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化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9&rec=38&run=13

青岛建置初期,杂货铺大都兼营染料、熟漆(俗称颜色、大漆)。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一些德商洋行兼营化学染料。1909年起,三井、棉花株式会
社、桥爪等日商企业批发经营染料、石碱和油漆涂料。1913年,华商刘志连在易州路
35号开设永顺成油漆颜料商店,成为青岛第一家化工专营商店。
此间,商品货源主要来自德、日两国。1901~1906年,进口染料价值687796法朗。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日商新开设化工企业30个。其中,化工类11个,染料
类11个,油漆类8个。批发经营的22个,批零兼营的8个,资本金共计1781.8万日元,
控制了青岛化工商品市场。1920年,英商h内门洋行来青经营化工、染料、油漆3大类
商品。进口化工商品增加,主要来自日、英、美等国。英国的手牌和美国的地球、童
子牌油漆输入青岛。1919年,华商刘鸣卿独资开设 维新化学工艺社,生产销售丹风
牌硫化煮青,是为青岛化工工业萌芽。同年陈子骐开设谦祥益油漆杂货店,民族化工
商业企业增至3个。
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华商化工企业49个,资本总
额66.25万元。其中,染料类5个,资本金65.02万元;油漆粉刷类44个,资本金1.
23万元。 1928~1935年,华商先后建起5个化工厂,资本总 额48.1万元,员工i00
余人,生产染料、碱和酒精。其中,中国、大华、正业3家颜料公司年产值55.5万元。
日商新开设化工企业27个, 其中,化工类2个,染料类12个,油漆涂料类13个。
批发经营的14个,批零兼营 的13个,资本金共计953.6万日元。
1923~1937年, 据对进口的37种化工商品统计,重达234912.3吨,价值4843.
86万元。据对1925、1927、1930、1932、1934、1936年进口碳酸、硝酸、硫酸、碱灰、
硫化碱5种商品统计, 总额达486.17万元。其中,日本占43.13%,英国占37.16%,
德国占14.3%,其他国家占5.41%。化工类商品,英商卜内门洋行“月牌”纯碱、烧
碱有优势。染料类商品,德商德孚洋行基本控制了进口。油漆类商品,日本的“星牌”、
“虫牌”油漆占绝对优势。外商仍然垄断着青岛化工商品市场,民族化工企业难以与
之抗衡。华商商品货源主要来自外商洋行,部分来自当地和上海、天津、广州。化工
商品大部用于生产,小部分民需。列为军事物资的化工商品由政府严格管理,列为危
险品的化工商品需经商会出具证明,定向购销。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维新化学工艺社、中国颜料公司等被日商强行收买。
化工商品在日商控制的统制团体监督下,由商会实行分配销售。民族化工业经营受控,
只新开设了2个经营染料和油漆的企业。 1943年,前店后厂制售冰晶碱的华商企业计
25个,资本总额14.91万元,员工83人。
其间,日商化工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截至1941年底,新开设的化工企业33个,
资本总额423.4万日元。 其中, 化工类8个,染料类16个,油漆涂料类9个。1940~
1942年,进口化工商品41个品种,重达12885.4吨,价值 1374.13万元。日商完全控
制垄断了青岛化工商品的进口、生产和销售。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日商退出青岛市场,华商化工企业激增。1946年
166个,其中油漆类109个,资本金317.5万元;染料类57个。1947年后,经营萎缩,
