宋朝,具有酒色纯正、黑褐晶莹、醇厚爽口、微苦清
香的独特风格,药用价值较高,久负盛名。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青岛村就
有胡姓商人开设的瑞茂黄酒馆。青岛建置后,黄酒馆增加。1905年在芝罘路55号开设
山酿造厂和阿高别茨基酒厂,利用崂山葡萄生产葡萄酒,以后又研制成俄得克和味美
斯酒,别具特色。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日侨增多,日本清酒(也称东洋酒)颇为盛行。日商开
办的酿酒厂主要有日华酿造、中井酿造和侨船酿造等10余个。1941年,日商酒业企业
60个, 资本额2.8l亿日元。德商4个,英商2个,希腊商1个。华商55个,资本额20.
49万元。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日本清酒绝迹;青岛啤酒厂成为官僚资本齐鲁公
司的下属单位。1947年,青岛啤酒厂接管美口酒厂。青岛啤酒颜色淡黄,泡沫细腻浓
密,口感微苦醇香、清爽有劲,风格独特,久享盛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好评。但在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经济凋敝,美国啤酒充斥市场,青岛啤酒厂生产、销售困难重
重, 每况愈下。1947年,全市烧酒业商号113个,资本额4159.4万兀,从业人员417
人;黄酒业商号61个,资本额361.1万元,从业人员270人。
青岛解放初期,政府便对酒类实行了专酿专卖管理。取缔私酿,酒类货源由市专
卖公司供应,零售商须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并发给执照和承销手册后方可营业。
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粮食的合理消费,保证了国家的税收和市场的稳定。
白酒货源由沧口和实业两个酒精厂提供,不足部分由坊子调进补充。1958年前,
市场供求关系基本正常。自1959年起,因粮食供应压缩,酒精减产,货源严重不足。
为缓解供求矛盾,市副食品批发公司根据上级指示,采取过凭证、凭票限量供应,节
日按户限量供应等办法。70年代开始,优质名酒由国家控制,统一管理。全国名酒由
中央分配,地方名酒由省分配,直至80年代初期仍然如此。1984年,一般粮食白酒敞
开供应,按户或凭券(证)供应历史结束。
黄酒因黍米原料奇缺,解放后供应数量很少,一般只供药用,货源大部分由即墨
黄酒厂供应。80年代后,虽然满足供应,但因消费习惯的变化,且价格较高,消费量
甚微。
青岛啤酒厂和美口酒厂系官僚资本,解放后被政府接管,其产品由国营商业组织
购销。由于市民还不习惯饮用,且未打入国际市场,所以供过于求。60年代后,出口
逐步增多,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货源趋紧。1970年后,国庆、春节两大节日凭证
按每户5瓶定量供应。 生啤酒则敞开供应,时断时续。1982年,遵照政府规定,国营
商业将经销任务移交啤酒厂自产自销。
1949~1980年,青岛市副食品批发公司共购进酒33.2万吨,其中1980年计1.93
万吨,较1949年增长7.59倍。当地共销售酒22.62万吨,其中1980年计1.29万吨,
较1949年增长4.33倍。
糖 青岛糖业起源于食糖和传统糕点的经营。建置后,一些土产杂货店经营从上
海、江浙一带采购的国产手工榨制的红糖。一些果子铺经营青岛及周围地区的传统糕
点,如胶州的枇杷梗,即墨的麻片和麦牙糖等。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一些外商洋行和杂货店经营进口机制白糖、糖制品和罐头等
食品。约在1902年,德商在中山路开设夫劳司西点店,主营西点、面包、咖啡等,成
为青岛第一家西式糕点商店。 最早来青岛创建食品店的是上海、 江浙地区的商人。
1905年,宁波人庄宝康在潍县路与四方路转角处开设杂货铺,经营烟酒糕点食品等,
糕点均从上海进货。
食糖的批发环节绝大部分属于进口商和土产行栈。日本侵占青岛后,日商三菱、
三井等洋行直接从国外进口食糖,批发给华商土产行栈。这些土产行栈再供应食品店、
糕点糖果作坊和摊商小贩。1918~1922年,食糖进口134.5万担,价值927.3万两关
平银。1918年,开设于北京路的祥兴永,聘请北京著名糕点店正名斋的师傅孟某,生
产京式糕点,成为青岛京式糕点第一家。1919年,庄宝康在潍县路24号又开设万康福
