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业户与业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9&rec=4&run=13

青岛外临黄海,内通中原,位置优越,港湾良好,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和商业价
值。1578~1582年,即墨县令许铤在任时,青岛口已准行海运。1865年烟台东海关又
在青岛设立了分关,港口贸易日渐繁荣。“百物鳞集,千艘云屯”,青岛口逐渐成为
南北货物集散地。
1891年,清政府调登州总兵章高元率兵驻防青岛。设衙门,筑炮台,开邮局,建
栈桥, 商业随之发展。 据胡存约《海云堂随记》记载,1897年春青岛商铺店家计:
“马车旅店九,洪炉一,成衣、估衣三,油坊、磨坊、染坊六,杂货、竹货、瓷器店
铺七,药铺二,当铺一,织网、麻草、油篓、木柴八,鱼肉、盐铺六,帽、皮货各一,
纱布、绸布、洋广杂货店三,酒馆、饭铺九,酱园、豆腐坊各一,糕点茶食三”。青
岛已是一个商业相当发展的小口镇了。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后,青岛辟为“自由港”,输出入商品逐年激增,市场日渐
繁荣,吸引国内商人纷纷至青岛兴办工商业。1897~1914年成立的商店,到30年代末
继续经营的还有60个,分为19个行业。其中,经营农产品12个,杂货10个,畜产品、
饮食品各5个, 纺织工业品、化学工业品各3个,机械金属制品2个,交通用品、教育
用品各1个,服用品3个,木草藤竹品、饮食店各3个,杂材制品及旅馆各2个,银行、
荐头、赁贷、土石制品、废品各1个。经营花生、豆油的复诚号(1897年) 、经营土产
的东盛昌 (1899年) 、经营百货的华德泰 (1903年) 、福顺泰和经营茶叶的泉祥茶庄
(1905年)等,均是青岛成立较早有字号的企业。
1914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青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商操纵垄断了青岛
进出口贸易和商业市场,输入的日货和日本在青岛的工业产品充斥市场。为了加紧经
济掠夺,殖民当局增辟商业区,进一步刺激了商品经济和民族商业的发展。1922年,
华商企业560个, 分71个行业。其中,发展较为突出的是为外贸服务的土产物商计84
个,销售日货的杂货商99个,两替(货币兑换)商39个,为城建和居民生活服务的土木
建筑、米谷、吴服、烟茶、旅馆和饮食料理商100余个。
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接管青岛,定青岛为商埠,青岛人口激增,1928年人口达
33.6万余人, 商业有了较大发 展。据《胶澳志》记载,市区商业行业增至85个,
计2510个企业, 从业人员2.6万余人。市郊沧口、四方、李村计33个行业,236个企
业。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后, 市区扩大,人口持续增加,商业继
续发展。 1933年, 全市商业企 业5514个, 资本总额约19090万元, 全年营业额
404283.7万元。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 日商凭借特权欺 凌、侵吞、排挤中国民族
商业。日伪当局实施“战时统制 经济”政策,严禁物资外运,控制商品流通,民族
商业经 营萎缩。据《青岛市中国商工总览》记载,1939年,全市商业计107个行业,
3949个企业,资本总额10992.2万元。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再次统治青岛。初期,商人由抛货存钱转
为囤积居奇,物价由下跌转为暴涨。奸商投机,黑市猖獗,市场畸形发展。供美军和
国民党官僚等上层人物纵情取乐的咖啡馆、舞厅、酒吧及金银首饰等行业颇为兴盛。
1946年, 全市商业企业8497个,资本总额378396万元,从业人员34256人。摊贩5093
个, 其中,布匹业460个,杂货业1547个,破烂业652个,纸烟业1170个,化妆业394
个,水果业390个,估衣业480个。
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对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青岛陆路交通阻塞,物资短缺,工厂
停产,商品匮乏,税捐剧增,通货膨胀,企业陷于破产倒闭的境地,但市政当局为征
纳税捐不准报歇。1948年8月,市商会调查所属会员商店仅有6575个,分为57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