业户锐减。1948年底,染料、油漆商仅剩62个。1946~1948年,进口化工商品计32个
品种,重达2470.05吨,价值307975.6万元。美国货充斥了市场,其烧碱质量优越,
压倒了英国“月牌”碱销售。
青岛解放后,化工商业企业变化很大。
经营机构 解放初期, 新开业和复业的化工商业企业逐渐增加。1950年5月,油
漆粉刷企业74个,染料橡胶企业162个。1950年10月国营工业器材青岛分公司成立后,
设化工染料批发部,1953年改组为化工原料青岛分公司,逐步掌握了化工商品货源,
担负着全省化工原料调拨供应和当地批发业务,私营化工批发商逐渐失去作用。1954
年,私营批发企业12个,员工46人;零售企业37个,员工85人,仅占市场经营比重的
4%。1955年11月,已无私营批 发商。1956年1月,剩余的13个私营零售企业实行公
私合营, 分别合并为市南、台西、市北、台东、四方、沧口6个公私合营商店,归属
国营化工专业公司管理。 1958年1月,化工原料青岛分公司改为山东省青岛化工原料
批发站和青 岛化工原料公司(1个机构,2个牌子) ,员工222人。下设化工、染料、
油漆3个批发部,辖6个零售店。1985年,省属二级站改为市属企业,更名为青岛市化
工商品批发公司。1986年机构作了调整,下设化工、染料、油漆、装潢业务部、沧口
分公司、工贸中心化工经营部等7个批发机构和8个零售店,员工共697人。
经营商品 解放后, 私营化工商店经营染料、油漆、化工3大类化工商品。1950
~1952年,国营化工专业公司只经营战略物资和与国计民生关系较大的化工商品,暂
不经营未列为重要物资的油漆。1953年以后,开始经营化工、染料、油漆类各种商品,
包括国产一、二、三类物资和染料中间体、香精、增白剂等。1958~1959年,经营过
化肥和 医药,1963年将增塑剂交物资部门经营。1979年后,化工生产有较大发展,
化工商品品种大量增加。 1981年,将松香等5种林化商品转给了林业部门。1986年,
市化工商品批发公司经营的3大类化工商品共有38个品类、2735个品种和规格。其中,
化工类8个品类, 有无机酸类、碱类、无机盐类、氧化剂及还原剂、其他无机物、有
机酸及有机盐、其他有机物、动植物加工制品,计779个品种规格;染料类12个品类,
有直接染料、酸性染料、碱性染料、硫化染料、冰染染料、还原染料、活性染料、分
散染料、 阳离子染料、中性染料、其他颜料及印染助剂,计723个品种规格;油漆类
18个品类,有油脂漆、天然树脂漆、酚醛树脂漆、沥青漆、醇酸树脂漆、氨基树脂漆、
硝基漆、过氯乙烯漆、乙烯树脂漆、丙烯酸漆、聚脂漆、环氧树脂漆;聚氨脂漆、有
机硅树脂漆、 其他漆以及辅助材料,计1224个品种规格,较1965年共增加了623个品
种规格。其中,化工类185种,染料类66种,油漆类372种。
商品购进 地产品收购是国营化工专业公司进货主渠道之一。1953~1986年,青
岛市化工商品批发公司商品总购进318073万元,国内纯购进219685万元。其中,地产
品收购214539万元,分别占商品总购进和国内纯购进的67.45%和97.66%。
1952年,国营专业公司开始对当地化工产品实行加工、订货和收购、包销。1953
年, 地产品收购额391万元。1957年,部分地产品划为商业部管理调配物资,化工专
业公司积极争取收购超产部分和计划外产量以及新产品,收购额增至1681万元。“大
跃进”期间,开展大购大销运动,地产品收购量猛增,1959年达到5784万元。国民经
济困难 时期,地产品收购量下降,经过三年调整,1965年收购额 4145万元,逐渐
恢复正常。“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不稳定,收购量时升时降。“文化大革命”结
束后,1978年收购 额达到8420万元。此后,青岛市调整收购政策,按照商品的不同
情况,实行按计划收购、定购、选购或不予收购。1982 年后,地产品收购适宜,品
种适销对路, 库存结构合理。1986 年地产品收购额12717万元,较1953年增长31.
