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交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9&rec=37&run=13

交电企业 德国侵占时期,1898年德商西门子公司在青岛设立小型发电站 (后改
为电灯公司) ,兼营进口电气材料,成为青岛交电业的始端。1902年后,德商礼和、
禅臣和鲁麒洋行经营电气机械或自行车。1904年起,英商和记、怡和及霍格洋行至青
岛经营交电商品。 1909年起,日商三井、山东双轮、南真治、泰东等5个企业开始经
营电气器具和自转车、自行车。截至1914年,青岛交电企业计12个。其中,德商4个,
英商3个,日商5个。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日商交电企业增至16个,三菱、江商等财团及中小商
人相继涌入, 取代德商垄断了青岛交电市场。 青岛华商交电企业计4个。 曹海泉于
1915年在山西路24号设立同泰自行车行,维修自行车,兼营零配件,成为青岛第一家
自行车行。李腾云于1921年在四方路55号设立山东电业(后改称山东无线电业),经营
电气材料,成为青岛第一家电料行。
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青岛交电业有了较快发展,
交电企业增至226个。其中,自行车行165个,电料行61个。1929年青岛同泰自行车工
厂开设后, 推动了青岛民族自行车业的发展。截至1937年,华商交电企业达145个,
外商交电企业计81个。其中,日商75个,德商4个,英商2个。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1941年交电企业计233个,其中自行车行130个,电料
行103个。华商159个,日商68个,德商4个,英商2个。由于自行车修理业和电料业的
发展,华商脚踏车同业公会于1941年5月成立,电料同业公会于1942年成立。1945年,
交电企业减至211个,其中自行车行149个,电料行62个。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交电商品市场一度虚假繁荣。1946年,交电企业
增至343个。其中,自行车行258个,电料行85个。1947年,市场又趋凋敝,业户经营
困难。1948年,交电企业251个。其中,自行车行160个,电料行91个,多数趋向歇业。
交电业经营交通、电工器材两大类商品。行业兴起时,主要经营自行车和零配件
以及灯泡、灯具、导线等电气材料。随着城市建设和民用需要,经营逐步发展,品种
增加。解放前,由于民族工业兴起较晚,发展缓慢,产品稀少,交电商品主要依赖进
口。
自行车 1923~1948年, 共进口自行车28.8万余辆,来自德国、英国、日本、
香港、澳门、法国和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31年以前,德国自行车 (站人牌、
飞鹰牌等) 占进口总数的40%~60%,1931年减为10%。此后日本取而代之,1937年
日本自行车(宫田牌、富士牌等)进口约占10%~20%,1942年增至60%~80%,1945
年以后在青岛市场匿迹。英国在德、日之间起到填平补齐作用。1923~1943年,英国
自行车(兰陵牌、三枪牌等)年进口量最低占13%,最高竞达85%。1946~1948年,英
国自行车占垄断地位。其次是美国,进口自行车比重由往年的1%增至20%左右。
电气材料 自电灯公司成立,电气材料均由德国进口,1914年以后被日本取代。
1920年进口的电气材料,日本占70%~80%。1924~1926年,进口电缆、电线、电灯、
电扇、 电表、电报零件、电话零件、电气开关、变压器等11类商品,总值达2641.9
万两关平银。这期间,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就全国而言“已能自己制造灯泡、电气器
具、发电器、变电器、电线、电筒、电池、电炉、电扇及其零件等”,但无竞争力。
1938~1945年,进口电气材料、设备仍为日商垄断。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美国货
充斥了市场。
青岛解放后,交电业得到长足发展。
经营机构 解放初期, 市区私营自行车行207个,720人;电料行80个,266人。
1950年10月,国营工业器材公司青岛分公司成立,内设交通电工专业批发部。1952年,
私营电料行179个,476人;脚踏车业分别划归机器铁工业和手工业。1953年初,工业
器材分公司改组,成立了交通电工器材青岛分公司。1955年底,私营交通器材企业21
个, 41人;电工器材企业38个,124人。1956年,私营交电企业合并为市南、市北、