记食品店,从南京请来糕点师傅,自行加工苏式糕点,成为青岛苏式糕点第一家。兼
取南北特长经营的食品店,其代表是1920年在金乡路开业的正大福记食品店。1922年,
全市糖业商号50个,其中华商8个,日商42个。
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糖业发展较快,一些附设糕
点作坊的食品店经营也颇具特色。糕点业的发展,使食糖进口量增加。1923~1927年,
共计222.8万担,价值1588万两关平银。一些南货店除经营解供求矛盾,市副食品批
发公司根据上级指示,采取过凭证、凭票限量供应,节日按户限量供应等办法。70年
代开始,优质名酒由国家控制,统一管理。全国名酒由中央分配,地方名酒由省分配,
直至80年代初期仍然如此。1984年,一般粮食白酒敞开供应,按户或凭券(证)供应历
史.结束。
黄酒因黍米原料奇缺,解放后供应数量很少,一般只供药用,货源大部分由即墨
黄酒厂供应。80年代后,虽然满足供应,但因消费习惯的变化,且价格较高,消费量
甚微。
青岛啤酒厂和美口酒厂系官僚资本,解放后被政府接管,其产品由国营商业组织
购销。由于市民还不习惯饮用,且未打入国际市场,所以供过于求。60年代后,出口
逐步增多,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货源趋紧。1970年后,国庆、春节两大节日凭证
按每户5瓶定量供应。 生啤酒则敞开供应,时断时续。1982年,遵照政府规定,国营
商业将经销任务移交啤酒厂自产自销。
1949~1980年, 青岛市副食品批发公司共购进酒33.2万吨,其中1980年计1.93
万吨,较1949年增长7.59倍。当地共销售酒22.62万吨,其中1980年计1.29万吨,较
1949年增长4.33倍。
糖 青岛糖业起源于食糖和传统糕点的经营。 建置后,一些土产杂货店经营从上
海、江浙一带采购的国产手工榨制的红糖。一些果子铺经营青岛及周围地区的传统糕
点,如胶州的枇杷梗,即墨的麻片和麦牙糖等。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一些外商洋行和杂货店经营进口机制白糖、糖制品和罐头等
食品。约在1902年,德商在中山路开设夫劳司西点店,主营西点、面包、咖啡等,成
为. 青岛第一家西式糕点商店。最早来青岛创建食品店的是上海、江浙地区的商人。
1905年,宁波人庄宝康在潍县路与.四方路转角处开设杂货铺,经营烟酒糕点食品等,
糕点均.从上海进货。
食糖的批发环节绝大部分属于进口商和土产行栈。日.本侵占青岛后,日商三菱、
三井等洋行直接从国外进口食. 糖,批发给华商土产行栈。这些土产行栈再供应食品
店、糕.点糖果作坊和摊商小贩。1918~1922年,食糖进口134.5万担,价值927.3万
两关平银。1918年,开设于北京路的. 祥兴永,聘请北京著名糕点店正名斋的师傅孟
某,生产京.式糕点,成为青岛京式糕点第一家。1919年,庄宝康在潍.县路24号又开
设万康福记食品店,从南京请来糕点师傅,自行加工苏式糕点,成为青岛苏式糕点第
一家。兼取南北特长经营的食品店,其代表是1920年在金乡路开业的正大. 福记食品
店。1922年,全市糖业商号50个,其中华商8个,日商42个。
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 糖业发展较快,一些附设
糕点作坊的食品店经营也颇具特. 色。 糕点业的发展, 使食糖进口量增加。1923~
1927年, 共计222.8万担,价值1588万两关平银。一些南货店除经营北方的山珍海味
和蜜饯等糕点外,还大量经营火腿、辣肠、板鸭、桂元、荔枝、绍酒、辣味酱菜等南
方食品。泰和祥、三阳泰、同裕和效法万康食品店,自行生产销售苏式糕点,经营规
模扩大,成为青岛四大家南货店。京式糕点作坊店铺生意兴旺,除正大颇有影响外,
1928年开业的万盛春的点心,1932年开业的万福l晦的月饼,其声誉都很高。1930年,
俄商巴赞斯基在龙口路19号开设西点店,生产销售冰激凌和巧克力糖,独树一帜。西
点店传入了西式糖果生产技术。1932年,信泰糖果厂(经理刘长信)在曲阜路开业,成
为青岛第一家生产西式糖果的华商企业。1937年,华商糖业商号44个,资本额10.93
万元;日商糖业商号74个,资本额2.32亿日元。
到1940年,青岛经营红、白食糖的土产行栈有义聚东、. 裕丰春、原顺德、恒升
和等40余个,大部分集中在济南路、北京路、保定路一带。除从外国商人处购人进口
食糖外,还从广东、上海等地买进国产食糖,如当时俗称的“墀青糖”、“四五糖”
等。除本市外,还销往胶济铁路沿线城镇。1941年,日商糖业商号191个,资本额3.