52倍。
为了扶持工业生产,国营化工专业公司积极帮助工厂解决原材料与设备困难。据
对1979~1986年统计,共解决计划外合成甘油、氧化铁红、氧化亚铜、纯碱、硫酸、
包装铁皮、钢材、有色金属及燃料等1912吨,电机、真空泵、钢板锅、反应罐等百余
台。
由国家和山东省统一分配调入商品是国营化工专业公司另一条进货主渠道。国家
将化工商品货源分一、二、三类,并规定了分级管理权限,实行统一调拨供应。1957
年,中国化工原料公司实行了“分区采购、分区供应、站站调剂”的办法。同时规定,
酸、碱等13种化工原料和硫化蓝、硫化青等国产染料,由国家计委和化工部统一分配,
其他化工商品,由商业部管理,按平衡计划调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计委、
化工部统配商品扩大到101种,余者由商业部和山东省化工专业公司按商品管理权限,
分别定期召开商品交流会,平衡分配。1962年以后,国家根据化工商品产销变化,又
对统配商品作了调整,将立德粉、华蓝、氯化铵等20种商品划归商业部管理分配。对
酸、碱等50种商品,大企业需要的可直接向国家申请调供,不符合申请直拨的单位和
市场民需部分,由商业部负责平衡分配,调拨供应。1953~1986年,省内外系统内调
入共计98388万元,占商品总购进的30.9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地化工商品除系统内调入外,可自行采购。市化
工商品批发公司与全国200多家工商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 进一步拓宽了进货渠道。
1986年,商品总购进17765万元,较1978年增长34.5%,是1953年的3.69倍。
商品销售 解放初期,国营企业的销售渠道较广,除供应省内以外,部分化工商
品销至华东、华北、西南、中南地区以及京、津、沪大城市。其间,私营化工企业经
营 的商品,自由销售。国营化工专业公司逐步控制了商品货,源后,私营化工企业
的销售也随之减少。1953年,化工商 品市场经营比重私营企业仅占16.42%。
实行分区供应后,国营化工专业公司通过召开商品交流会,签订供应合同,按经
济区调出商品,成为销售的主要渠道。1956年前,国营化工专业公司担负着昌潍地区、
临沂及临沂以东地区的商品调拨供应任务,并兼当地业务。1958年,山东省商业厅根
据“全国商业厅局长会议”精神,确定当时的青岛化工原料批发站的经济区包括21个
县 (市) 。1966年增加到27个县(市),即:烟台地区的莱阳、莱西、即墨、海阳、乳
山、文登、荣成、招远、威海、掖县;昌潍地区的高密、平度、胶南、胶县、诸城、
五莲、临朐、益都;临沂地区的日照、莒南、莒县、郯城、临沭、沂源、沂南、沂水
和淄博市的临淄。“文化大革命”时期,各专区设专业二级批发站,青岛经济区缩小,
除即墨、 胶县、胶南按行政区划归市属以外,比1966年减少7个县,其中有招远、威
海、 沂南、 益都、临朐、临淄和沂水。另外,青岛担负着30个供销社的直供任务。
1981年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原有的封闭式批发模式和流通环节被打破,批发和
零售企业可直接从工厂进货或到外地采购,经济区不复存在。
1953~1986年,青岛市化工商品批发公司商品总销售335800万元。其中,经济区
供应67530万元, 占20.11%; 省外调拨126235万元, 占37.59%; 国内纯销售
142035万元,占42.30%。
市场供需 化工商品的销售,按商品供需情况及有关商品购销管理办法,采取不
同的供应方法。在供需基本平衡的情况下,除危险品外,采取平价敞开销售;有些商
品供需不平衡时,则按计划控制供应。1957年,青岛市化工商品市场基本稳定。国民
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油漆供应不足。经过调整,1965年市场趋向活跃。“文化大革命”
期间,市场不稳,化工、油漆类商品供应紧张,染料个别品种不足。改革开放后,化
工商品市场供应趋向缓和。1984年后,呈现活跃、繁荣局面。1986年,市化工商品批
发公司商品总销售18750万元,较1978年增长46.8%,较1953年增长2.9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