台东、四方、沧口5个公私合营零售店,归属国营交电专业公司领导和管理。1958年1
月,交电分公司改为山东省青岛交通电工器材批发站和市公司(1个机构,2个牌子),
员工270人。 内设电工器材和交通器材各2个批发部,零售商店5个。1979年,改为山
东省青岛交电采购供应站, 下设3个批发部,7个零售商店,员工737人。1985年,原
省属交电二级站改为市属企业,更名为青岛市交电商品批发公司。1986年,下设交通
器材、电工器材、家用电器、灯具、沧口交电、工贸中心交电经营部和家电维修中心
以及17个零售商店,员工共计926人。
经营商品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民族工业基础薄弱,交电商品大部分仍是进
口货, 主要通过上海、天津、广州、沈阳等市国营交电专业公司调入,经营品种300
个左右。其中,交通器材有:各种汽车及配件、摩托车、各种轮胎。电工器材有:电
机、导线、有线电讯和无线电器材、仪器仪表等。
1953~1960年,随国内工业的发展,交电商品由进口货转为以国产货为主。1954
年国营交电专业公司通过外贸系统进口交电商品总额327.5万元,仅占年商品总购进
的14.8%, 民用生活资料经营比重逐步扩大,品种逐步增加。1956年,自行车及零
件、力车、力车胎、收音机及零件、AB电池、室内电料划归交电商业企业经营。1961
~1965年,由于生产资料实行计划分配,退出流通领域,商业经营的交电器材缩为小
型、通用、民需的器材。这一时期先后划出商业经营范围的有:机电产品、仪器仪表、
汽车及配件、胶轮大车及零件、手推车、力车胎及零件等。1978年后,商品日渐丰富,
新品种、新规格、新花色、新型号不断增加。一些高档电器用具,如彩色电视机、电
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相继归口经营。据1985年统计,实际经营品种(不包括规格)
共1234种,其中交通器材625种,电工器材609 种。
商品购进 1953~1986年,青岛市交电商品批发公司商品总购进333754.3万元。
其中,1986年15770万元,较1953年增长4.51倍。
按照国家计划系统内调入是进货主渠道之一。每年由商业部召开全国一、二级批
发站参加的商品交流会,以省为单位平衡分配商业部管辖的一类商品,山东省专业公
司再向省内各二级站分配供货指标。同时,会议期间一级批发站向二级批发站提供二、
三类商品货源。由省专业公司(1985年改由省商业厅五交化处)主持召开的全省交电商
品分配交流会,平衡分配全省产地二级批发站的二类商品货源,交流三类商品。如部
级商品交流会之后,货源有较大变化时,则再召开全省补充分货会 (简称补货会) 。
1953~1986年,省内外系统内调入商品总额75152.9万元,占商品总购进的22.52%。
地产品收购是最主要的进货渠道。青岛国营交电专业公司与当地36个自行车零件
生产厂、 40余个电料生产厂、25个家用电器生产厂建有收购关系,收购599个品种规
格交电产品。 1953~1986年,地产品收购总额251192.8万元,占国内纯购进的97.
14%,占商品总购进的75.26%。
对当地产品的收购,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商品情况,曾采用了收购、包销、统购、
订购、加工订货等多种形式。初期,国营专业公司为了掌握货源,稳定市场,对国营
工业产品实行收购和包销的办法, 同时开始对私营工业产品进行收购和加工订货。
1953年全国财经会议以后,国营专业公司增加国营工业产品包销,同时有计划、有步
骤地扩大了对私营工业产品加工订货和收购包销的范围,由大企业、“大商品”,逐
步扩展到中小企业和“小商品”。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仍以统购包销为主要形式,
继之“大跃进”时期形成了“产什么,收什么;产多少,收多少”的局面。这种大包
大揽的收购形式,一直延续到1978年。1979年进行了改革,对地产品中的紧俏商品实
行订购,对一般商品、时令商品进行选购,对冷背呆滞、质次价高产品不予收购。
为了扶持地产品生产,当生产企业计划内供应原材料不足或调拨不及时时,国营
交电专业公司积极帮助解决原材料。除抓紧催调计划内材料以外,采取搭桥挂勾、厂
厂之间调剂和来料加工等办法加以解决。1949~1958年,青岛交电商品批发公司为交
电商品生产厂解决原材料50余种,9652吨,总值达2476万元,可使工业部门增加产值
3245万元。1972~1986年,帮助生产厂解决急需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钢材、生铁、
矽钢片及煤炭等2970余吨,轴承16400余套,塑料80吨,化工原料273吨,木材百余立