55亿日元。德商1个,英商1个,丹麦商1个。1942年,华商点心业同业.公会会员商号
267个,资本额171.14万元。此后,日伪当局为了保证战争的需要,对粮食和食糖实
行配给制度,糕.点、糖果作坊和烧锅因原料缺乏而成批倒闭或转业。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1947年全市糖业商号189个,资本额4894.9万元,
从业人员918人。由于原料缺乏,物价飞涨,解放前夕糖业衰颓。
青岛解放后,食糖全部依靠国内供给。由于原料不足,加工技术落后,糖源比较
紧缺。国家实行指令性计划,批发环节归口集中管理,严格按照经济区划组织流通。
食糖. 供应一般是本着保证特殊、照顾重点、兼顾一般、平日少供、节日多供的原则
进行安排。1957年下半年开始实行凭. 居民副食品证限量供应办法。1960年后开始进
口食糖, 由于数量不多, 供需差距仍然较大。1975年改为凭副食品购. 买票供应。
1980年后,国家增加了食糖进口量,供需趋于缓和。1982年,取消食糖定量供应。此
后,由于食糖的社会消费急剧增加,食糖价格出现波动。1949~1980年,青岛市副食
品批发公司当地共销售食糖24.46万吨。其中1980年计1.77万吨,较1949年增长22.
9倍。
糕点、糖果和冷食品基本上属于地产地销产品。糖源充足时,青岛糖果也销往省
内各地,名牌高粱饴糖还销往省外。为了丰富市场,也从东北和上海组织部分糖果、
饼干货源。 1949~1986年,糖果纯购进8.08万吨,当地销售4.72万吨。糕点纯购进
12.78万吨,当地销售15.5万吨。当地年销售冰糕约4000万支,冰激凌200万杯。罐
头和糖类小食品属三类物资,购销自选,地产品和外地进货基本平分秋色。
茶叶 据《胶澳志》记载:清朝末年,祖居青岛村的商人胡增瑞曾经常往返于上
海、浙江与青岛之间,为土产杂货商店办些毛竹、纸张、白糖、茶叶之类。《海云堂
随记》 记载,1897年青岛有糕点茶食商店3个,一些土产杂货店兼营由中国南方运来
的茶叶。
德国侵占时期, 华商共开设3个专业茶庄。1905年,山东章丘人孟鸿升在高密路
22号开设的泉祥茶庄(经理王锡.臣)成为青岛第一家专业茶庄。时有日商茶叶企业1个。
1918~1922年,由中国南方运进茶叶43383担,价值113万两关平银。1922年,华
商计有泉祥、瑞源、泰记、复盛栈、天义栈、谦大祥6个专业茶叶店,日商6个。兼营.
茶叶的土产杂货店和茶炉等其数不详。
1931年,青岛茶叶同业公会成立,凡主营茶叶的商号均可以人会。1937年,青岛
有日商茶叶企业11个,华商茶庄增至16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泉祥、瑞芬、源祥、鸿
记、天昌隆5个茶庄。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日商三菱、三井、三友财团控制着青岛茶叶市叶同业
公会华商会员商号计39个,资本额6638.8万元。新开业的有福生德茶庄(1939年,先
在高密路71号,后迁中山路)、大陆茶庄(1941年,长兴路9号)较出名。泉祥茶庄1939
年资本增至40万元,从业人员达49人。
青岛茶庄分批发、 零售和批零兼营3种经营方式。批发业户如复盛栈、德泰隆、
志成祥等多属土产店,主营茶叶,批发供应本市茶庄和铁路沿线各县、镇市场。批零
兼营的业户如泉祥、瑞芬、大陆、福生德等,重在零售,兼作小批发。一般在南方产
茶区设磅收购,也有的设加工厂自行窨茶,主要供应青岛市区小茶庄和郊区小店。零
售茶庄占大多数,资金缺乏,勉强维持生活,在竞争中时有倒闭。为了使茶叶适销对
路,满足不同消费对象的需求,较大的茶庄都是将原茶进行窨制和调配后再供应市场。
如市南区的泉祥、瑞芬、福生德茶庄,因为消费对象是社会上层,所以经营品种多、
花色全,尤以高档茉莉花茶见长。台西区的正大茶庄,因主要对象是诸城、日照和青
岛小港一带的工人、渔民,则专门经营珠兰花茶。大陆茶庄主要供应台东区市民,顾
客多要求“冲头大、煞头大”的茉莉茶,所以拼配时适量加广丁和红茶。
青岛解放前夕,市内茶庄约40个,但很不景气。
青岛解放后,市内茶叶市场没有大的变化。1954年中国茶叶公司山东分公司青岛
支公司成立以来,由于茶叶货源紧缺,被列为国家控制物资,批发和窨制统一由青岛
市茶叶公司经营,并严格按省公司下达的计划组织购销。1956年公私合营后,茶叶货
源仍未缓解。1960年,国家对茶叶也实行了定量供应,一直延续到1981年才全部敞开。
但是敞开后对茶叶的收购、批发仍由国营商业掌握。与以往不同的是,国营商业拓宽
了进货渠道,可以在不同的茶叶产区,以不同的议定价格,收购国营、集体,以及个
体茶农的商品茶叶。1984年后,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经营体制的改革,青岛的茶叶
市场日益稳定,品种花色明显增多,价格也稳中有降。1949~1980年,青岛市副食品
批发公司共销售茶叶18.15万担。其中,1980年计7637担,较1949年增长2.7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