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商业街形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29&rec=24&run=13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殖民者首先在中山路南端的太平路(威廉街) 、广西路(亨利
亲王街)、兰山路(皇族街)等地兴建商业企业和德人居住区,中山路也相应得到发展。
南段几乎全是德商企业,如太平路交口的青岛俱乐部、广西路交口的胶州旅馆、湖北
路交口的水师饭店、肥城路交口的亨宝海运公司以及凯希菜馆、梅托洛勃旅馆等等。
在北段华商也开始设立企业,如1907年在胶州路交口的协聚祥 (经营罐头、酒类及五
金商品) ,1912年保定路交口的聚顺兴(经营肉食禽蛋)等,为数不多。其周围的街道
如潍县路、四方路、海泊路、高密路、天津路、北京路等华商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
展。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把中山路北端的市场一、二、三路和堂邑路辟为商业区,
进一步推动了中山路的发展。这期间,中山路北段周围各街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商
业街。 分布在中山路上的商业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1922年已有103个企业。其中,
日商82个,分为42个行业;华商21个企业,分为13个行业。
30年代,中山路建筑已连成一片,大型标志性建筑如一百大楼(51号)、建设银行
大楼(93号) 、国货大楼(149号)均已建成,两侧商店林立,成为当时青岛市商店最集
中、最繁华的商业街。1937年,有商业企业151个。其中,日商企业41个,分为粮食、
糖、烟草、水果、皮革、服装、鞋、杂货、化妆品、钟表、眼镜、装饰品、瓷品、五
金机械、建材、药品及器具、文具、书籍、印刷、古物、土产品、照相、海运、中介、
旅馆、理发等34个行业;华商企业83个,分为绸布、洋服、鞋、百货、杂货、瓷器、
食料、水果、烟草、肉类、电器具、木材、染料、土产、金银器、药品、文具、书籍、
照相、建筑、医院、银行、钱庄、理发等25个行业;其他外商企业27个,分为洋服、
机械、自转车、石炭、药品、饮料、文具、书籍、输出入、船舶、储运、保险、仲买、
通讯、饭店、剧场、不动产等18个行业。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 中山路更名为山东路。1941 年,商业企业增至177
个。其中,日商企业69个,资本总 额1.9亿日元;华商企业80个,资本总额9315.
6万元;其 他外商企业28个。
日本投降后, 中山路恢复原称。 1946年华商企业144个,资本总额608.28万元
(银行未统计) ,计20多个行业。外商企业11个,其中,苏联6(洋货2,杂货、衣帽、
理发、食品各1) 、立陶宛1(毛织)、白俄1(饮食)、犹太1 (纱布)、伊朗1(茶食)、拉
脱维亚1(机器)。
青岛解放初期,在没收官僚等资产的基础上,中山路上建起了国营商业、金融企
业,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百货公司青岛分公司和中国工业器材公司青岛分公司的下
属企业。 私营商业企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1951年已达359个, 分为27个行业,员工
1206人,资本金308.67万元,年营业(销售)额1289.2万元,分别占全市私营商业企
业总数的4.37%,占员32, 总数的6.55%,占资本总额的8.24%,占年营业额的9
.17%。公私合营后商业企业按系统归口管理。据对市商业局管辖的商业系统20个企
业的统计,1957年职工1076人,经营面积10345.1平方米,年营业(销售)额1757.26
万元。1966年,公私合营企业转为国营企业,除有少数集体企业外,已无私营企业。
“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山路曾一度改称反修路。1986年对商业系统25个企业统计,
职工2684人,营业面积22841.6平方米,年营业额14869.4万元。
除商业系统企业外,中山路上还有供销、物资、外贸、轻工、机械、文化、医药、
园林、 金融等系统以及区属的商业企业,共计200个左右,全市较大、较出名的商业
饮食服务业企业集中在这里。青岛五金、交电、化工、糖酒、百货等二级批发站和市
属百货、食品、蔬菜、酿造、饮食等公司均在相邻或相交街道上。这些街道商业企业
也非常密集,有的还设马路市场,如四方路、海泊路、即墨路市场和劈柴院等,进一
步形成群体优势。通达中山路的公共交通线路较多,南端又是青岛著名的栈桥风景区,
市区、市郊和外地游客多来此购物、游玩,摩肩接踵,使中山路更加繁荣,成为青岛
市商业中心。