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百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9&rec=35&run=13

青岛百货业源于土产杂品业,是由杂货业中的细杂货分化出来后形成的。
青岛建置前后,杂货业经营的主要商品是土产品和日用手工品。这些商品少部分
是由本地生产,大部分是由南方和山东沿海城市运达。1897年,青岛村一带有杂货铺
12个,其中鞋帽皮货杂货店2,纱布绸缎杂货店3,竹席瓷器杂货店7。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德、日、英、美等国商人在青岛开设洋行和商店,以批发和
零售的方式销售进口的棉纱、棉布、棉织品、呢绒、化妆品、肥皂、洋火、洋油、洋
针、汽炉等日用百货。1901~1906年,直接由外洋进口的棉纱、棉织品、针类、火柴
等百货类商品价值达6730万法朗,占洋货进口总额的88.5%。
民族商业企业经营洋广杂货亦有发展,多数搞零售,有的批零兼营,少数专营批
发。较早的商店有1902年傅炳昭创办的元泰号和次年由徐泳春等合办的华德泰等。资
力较强从事批发的商号有1904年后相继开业的福顺泰、裕东泰、源裕兴、润泰号等。
为了摆脱外商盘剥,这些企业派员在日本大阪设庄或驻沪采购,主要经营纸张、钟表、
颜料、化妆品、乐器、食品及其他洋广杂货。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日商取代德商垄断了洋广杂货市场。日本三井、三菱、
江商等财阀均在青岛设立支店兼营杂货批发业务。 1922年,经营洋广杂货的企业142
个。其中,日商44个,华商98个。经营商品大部是由日本进口或日商在青岛开设工厂
的产品。
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工业发展,人口增多,洋广
杂货业得到较快发展。 1928年,华商企业149个,日商企业76个。1932年,华商企业
增至448个。 其中,新增批发企业有源裕兴西记、同昶永、德成祥、同泰昶等;新增
较大零售企业计有钟表眼镜业的亨得 利、大中华,百货业的恒义升和中国国货股份
有限公司。日商经营和洋杂货(日人的叫法)的企业计23个。据胶济铁 路管理委员会
1933年12月调查,青岛市场洋广杂货年交易额达1700万元,其中洋货(主要是日货)占
总销量的70%以上。除在青岛销售外,还运销内地乡镇。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1940年日商主营或兼营和洋杂货的企业增至172个。其中,
专营批发的89个,批零兼营的48个。1941年,杂货业中主营化妆品、纱布绸缎和小五
金的商店被划出,始独立成为百货业,并组建了百货业同业公会。1942年,华商会员
商号128个,员工1491人。次年增至245个,其中批发商26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
伪当局严格控制商品流通,外埠进货渠道受阻,本地工厂减产,百货业日渐衰退。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日商撤出青岛,华商百货业得到发展。1946年华
商会员商号232个, 1044人。较大的百货商号逐渐恢复了由沪、津等地进货,中小型
店 铺和摊商主要依靠当地工厂进货和贩卖市场上过剩的美国货。由于国民党发动内
战,工厂减产,甚至停业,日用商品短缺,物价飞涨,税捐过重,百货业再次萎缩,
青岛解放前夕能勉强维持的仅剩127个百货商业企业。其中,百货批发商仅有大兴昌、
新泰昌、正泰和零售兼批发的中国国货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解放后,百货业发生了根本变化。
经营机构和商品 解放初期,私营企业计199个。国营百货青岛分公司设批发部1
个,零售门市部2个,员工222人。其经营范围较大,除日用百货和文化用品两大类商
品外,还经营针棉织品、食糖、卷烟、罐头、民用交电、染料等。以后随业务的发展
和管理体制的改变,经营范围有所变化。1952年,分公司改组为青岛百货采购供应站
和青岛市百货商店(1954年改称市百货公司) 。批发、零售分设,百货采购供应站辖3
个三级批发部,百货商店辖2个零售门市部。私营批发企业14个,114人。1953年下半
年,国营百货批发企业扩大地产品加工、订货和包销范围,控制了大部分货源,私营
批发商营业额急剧下降,大部分业户经营亏损,由政府安排转业或批准歇业。到1955
年9月,私营百货批发商全部退出市场。1956年1月,私营百货业实行公私合营,成立
了公私合营百货总店,各区设区店,归属市百货公司领导管理。同年,青岛市贸易公
司所属百货零售商店也移交市百货公司。自此青岛市百货批发、零售企业全归国营公
司统一领导,商品供应和流向、网点设置、市场价格等均纳入计划管理体制,由国营
百货专业公司控制。1957年,市区商业系统百货网点2174个,9030人。其中,国营12
个, 1133人;公私合营121个,2521人;个体摊商2041个,5376人。百货业管理经营
机构经过反复几次调整后,到1965年国营网点增至52个,1717人;公私合营网点62个,
1056人;合作店(组)40个。批发机构7个。1986年,市区商业系统百货零售网点171个,
5733人;批发机构17个。其中,市百货文化用品批发公司设综合、百货、小商品、日
用化妆品、鞋帽、钟表眼镜、缝纫设备、照相器材、纸张油墨、文教用品、文娱体育
用品等14个业务(经营) 部;市百货公司设百货、针纺织品、鞋帽3个业务部,另有22
个零售店兼营批发业务。市百货文化用品批发公司经营日用百货和文化用品两大类商
品, 计15个品类3万余个品种规格。其中主要经营鞋、洗涤用品、取火照明用品、钟
表和缝纫机、 家用器皿、纸笔油墨、照相机和感光材料7个品类。大中型百货零售商
店还兼营交电器材、家用电器、民用五金、家俱、副食品等,经营范围更为广泛,几
乎囊括日用工业品的各个品类。
商品购进 青岛解放初期,国营百货专业公司主要从上海调入商品,青岛地产工
业品在市场上自由买卖。1952年,国营百货专业公司设立后,对地方国营工业产品实
行包销,对私营工业产品进行收购和加工订货,且不断扩大其范围。在私营工商业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营百货专业公司地产品收购量不断增加,成为进货主渠道
之一。 1952~1986年,市百货文化用品批发公司商品总购进567131.9万元,国内纯
购进394437.5万元, 其中地产品收购总额达373752万元,分别占商品总购进和国内
纯购进的65.90%和94.76%。 1986年地产品收购17152.9万元,较1952年增长2.