方米,各种冲床、钻床、电动机等设备137台,钻石模、手电钻卡片等重要工具435件,
促进了生产发展。
当地生产的部分交电商品,由于原料、设备、工艺等方面原因,产品成本高于市
场销售价,按规定价格收购,工业部门势必亏损。对此,凡是市场需要的品种,国营
交电专业公司采取了给工业部门补贴的办法,实行进销倒挂。1972~1986年,对14个
工厂的33个产品, 亏损补贴达249.42万元。其中,半导体收音机、电唱机、140发动
机补贴22.98万元; 电工类商品151万元,仅灯泡一项补贴119.42万元;电讯类商品
43.1万元;交通类商品32.34万元。
根据市场需要和库存商品多少,国营交电专业公司还有计划、有目的地到外地进
行计划外采购。 1979年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先后同外地116家工厂建立进货
关系,增加了摩托车、空调器、石英电热炉等40多个品种的经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加速国产化步伐,交电商品进
口额增大, 主要品种是家用电气器具。1979~1986年,进口黑白电视机91486台,彩
色电视机32003台,收录机44310台,洗衣机2584台,电冰箱7800台,空调器683台。
商品销售 交电商品的流向,主要是城乡电力、运输事业的需要和民用。1953~
1986年, 青岛交电商品批发公司交电商品总销售357101.4万元。其中,国内纯销售
48227.8万元, 占13.5%;经济区供应233193.8万元,占65.3%;省外系统内调
出75680.6万元,占21.2%。
经济区供应是商品销售的主渠道。1956年,国营交电专业公司按行政区划担负着
昌潍地区、临沂及临沂以东地区的商品调拨供应,并兼当地业务。1958年全国商业厅
局长会议规定:“商品按合理流转路线供应,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省与省之间,县
与县之间以及市县之间,都可以通过计划跨区供应。计划商品仍按行政区分配,但按
商品合理流转进行调拨供应”。山东省商业厅按照这一规定,对省属批发站供应范围
作了调整,确定原青岛交电批发站经济区供应范围是21个县市,即青岛市、胶县、掖
县、莒县、莒南、莱阳、莱西、日照、胶南、平度、海阳、乳山、文登、荣成、高密、
五莲、临沂、沂水、郯城、诸城和即墨县。1963年,经济区范围调整为27个县市,新
增招远、 益都、临朐、临淄、沂南、沂源和临沭7县,减临沂县。1978年,除临沭县
外, 新增的6个县被减去。在经济区内,直接供应的基层供销社,1965年前共83个,
1978年减为44个。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搞活商品流通,经济区内供应会不仅次数增加,且
形式多样化,如工商之间联合展销会,商商之间联合订货会及旺季市场到来之前的补
货会等。1984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地区之间,产销之间,批零之间,全民
与集体、个体之间的商品流通渠道已全部疏通,二级批发站的经济区划也不复存在。
市场供需 国营交电商业企业对交电商品的供应方式,是根据商品供需情况来确
定的。在购买力和商品可供量基本平衡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商品平价敞开供应。对存
量大、销量小的商品如苏联、东欧国家自行车和国产收音机(主要是熊猫牌) 各自于
1953~1954年、1956~1957年 上半年进行过赊销。对生产建设或生产救灾等特需物
资 (如防汛物资) ,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进行特需供应。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文化
大革命”时期,对供应不足的商品实行凭票供应,时间最长的是自行车。此外,还有
以旧换新或凭市民副食品证、自行车簿等供应的商品,如自行车内外胎、大扣链条、
88档、 灯泡等。对紧缺的永久、凤凰等名牌自行车,1962年5月至1964年底实行过高
价供应。1979年以后,随着城乡人民购买力不断提高,有些家用电器如黑白、彩色电
视机,进口收录机,电冰箱等,特别是名优产品供不应求,又采取了凭票供应的办法。
由于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商品可供量增加,交电市场稳定发展,趋向活跃,
1985年以后取消了凭票供应。1986年市交电商品批发公司销售17710.6万元,较1978
年增长26.6%,较1953年增长5.8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