38倍。
为了扶持工业生产和确保地产品收购,国营百货专业公司经营的主要地产品是由
省商业厅和市商业局按计划向厂方调供原材料,按照与厂方签订的合同予以收购。但
随着生产发展,计划供应原材料不足,为了保证生产和市场供应,专业公司在上级主
管部门的支持下,争取计划外补充。1980~1986年,先后解决计划外原材料887种次。
其中主要有钢材、铸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塑料、燃料、植物油、竹料共达5912
吨,木材1327立方米,化纤布和棉布27万米。对于市场急需而生产部门不愿生产的商
品,采取进销倒挂形式给工业补贴。1972~1984年,对学生作业本、搪瓷茶盘、电池
等产品,每年补贴金额15~20万元。
省内外系统内调入商品是国营百货专业公司商品购进的第二条渠道。按照《商业
部系统主管商品分级管理办法》,属全国商业计划会议上统一平衡安排的商品,由商
业部每年召开两次全国百货一、二级批发站商品交流会(1965年前是1次),平衡分配,
分期调供。属山东省专业会议上平衡安排的商品,由省百货公司主持召开全省百货商
品交流会,平衡分配,同时交流商业部和省管以外的商品。1952~1986年,系统内调
入商品总额169299.8万元,占商品总购进的29.85%。
除此之外,国营百货专业公司还有计划、有目的地到全国各地采购,以补充地产
品收购和系统内调入商品之不足。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营批发、零售企
业打破过去工厂——二级站——三级批发——零售店的流通格式,实行了多渠道、少
环节的进货方式。 1986年,国营百货专业公司由外地系统外购进商品5487.8万元;
国营百货零售企业直接从当地工厂进货5300万元,外地采购商品8850万元,占销售总
额的46.6%。
商品销售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营百货专业公司控制了百货批发市场,其商
业销售逐步形成3条渠道: 一是每年参加商业部和山东省百货公司召开的系统内商品
交流会,签订成交合同,按时向经济区外调出;二是每年组织本经济区(供应区)商品
交流会l~2次,与本经济区内三级批发企业签订成交合同,按照合同调供。1966年前,
经济区包括烟台地区的8个县,昌潍地区的13个县,临沂地区的7个县,淄博市的临淄
区, 惠民地区的2个县。另外,地产品还跨省直供河南省的范县和河北省的临西县,
以上共31个县。此后因省内各专区设百货二级批发站,原青岛百货二级批发站下设的
8个分站撤销,供应范围较1966年减少13个县(市);三是国内纯销售(主要是工业部门)。
1952~1986年, 青岛市百货文化用品批发公司商品总销售601538.5万元。其中,向
经济区外商业调出91434.5万元,国内纯销售56529.6万元,经济区内供应453574.
4万元,分别占总销售额的15.2%、9.4%和75.4%。
市场供需 国营百货零售企业是百货零售市场的主体。1958年以前除了统购统销
商品外,大部分日用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1958年“大跃进”开始,部分日用品
供不应求。1959年上半年,市场上出现对毛巾、袜子、香皂等商品的抢购风。在市场
供应日渐紧张的情况下,1960年开始对部分日用商品采取限量控制供应,但供需不平
衡的商品越来越多,控制供应商品的范围不断扩大。1962年,几乎全部百货商品均被
纳入凭票、券、证供应或以旧换新、高价销售范围。1964年,日用工业品市场好转,
部分商品供求矛盾缓和。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商品供应又逐渐紧张。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后,日用工业品生产增长,可供量不断增加。自1980年开始,原控制供
应的商品陆续减、免票券或敞开销售,凭票计划供应了30年的棉布及其制品也取消了
布票。到1986年,除名优彩色电视机、电冰箱、自行车、缝纫机以及金制首饰等外,
其他商品基本上满足供应。 1986年,市百货文化用品批发公司商品总购进32221.6万
元,总销售34370.9万元,分别较1953年增长4.03倍和4.4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